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讲座回顾ldquo中国与世界r
TUhjnbcbe - 2021/6/26 22:27:00
陕西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年5月27日晚,高研院“中国与世界”系列讲座第四讲正式开讲,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何成洲老师应邀为我校师生做了一场题为“中欧文化互动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新趋势”的精彩报告。本次活动是高研院名家讲坛讲座,也是南京大学周年校庆系列讲座,由高研院和社科处联合举办。高研院驻院学者、艺术学院周计武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动,高研院驻院本科生及相关院系师生80多人现场聆听了讲座并参与了互动。

在“中国与世界”系列讲座的前三场讲座中,孙江教授在分析中日关系、朱锋教授在剖析中美关系、刘成教授在阐释中英关系时,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了发展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和开展科学、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双边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本次讲座中,何成洲教授正是沿着这一线索,以中欧文化艺术领域的交往互动为背景,从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事件出发,勾画出了当前环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基本脉络和未来蓝图。何成洲教授早年留学挪威奥斯陆大学,长期与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波兰、挪威、瑞典、荷兰等欧洲国家的多所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者们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并亲身参与了多项跨地区和跨领域的文化艺术研究及实践活动。当晚,他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现场听众一起分享了他对于中外文化交流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和反思。

何老师首先提到了美国近期不断出现的对于亚裔族群的仇视和攻击行为,指出这些行动和理念在欧洲也同样可以找到附和的声音。如果深究其原因的话,我们不难发现有一种“欧洲至上主义”的陈腐思想在作怪。他引用了曾留学于德国哥廷根大学的著名学者季羡林的话说,就是很多西方人大都爱以“天子骄子”自命,认为自己什么都有,无所求于其他民族。很多西方人对于中国的了解其实远远少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文化优越感,但同时也是一种向外进行文化传播的底气。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呢?何老师认为,那就是一种与“拿来主义”(鲁迅)相对应的“送去主义”(季羡林),也就是“要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以尽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这并不是我们的发明,欧美世界一直奉行这一原则并且已经施行了几百年。在何老师看来,“送去主义”反映的是一种胸怀,一种理想,在当下的国际交往中有着特殊的合理性和紧迫性。

在“怎么送”的问题上,何老师认为,我们需要不断反思以往的经验和教训,立足于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发挥文学艺术在“送出去”中的桥梁作用,从根本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在他看来,我们的理念、思想只有在与他人的交流、分享中才能获得生命力和影响力,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有主动性,让他人了解、观看、体验、认识、理解中国文化,进而才会获得他人的认可,逐渐改变其原有的陈腐观念,这样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我们的声音。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润物细无声的漫长过程,但非常有意义。他勉励在座的同学们,作为南京大学这所以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文化见长的国内顶尖高校,我们的学生应该具有这样的国际眼光和历史使命感,这完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

随后,何老师以戏剧和表演方面的几个跨文化传播事件为案例,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在三个方面的新趋势。首先,在“中国戏曲改编西方戏剧”方面,何老师列举了年张艺谋导演改编并在北京故宫太庙上演意大利著名歌剧《图兰朵》的例子。他分析了在这部歌剧“中国化”过程中对于建筑、服装、色彩、舞蹈等中国元素的运用,着重强调了改编对于人物艺术形象的重新塑造,一扫整部剧以往阴暗、压抑、诡异、神秘的气氛,而代之以一种灿烂辉煌的形象,让一个凶残、压抑、复仇的女性转变成了一位有爱的中国公主形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人物性格的加入,让这部西方经典名剧重新焕发了生机。继年在中国的成功演出后,这部富于中国特色的歌剧又先后在韩国首尔、德国柏林、法国巴黎等多地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在此之后,从年开始,包括京剧、川剧、越剧在内的众多中国传统戏剧也开始改编和上演《图兰朵》,而这些以中国戏剧的形式上演的《图兰朵》又再一次地回到西方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借助这个案例,何老师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借用西方文化的内容资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加以改编和创作,在其中巧妙地融入中国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西方观众通过他们熟悉的内容来重新认识他们并不熟悉的中国文化,从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其次,何老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第二个趋势是“中外合作演出”,在这里,他列举了“新概念昆曲”和“中日版《牡丹亭》”的案例。自年以来,以江苏省昆剧院柯*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在不断探索新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创作出了《馀韵》、《浮士德》、《奔》、《藏·奔》、《》、《新录*薄》等一批“新概念昆曲”作品。这些作品有的以中国传统戏剧昆曲的形式表现西方戏剧中的人物,有的将昆曲、书法、舞蹈等多种艺术融为一体,有的致力于反映当下的故事和现实的灾难,都是对昆曲这种传统表演形式和剧本内容的突破。这些剧目大都在德国、挪威等境外地区首演,获得很大成功,柯*的表演还上了《新戏剧季刊(NewTheatreQuarterly)》学术期刊,成为西方学界

1
查看完整版本: 讲座回顾ldquo中国与世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