檀香,取材于檀香植物的心材,从古至今都是珍稀昂贵的芳香材料,属于古老的国际贸易货品。檀香虽不是中国的原生植物,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并形成了独特的檀香文化。檀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在社会生活、宗教祭祀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檀香却不是中国本土所具有的物品,它来自外域,乃是舶来品。今从舶来的檀香谈谈中国古代的檀香贸易。
魏晋至唐域外檀香商品的输入
檀香是热带植物,原不产于*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而记载均为本土芳香植物的《诗》、《书》、《楚辞》等先秦文献中,都未见檀香的身影。先秦时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均未形成,中原地区与东南亚及南海诸国往来不多,先秦文献中也未见檀香传入的记载。魏晋文献中始见到檀香输入中国的记载,此后,相关记载逐渐增多。由此可证实,檀香确实不曾存在中原本土。
魏晋时期。竺旃檀乃扶南王,旃檀在此用做人名。最早向中国皇室进贡檀香木的国家是天竺国,即今印度一带。这一阶段的檀香朝贡贸易与佛教的传入有着密切的联系。南海诸国向中原*权进贡檀香的同时,也进献旃檀木制作的佛教塑像、旃檀木制作的佛塔等佛教用品。有些国家朝贡檀香时,还在奉表中用佛教语言赞美南朝国家、百姓及皇帝。而无论是刘宋*权还是萧梁*权,都对佛教表现出极大的推崇和喜爱。也从侧面说明此阶段的檀香朝贡,是佛教传入和发扬的重要形式。
唐代。除了印度以外,堕婆登国等南海诸国的檀香不断通过朝贡贸易进入中国。其他唐代本草类著作,如《新修本草》、《本草拾遗》等,也都将檀香记录为南海诸国的特产。如此看来,到了唐代,很大一部分的檀香是从南海诸国进口,而不是从印度输入。檀香的来源更加多样化。
唐朝之前,檀香在中国的市场还有待拓展,檀香输入中国的渠道也比较单一。所以这一阶段,檀香主要以朝贡贸易的形式进入中国上层社会。这种朝贡贸易的*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对于中华统治者来说,周边国家的朝贡不断,可以营造国力富强、四海归服的强盛气象,既满足了自己的统治需要,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贸易利益。可以说,朝贡贸易是古代一种互通有无的特殊官方国际贸易。
唐代与日本的交易。檀香因其产地特殊,有较强的实用性,且没有替代品,在古代一直是特殊的资源。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檀香也因此作为一种贸易品流通于各国、各地区之间。唐代国力强盛、文明发达,是东亚地区的经济、*治和文化中心,也是周边国家交流、学习和敬仰的对象。通过研究发现,以唐朝为中心的东亚各国间就存在檀香的贸易和交流,尤其是唐朝与日本。李唐王朝与日本有着密切的檀香贸易和檀香文化交流。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中原地区梁、唐、晋、汉、周*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但周边诸国还是陆续朝贡。此外,南方十国也频频向赵宋等北方诸朝进行檀香朝贡贸易。南方诸国国力相对弱小,为了寻求*治支持和庇护,向北方诸朝不断朝贡,以此自保,换取苟延残喘的时机。这种形式下的檀香朝贡贸易,其*治意义是远远大于经济意义的。
在前朝,檀香更多地与佛教联系在一起,以佛教贡品的形式进献给统治者。而到了五代十国,檀香超越了佛教贡品的内涵,以香料、奢侈品的新身份进贡给当权者。这从侧面可以推断,人们对檀香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檀香的使用方法和加工技艺得到了拓展和提升。檀香逐渐由宗教世界走入了人们的世俗生活。
宋元时期檀香朝贡与贸易
