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这个故事,出自《遇见*东:18-19世纪珠江口的小人物与大世界》一书里。
年七月,清朝年间,以辨认银子真伪为职业的验银师梁思泽路过广州城城东,看到一对夫妇在路边哭泣。
他上去一问,得知这对夫妇卖了自己的女儿,得到了四十个洋银元,后来发现全部是假银,而买主早已带着他们女儿不知所踪了。梁思泽觉得这对夫妇很可怜,于是把四十个真洋银赠给了他们。
后来梁思泽觉得,假洋银真是害人不浅。当时在广州*埔一带,已经出现很多洋银。*埔作为外国商船进入广州水域后的安置点,集聚了非常多的外国人,这些外国商船从澳门行到广州,需要一些熟悉水路的本地人上船引路,这些被称为“引水人”的中国百姓,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收取的都是西班牙银元,在本地称为“花边银”。
梁思泽于是精心研究“花边银”的真假区别,写了一本书叫《银经发秘》,书商在出版这本书的时候,还特意将书名改为《绘像银论秘书》,以图显得更权威专业,提高档次。
《绘像银论秘书》图文并茂,教普通百姓如何从“*头”(银元上的人像)、“*字”(字母)以及“花边”图案的样式和精细程度,来辨认花边银的真伪。比如讲,通过银元上的字母来辨认,假的银元做工比较粗糙,面上的字母O“外不圆,内不如鹅卵样,形带扁歪巖巉”。
细心的作者还估计读者的识字水平有限,于是专门用了书中三页去注明一些字词的粤语读音和意思。比如“巖巉”,作者就注明——“音岩蚕,不平也”;而“粘连”,二字合用即粤语所讲的“痴埋”。
以上这个故事提到,19世纪中期在澳门与广州之间,有一群专门以引船为生的人,他们的收费如下:
昨天我去了一趟澳门,忽然想起了看过的这本书。不得不说,澳门真是个好地方。
?圣若瑟修院,年由耶稣会士创办,与修院毗邻的圣若瑟教堂于年落成。这是耶稣会在澳门为该会培养传教人员的第二所高等教育机构,为耶稣会会士前往中国内地、日本及邻近地区传教的培训基地。
见完耶稣果然有福。回到广州当晚,一位神出*没、消失了一个月的大咖医生就半夜打电话给我,说稿子改好了,可以发了。
?这是岗顶戏院,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何东图书馆,免费入场,里面有露天休闲区,像咖啡厅的室外一样,人比较少。
?4月23日到5月30日,是澳门的图书馆周。
?何东图书馆里的免费赠阅刊物,这一期讲的是临终关怀的问题。
?开办了近医院的仁慈堂旧址,巷子里面有个仁慈堂小型博物馆。
?现在在澳门的游客比较少,在大三巴附近的街道,老上海馄饨很坚挺地开了门,檀香山咖啡还没醒过来。
?葡萄牙驻澳门总领事馆。右边那在一堵墙上凿出来的画像很有意思。
?斜坡上的《澳门论坛日报》办公点,不知道是什么报纸来的,活得怎么样。
?年就已建成的菜市场,TVB一个饮食节目曾在这里拍摄,所以我有印象。
?十月初五日巷口前的小汽车。《十月初五的月光》,TVB经典师奶剧之一。
?从渡轮上看向澳门。从珠海湾仔码头坐去澳门内港码头,只要5分钟,回来票价35元。
?在澳门一家叫宏达的书店买了几本书,的确很贵。带过关时像做贼一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