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云“十里不同风,九里不同俗”,清明节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氛围也大为不同。
张恨水
张恨水在《清明二题》中谈到,古来关于清明祭坟的诗句数不胜数,但唯独一首描述农村汉子跪在坟前的哭唤,堪称民间绝唱:“今日是清明,你的儿子来祭坟。哭一声,叫一声,儿的声音娘惯听,为何不答应?”短短几声“天籁”,却唱进了许多人的心里,催人泪下。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有篇入选中学课本的短文《过节》,文中描写到父亲、我、孩子三代人对于过节跪拜的截然不同的态度,“逢到节令,我们依着老例祭祖先……从前父亲跟叔父在日,他们的跪拜就不相同。容貌显得很肃穆,一跪三叩之后,又轻轻叩头至数十回,好像在那里默祷,然后站起来,恭敬地离开拜位。所谓“祭如在”,“临事而敬”,他们是从小就成为习惯了的。”这是父亲辈对文化传承的坚持。到了自己和孩子这辈,心中所谓的“跪拜”已经没有封建迷信的意义,“新教育的推行跟时代的转变把古传的精灵信仰打破,把儒家的把儒家的报本返始的观念看得并没有什么了不得,于是‘如在’既‘如’不起来,‘临事’自不能装模作样地虚‘敬’,只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例行故事:这原是必然的事情。几个孩子有时跟着我拜;有时说不高兴拜,也就让他们去。”叶圣陶先生借清明节表明教育的推行对时代进步的影响,文中那份浸润于传统节日活动里的敬畏天地、敬畏祖先的虔诚,才是过节应有的文化心态,也是叶圣陶先生个人对清明节的态度。莫言
清明节在莫言笔下也另有一番风情,在《檀香刑》中他这样写道:“清明那天,眉娘撑着一把绘画着许仙游湖遇白蛇的油纸伞,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就为了“要和高密城里的女人们好好地赛一赛”,让男人们“看吧看吧看吧看”。
丰子恺
把清明节写出郊游既视感的还有丰子恺,他在《清明》中回忆了幼年时期在老家桐乡过清明上“大家坟”的情景。“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坟。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坟。坟共有五六处,须用两只船,整整上一天。同族共有五家,轮流做主。白天上坟,晚上吃上坟酒……第三天上私房坟。”
同时丰子恺也追忆了随家人清明踏青的心情:“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做无上的乐事。”
清明节绕不开祭墓,祭墓的目的在于借助这些仪式来表达我们对先辈的感恩、对亲人的怀念。
死亡不是真正的逝去,遗忘才是永远的消亡。
民间传统习俗的传承关系着千千万万个游子,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曾另辟蹊径“祭墓”,从他那首《清明》诗中可窥见一二:“清明到了/处处桃红柳绿/且别忙着去烧纸/还是给逝者献束花吧……”不忙“烧纸”,忙“献花”。
时代在发展,扫墓的观念也应该要与时俱进,献花、播放歌曲戏剧等安全环保简朴新颖的祭奠方式值得大力提倡。
新时代背景下,出于环境保护、人身安全的角度考虑,积极弘扬移风易、文明祭奠的时代新风,把清明节过得更加“清明”洁净,让清明节回归“清明”的本意。
世界再大,也要出发,梦想再小,也要表达。勇敢向前一步,你的世界将大不相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