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写点生活大师的细节洪铁城先生二三事
TUhjnbcbe - 2022/9/16 20:35:00

□桑洛

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

洪铁城先生是个讲究的人。

先生曾说:“活得好一些,美一些,争取为社会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他一直是这样做的。

我与先生的“神交”,始于读先生的作品——《中国婺派建筑》。那是一年冬日的下午,我煮了五年陈的老白茶,焚了檀香,花了一个下午认真看完这本关于建筑的巨著。数小时,在上千年的婺派建筑中穿越,不觉间天渐*昏,掩卷之后,不由感叹先生学富五车,婺派建筑之博大精深。

先生东阳人氏,优秀民族建筑工作者。关于先生在建筑及规划方面的成就,宣传已经很多,我惊诧的是先生在诗歌文学上,著作也是颇丰,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国家级规划专家、建筑学博士、教授、原金华市国土规划局总规划师,特别是“婺派建筑”学说的创立者,但却不知道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著有长诗《战争与和平》,散文随笔也写得酣畅淋漓文笔优美,让人由衷佩服。

这些,我想都归类于——艺术都是相通的,一个喜欢美,眼中有美,生活讲究的爱美之人,他生命中处处都是美的。

南宋诗人陆游年到八十的时候尚能为诗,但是感叹“今年还东已八十,视听虽存鬓先秃”,才华横溢的陆游曾到洪铁城先生家乡东阳的石洞书院讲学传道。如果,两位八十老人——陆务观先生与洪铁城先生跨越时空相见,秃顶的务观先生看到玉树临风的洪先生,肯定会向先生请教如何保持良好身材与健康的秘决。

先生身板硬朗,一头银发,身材高大,在江南的人群之中“鹤立鸡群”。一般的人看到先生也绝对想不到先生已是八十高龄。毕竟,先生的身体这么好,精神这么好,思维如此清晰,每年都有大作问世,怎么看也不像是八十岁的老人啊!

我与先生有几次交流。在去一些古村古镇采风中,我有不懂的建筑问题,问先生,先生总会耐心详细解答。遇到精彩的建筑,先生也会拉着我,给我讲此中精妙之处。每次出行,都让人收获颇多。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父亲年轻的时候曾做过泥水匠,在我们老家附近留下了很多他的建筑“杰作”,所以从小我对建筑也有割舍不掉的深情。但可惜的是对建筑知识知之甚少,一知半解。

如今,我在先生的著作里,在与他同行的日子里,恶补建筑艺术,弥补了我一直以来的遗憾。

儿童诗人圣野与先生是东阳老乡,九十多岁的圣野写过一首诗给先生:

“洪铁城同志

跟我一起

回到东阳乡下头

捉泥鳅去吧

因为你跟我一样

也是一个

从东阳乡下头

跑出来的

泥巴孩子呀!”

这首诗,圣野先生还在一次酒席的时候,给大家朗诵。先生给我看过现场照片,九十多岁的诗人朗诵的时候激情四射,全身都洋溢着诗性的光芒,建筑与诗歌在不同的空间中交相辉映,惺惺相惜让诗人进入了忘我的境界。我隔着屏幕,都受到了感染。这种激情,不是每个人都所能具有的,是对生活对艺术有无与伦比热爱的人才会有!

我们都是泥巴孩子啊!因为深深懂得,所以先生那么深爱着“泥巴中的艺术”——建筑;因为真的懂得,所以先生才有那种谦逊到“泥巴”中的平淡与洒脱。

先生在一次与我们分享婺派建筑的时候笑言:“你们想学,从我书中去学就好啦,你们也都去研究婺派建筑,我可就没有饭吃了!”

众人皆笑,先生写诗写文,将作家的“饭碗”都抢走了,这个帐又要怎么算。

说要要找先生“算帐”的,除了作家,还应该有美工、排版人员等等。

在先生申华办公室中,我亲见先生流利操作电脑,比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还要专业,特别是图册的排版等方面。

