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周嘉胄《香乘》采集了众多有关香的文献资料,显示了香之繁杂及其在宗教及世俗生活中广泛应用。
香的文学题材及意象母题的梳理,有利于讨论香的文学表现、敬香习俗及其外来影响,并深入探讨提供基础。
一、香意象多重审美文化意蕴及古人相关总结
中国自先秦楚人便有香草美人相喻的传统,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异香”母逐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表现在小说中,除了继续魏晋以来僧人坐化时产生“异香”以外,就是隋唐时期大量产生的“异香”与佛教信徒的结合,
也就是说,“异香”母题的世俗化、普遍化。
如《冥报记》“唐王千石”载某僧:
“夜中,常诵佛经,宵夜不寝。每闻击磬之声,非常清澈,兼有异香,延及数里。道俗闻者,莫不惊异。”
明清人之于香的流变曾多所留心。
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十九揭示过香意象的仙道氤氲之气:
宋之问“宝叶交香雨,金河吐细泉”李贺“依微香雨清氤氲”;元微之“雨香云淡觉微和”;张仲山词“碧云香雨小楼空,春光已到销魂处”;
罗隐《巫山曲》“下压重泉上千仞,香云结梦西风紧”。或谓雨与云,何得云香?愚谓萧招遇洛神后,逢雨,认得香气,曰“此从巫山来。”
梵僧不空祈雨,焚白檀香龙,上令左右掬庭水嗅之,果有檀香气,此亦香雨也。
《拾遗记》:方丈山有石,色如肺,烧之有烟,香闻数百里,烟气升天,则为香云,香云遍润,则成香雨。又瀛州时有香风,泠然而起,张袖受之,则历年不歇,沾肤软滑。
追溯到六朝博物视野中的外来香料和相关佚闻,眼光不俗。
《香乘》·自序(书影)
(明)周嘉胄撰
陈元龙辑《历代赋汇》卷一百十九还收有魏文帝《迷迭香赋》等。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八还特意追寻过诗歌中香意象的传承:
“佳茗比佳人,未经人道,惟东坡有诗曰:‘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日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比花用美丈夫者,如‘莲花似六郎佞语’之类,全篇绝少。
黄山谷《咏酴醿》诗曰:‘肌肤冰雪熏沈水,百草千花莫比方。露湿何郎试汤饼,日烘荀令炷鑪香。风流彻骨成春酒,梦寐宜人入枕囊。输与能诗王主簿,瑶台影里据胡床。’与东坡同一格调。
然李商隐已有‘谢郎衣袖初翻雪,荀令熏鑪更换香。’不免经人道过。”
相信,如果没有香文化在彼时社会日常生活中持久而无孔不入的隆盛程度,也没有那么多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