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与莫言,谁的作品更得人心?
浩然与莫言,一个是六、七十年代中国最走红的作家,一个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两人均是中国文坛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著名作家。
浩然,祖籍河北宝坻,真实名字是梁金广,浩然是其笔名。
浩然是一个只读过三年小学的矿工后代,经过自己不懈的奋斗和努力,成长为一个著名作家,他在小说中创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不仅有高大全等形象,也有弯弯绕、滚刀肉等生动的人物形象。他的《艳阳天》、《金光大道》等作品,将永载中国文学史册。
莫言本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
莫言童年正值中国近代史上的“三年困难时期”,在小学五年级时因“文化大革命”辍学,在农村主要从事农业,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后来,莫言靠着《中国通史简编》这套书度过了文革岁月,接着又背着这套书走出家乡。
莫言以乡土作品崛起于80年代中期,其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年初,莫言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同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引起文坛极大轰动。后由《红高粱》改编的同名电影在柏林电影节获得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国际A类电影节最高荣誉的中国电影。
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著有《红高梁家族》、《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等长篇小说十一部,中短篇小说一百余部。莫言主要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纽约时报》评论说:“莫言把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在获得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时,评委会赞扬他的作品“语言激情澎湃,具有无限丰富的想象空间”。
从浩然与莫然的基本情况上看,浩然和莫然的作品特色各有千秋,
著名作家陈忠实认为,“浩然是一个不一样的作家,有很多的不一样经历。”其“不一样”突出体现在文学创作和个人境遇两个方面:“浩然的很多重要作品,反映的是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各种人物的情感世界。他所热情描写的那个年代虽然已经过去,但作品中所洋溢的浓厚生活气息、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特别的艺术真实性,使这些作品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并存活于世;其次,作为文革这个特殊时期活跃于文坛的作家,浩然与人为善,甚至帮助一些作家度过困难,体现了人格力量。”
浩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是八十年代的读者或许也都记得,浩然曾经是中国最走红的作家,也是“文革”时期中国唯一的作家。在那个时代,除了《毛选》外,印数最大的出版物就是浩然的小说了。故而有“八亿人民八个戏,金光大道一作家”之说。
写农民,为农民写,这是浩然一生的创作宗旨。
在40余年的写作生涯里他曾出版著作80余种,先后创作出短篇小说集《喜鹊登枝》,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苍生》等。其中《艳阳天》等主要作品被搬上银幕及荧屏、电台连播,并被改编成连环画册,被译成蒙、朝、维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在日本、法国等国翻译出版。
浩然的名字还被载入英国剑桥和美国传记中心的《世界名人录》。
在这里,若要说说浩然与莫言,谁的作品更得人心?这只有通过比较才有鉴别:
莫言的作品,通过对自己故乡的生活方式和一般生活状况的描写,传达了某种带普遍性的人性内容和人类生存状况,将一般的乡情描写转化为对人的“生存”的领悟和发现。这样就使得莫言的作品超越了一般“乡土文学”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而达到了人的普遍性存在的高度。……
莫言作品的影响力,从获国外众多奖顶来看,国内不及国外。
浩然的作品被学者称为“中国农村近半个世纪的形象画卷”。
他的代表作、余万字的三卷本长篇小说《艳阳天》一问世即引起强烈反响,让浩然家喻户晓。后来,同名电影的上映更使这部作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年,面向全球华人世界的香港《亚洲周刊》评选“20世纪中文小说强”,年至年的中国大陆小说,只有浩然的《艳阳天》和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榜上有名。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他还出版了长篇小说《金光大道》。
作家苏叔阳说:“我感觉他的作品里充满着别人作品中没有的阳光”,“用现在的话说是比较‘阳光’的,当时看来是充满农村清新的气息。”
综上所述,我的回答是:浩然的作品,热情讴歌翻身解放,走上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金光大道的新型农民,这种以昂扬向上的、战鼓冲锋号式的人民文学,应该是更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