先生去过很多古村,拍了一些照片,给村建筑做了研究,顺手就将这些资料整理成图册,自费印刷给了村里作宣传。

先生和很多朋友出去考察、旅行,一路拍照片等资料,也是一回来,自己写文案整理照片排版,打印出来给朋友。如此用心贴心,让很多朋友感慨不已。

“给一些村里做点有益的事情,多好啊!”先生说。

“给朋友留点美的记忆,多好啊!”先生说。

——难得的是有心。

——更难得的,八十岁的老人还精通电脑,会写文字会排版。

此事,让我汗颜,让多少人汗颜。

美,是用来分享的。

先生在人群之中,从来不是夸夸其谈的人,他低调清冷,却有种气场,不言却显尊贵。

不动声色,是波澜不惊,是经历过种种磨砺,是内心有丰富的沉淀,是真正懂得人生。

但先生一开口,再沸腾的世界也安静下来了。

他说话总是相当有条理,不愠不火。

有理的人,声调从来不用很高。正德者,自正其德,以德服人而已。

俨乎其然,凛然美哉德也。

我是一个文科生,生活中感性的因素就会大一些,常会做一些没有条理的事,资料整理也是。这几年,常常困扰在找寻文稿、图片资料之中,浪费很多时间精力。

于是立定决心,生活要有条理,先从电脑的资料开始。

那天我看了先生的电脑,又一次惊叹到了。先生的电脑中,图片、文档都是井井有条。就说图片吧,他的图片按人物、花、鸟、景色、地点、事件等进行分类,相当有秩序。每次出行回来,他都将照片进行整理,清除不好的照片,将好的照片进行调整,存入不同的文档。

生活和工作细节都有条理的人,才是高效的人。

在先生电脑的图片夹中,分类相当详细。除了普通的分类外,人物中精确到表情,如有“开心”、“悲苦”之类的文件分类;建筑之中,还根据建筑的风格进行了分类。

——这只是先生良好习惯的“冰山一角”。

这些也是先生平时建筑“采风”,人文“采风”,写作“采风”的一小部分。生活从来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更缺少的是我们将这些瞬间拍下来,记录下来,写下来的能力。

“不好意思啊,都向你‘献宝’了。”越是大师,身段低得下来,越是谦逊。

先生的话语一直来那样真诚。

先生是个讲究的人。

有次出行,拍了几张照片,我一直感叹先生“上镜”,随便怎么拍都是仙风道骨。

先生笑了笑道,今天脑袋后面那缕头发,翘起来了,稍顺一点那就更好了。

我打开照片仔细看,还真是。回头看先生,衣冠楚楚、朴素大方,不染一尘,恰似先生的为人。

先生也是个豪气率性的人。

他身体好,平时抽烟喝酒百无禁忌,酒量尤其好。记得有一次晚上,我们一群人在白沙湾吃完晚饭后坐着喝茶聊天,不知觉夜深,先生兴起,用他惯有沉稳的话语说:“现在,我有个建议,我们将桌上清一清,把茶都撤了,换上白酒来!”

八十岁的老人家此时尽显豪迈之气,反倒是一群“小年轻”怯下阵来,一片静寂。

这幕情景,刻入我脑海。我想,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努力锻炼,也希望写作可以一直写,写到八十岁。在八十岁的时候,也能这么豪气:“把茶都撤了,换上酒来!”

你看,先生是否有金庸武侠之风!

再怎么伟大的人物都是“沾土脚”的,一个不接“地气”的艺术家,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家,很难产生优秀的作品。

我想到张爱玲眼中的胡适之。

张爱玲年从上海乘海轮赴美的,她在美国的初期,胡适刚好也在美国,俩人有过几次来往。张爱玲曾去看过胡适,在她的笔下曾写过胡适:“我送到大门外,在台阶上站着说话。天冷,风大,隔着条街从赫贞江上吹来。适之先生望着街口露出的一角空濛的灰色河面,河上有雾,不知道怎么笑眯眯的望着,看怔住了。他围巾裹得严严的,脖子缩在半旧的黑大衣里,厚实的肩背,头脸相当大,整个凝成一座古铜半身像。……我忽然一阵凛然,想着:原来是真像人家说的那样。而我向来相信凡是偶像都有‘粘土脚’,否则就站不住,不可信。我出来没穿大衣,里面暖气太热,只穿着件大挖领的夏衣,倒也一点都不冷,站久了只觉得风飕飕的。我也跟着向河上望过去微笑着,可是仿佛有一阵悲风,隔着十万八千里从时代的深处吹出来,吹得眼睛都睁不开。”(张爱玲《忆胡适之》)

胡适之,民国时候“我们的朋友胡适之”,“沾土脚”的胡适之,博学的胡适之。先生也是,特别也是一个“沾土脚”的人,他非常接地气。他常和我说,你要多拍拍那些乡间的人物,多写写他们。

他的镜头下,有玩耍的孩子们,有劳作的农人们,有倚门的老人家……处处洋溢着生活的烟火。

有笑,有悲,有愁,有苦,有欢乐。

是百味的人间。

想要走得远的人,目标坚定,有自己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默默前行,不去管太多的是是非非。

“虽千万人,吾往矣!”

先生给我们是高大的背影,我在仰望的同时,从他身上一些细节,体会了生活与生命的很多真谛,受益一生。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点生活大师的细节洪铁城先生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