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年记
进入年以来,龟速阅读《三国演义》,戒浮躁中。《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体时常让我想起《百年孤独》,它们同在回环往复的叙事中,把历史和现实勾勒成一个怪圈。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却复制出共通的人性。一系列荒谬的事件正在周围发生,我想自己仍旧要多想多问多读,增加看世界的角度。
整理下我的所读,大多是中国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和理论。我越来越发觉自己读书没什么体系,从小就是兴之所至、不求甚解,这也影响了我的深度阅读能力。本科时老师一再说中文人的提升别无他法,唯阅读耳,我虽不咸不淡地看了点闲书,到底错过了许多经典,也没摸到做学术的门道,悔之晚矣。
浮杂的现实生活一度让我远离了文学世界,我渐渐感觉到作品和读者是割裂的。即便杜甫写下了如此多反映民生的诗,他的受众仍是书生,被描写的对象能自己发声吗?或许可以,但在艺术性上常被打折扣。某些文人的俯视角度真的能反映现实吗?我保持怀疑。
作为一个小透明也参加过一些文学沙龙,每当看到那些“成名”的作家、评论家喝着咖啡品着茶在烟雾缭绕中高谈阔论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想到自己曾亲身体验过的工厂临时工生活。文学或许是一个乌托邦,存放着理想之子的精神生活;又或者是个绣花枕头,在媒体和热点的包裹中藏着一摊腐絮。
当然,好的作品常读常新,我一直坚信。有些人虽已故去,但他们的书里仍保存着那份真实与可爱,每每读到这些,由衷觉得幸福,也想分享给大家。
年度个人书单文学作品类沈从文:《边城》
几年前买了一本沈从文的小说集,天气好的日子里又拿出来读了,依然觉得其中最好的还属《边城》。沈从文创造的湘西和他笔下的女子一般带着原始的淳朴,《丈夫》、《萧萧》里的女孩都和翠翠一样纯净而懵懂,在那个远离都市的地界自然统治一切。沈从文明净的笔调叫人读来总觉很清爽。《八骏图》与《围城》对照着看很有意思,对当下现实形成的映照也颇有趣。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进入中文系后才知道赵树理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位置如此之显,但他不在“鲁郭茅巴老曹”之列。其小说能把人带回过去的农村岁月,山西一带的民俗风情从他笔中娓娓道来。他是最善写农民的作家,他的作品也是专写给农民看的,故他自称“地摊文学家”,而不要被捧上啥文坛。曾经对他的偏见随着对他了解的深入在逐渐消解,反而觉得对创作抱有如此朴素念头的他值得敬佩。
莫言:《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
莫言的个人风格太明显了,大开大合,气势磅礴,用词辛辣,色彩缤纷。《天堂蒜薹之歌》是他根据现实事件在35天里写出的长篇小说,爽快利落,如他本人所言“如果要理解‘结构就是*治’,请看我的《酒国》和《天堂蒜薹之歌》”。他的小说有强烈的画面感,很适合影视化。不过通读了他的几部作品下来我总觉得小说总体有些虎头蛇尾。或许一个作家灵感喷发的时候创作能一气呵成,可如何收束仍值得讨论。
鲁迅:《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
烦闷的时候常读鲁迅,看看从前的社会和风景。迅哥儿笔下的江浙实在太容易引起我的共鸣,去了几趟绍兴,却觉得S城的氛围与想象中不同,终究是时过境迁了。《野草》里的每一篇散文诗都好极。《朝花夕拾》有点像回忆录了,读罢总是回想童年。彷徨又呐喊,迅哥儿的文辞实在犀利,百年前的小说放到如今也针针见血。该怎样记录当下这个时代呢?我自己都很混乱。
苏童:《我的帝王生涯》、《妻妾成群》、《城北地带》
潮湿气。苏童的语言很华丽很诡异。他建立了香椿树街,在春雨、江南、布满青苔的角落里书写着琐碎的日常,写女性悲哀的命运。其小说世界脱不开“阴柔”二字。
余华:《现实一种》、《许三观卖血记》
以上两部分别为其创作转折前后的代表性作品。他跟莎士比亚一样,不同的创作时期有不同的风格转向。真是一个既冷漠又温情的余华。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戏剧性过强。尽管此书好评如潮,但我没有特别美好的阅读体验。对我而言,此小说叙述啰嗦、故事冗长,读来相对会有些沉闷,并且用西方模子套中国故事,觉着合起来有点不协调。
贾平凹:《废都》
之前有提过的。去年看了几部关于文学的纪录片,里头都有贾平凹。一口陕西话那叫一个顺溜。
叶广芩:《豆汁记》
写老北京的生活,浓浓的京味儿,京派文学不止老舍和王朔。
曹征路:《那儿》、《问苍茫》
《那儿》被推为“底层文学”的代表作,是“作家写底层”的范例。当今社会仍有一批作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