宋代与周边国家的朝贡贸易。宋代社会相对安定,国力富强,文化昌盛,海外国家对宋朝的朝贡贸易络绎不绝,北宋檀香朝贡贸易达到高峰,市面上出现了专门售卖檀香等香料的香铺,《清明上河图》中就有绘制。然而北宋时期,由于对外连年征战、纳贡,全国税收总数大降,朝廷财*收入受挫,这迫使*府不得不致力于发展海外贸易。另一方面,檀香的贸易额度大大增加。。檀香作为粗色香料纲运量在万斤起,数量之庞大,可见檀香在宋代香药朝贡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到了南宋,朝贡贸易因受冷落而转入萧条,檀香的民间贸易却得到了极大地发展檀香的商品贸易规模逐渐超过了朝贡贸易。到了宋代后期,檀香市舶贸易对国家财*收入的贡献度大大提高,而朝贡贸易则降到其次。
对东北亚和中亚地区的檀香转口贸易。对于唐代*府而言,它是纯粹的檀香消费者。而到了宋元时期,*府既是檀香的主力消费者,也是檀香国内市场的垄断专卖者,更是东北亚周边国家檀香的转卖经营者。辽国使用的檀香大部分靠进口输入。辽国地处东北地区,先后与五代、北宋*权南北对峙,境内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而檀香是热带植物,不产于辽国。赵宋*权曾于“澶渊之盟”后向辽国纳银输絹,宋向辽称臣纳贡。宋朝同时与东南亚、南亚甚至阿拉伯半岛之间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大食、闍婆、三佛齐等国的大批商人经常往返于广州、泉州、扬州等中国东南沿海的港口城市,运来了大量的当地土产,包括檀香等香料。
宋朝商人将贸易所得的檀香再转运给高丽商人宋朝商人成了中间商,完成了檀香的中转贸易。到了宋代,随着航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再加上宋朝*府对海外贸易的大力支持,中国与日本的檀香贸易也发展的如火如荼。日本人将从中国运来的物品称为“唐货”。根据日本史学家藤原明衡在《新猿乐记》中的记载,宋代的商人将檀香作为香料和药材、木材出口到日本。11世纪中期左右,檀香木作为出口商品在日本贵族间流通交易。这些檀香木多用于宗教、娱乐等方面,用于佛像等宗教用品的雕刻,也会被当做珍品赠送回礼,属于日本高层的*治用品。
元代。具有世界帝国性质的元朝,其统治区域空前辽阔。元朝统治者自恃武力强大东征西讨,先后出兵周边国家,包括东北部的高丽、日本,以及西南边的安南、占城、缅甸、爪哇等国。与前代“厚往薄来”的朝贡*策相比,元朝统治者更加看重朝贡的物质利益。元朝统治者常以宗主的身份对属国发号施令,并利用朝贡关系控制属国。在这种高压*策下,周边国家进贡的檀香亦有相当数量。
明清时期檀香朝贡与贸易
明清时期檀香的朝贡和贸易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一方面,檀香广泛进入平民阶层,社会需求量激增,另一方面,海禁*策极大地阻碍了檀香的民间正常贸易,檀香贸易只好另辟蹊径。此外,同一时期的西方国家却在新航路开辟后,纷纷加入对华的檀香贸易,开拓了檀香的产地和种类,并由此得来的巨额利润完成了本国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明清檀香朝贡贸易。朝贡贸易是明朝与海外诸国维持友好往来的重要形式。在对外交往中,明朝统治者奉行厚往薄来、和平外交的*策,以此巩固与周边国家和平友好的关系。到了永乐年间,明成祖派遣郑和七下西洋,朝贡贸易达到了顶峰。
明清民间的檀香贸易。檀香贸易的形式不断丰富,并随着各朝代的国情而各有特点。既有官方采购,也有私人贸易;既有合法交易,也存在非法走私;既有本国华商的参与,也吸引了外国商人的介入。明代和清代都实行过较长时间的海禁*策。禁海期间,檀香的输入主要依靠官方的朝贡贸易。作为朝贡贸易品的檀香一般只用于宫廷消费与皇帝赏赐,可能只有极小部分流入民间。而民间对檀香的大量需求则无法得到满足。供求关系不平衡导致檀香贸易的利润激增,再加上明清统治后期海禁*策松懈,这些因素都促使檀香的民间贸易蓬勃兴起。
结语
总体来说,檀香的使用与古代朝贡贸易息息相关。自丝绸之路开通,檀香等域外香料逐渐传入中国。到唐宋时期,东南沿海港口对外开放,海外贸易繁荣,檀香等东南亚热带香料大量传入中国。明朝为了显示其大国风范,不仅派郑和下西洋扬国威、大肆采购檀香等香料,而且对来朝贡的国家都给予超额回赐。檀香的贸易不仅是对外贸易的体现,也是当朝在外域的威慑的变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