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隋唐时期,玻璃舍利容器
TUhjnbcbe - 2025/3/7 17:53:00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玻璃是最为古老的人造材料之一,虽目前对其发祥地和时间依然难下定论,但可以确定早在公元前年左右,两河流域、地中海东岸、埃及等地的玻璃器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中国本土制造的玻璃含有铅钡元素,不同于含有钠钡元素的西方玻璃,由此不同可辨,中国本土的玻璃制品最早出现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墓葬中。战国时期的玻璃大部分出土于楚墓,具有中国传统风格,制作精美,作为玉器的替代品而存在。到了两汉时期,玻璃器的数量和种类增多,但仍仿制玉器。西方玻璃作为古代“斗富”风潮的宝贝之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进口,而本土玻璃制造业也吸收了玻璃吹制技术。强盛繁荣的隋唐迎来了中国玻璃制造业的中兴,玻璃成分多样化,器形丰富。

在隋唐大力弘扬佛教的背景下,舍利瘗埋制度逐渐本土化,选用玻璃器作为盛装的核心容器,也促进当时玻璃业的发展。本文描写的玻璃器是针对目前考古出土于隋唐佛教寺院塔基,并且盛装舍利的玻璃器,其余如隋朝李静训墓中出土的生活类玻璃器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下面就这一方向做出相关探讨。隋唐时期佛塔塔基或地宫出土玻璃舍利容器迄今为止,国内最早使用玻璃器盛装舍利的记载是河北定县北魏塔基,为北魏孝文帝在太和五年()发愿修建,埋在夯土塔基中的石函内有玻璃钵、玻璃瓶等器皿,还有波斯萨珊朝钱币,玻璃钵中盛装着少量芥子大小的舍利。而在此之前,大多使用铜瓶盛装舍利,如《高僧传·魏吴建业建初寺康僧会传》中记载:“乃供洁斋静室,乃铜瓶加几,烧香礼请。”

根据目前的考古事实记载,隋唐时期佛教塔基或地宫中玻璃舍利容器的出土记录大致有九处,如下阐述。年,陕西耀县一处农田中发现神德寺舍利塔塔基遗址内有一件石函,根据其塔铭可知瘗埋年代为隋朝仁寿四年()。石函内有一件鎏金盝顶铜盒,盒内放有一件绿色玻璃瓶,高5.8厘米,瓶口有盖,短颈内收,鼓球腹,由吹制技术成形,出土时瓶内仍保留少量红色液体,可见其极为良好的密封性,以及当时高超的玻璃制造技术。年,在河北定县发现静志寺塔基,五号塔基下出土隋朝鎏金方形铜函,据函顶铭文记载,隋大业二年()十月八日将累叠七层的石函置于塔内。

铜函中一件玻璃瓶经检测带有钠钙成分,因此确定为隋朝国产玻璃器。瓶高8.9厘米,绿色半透明,鼓腹,肩部有一道细纹,圈足缠绕玻璃条,瓶底有疤痕。这类疤痕的出现是由于使用了西亚引进的铁棒技术,先把器物底部粘在铁棒上进行加工,做成之后再脱离。存留疤痕说明当时对该技术的使用仍不纯熟,但只在隋唐时期短暂出现。圈足粘贴玻璃条的装饰方法也是源自罗马、萨珊玻璃工艺,中国早期自产玻璃并无这种技术。这些现象都表明隋代玻璃业吸收了较多外来技术,器形上保持传统样式。年,建于隋开皇九年()的陕西西安清禅寺塔基出土,在此发掘的文物中有一件绿色玻璃瓶,瓶高8.4厘米,细颈,鼓球腹,底部圈足,内装舍利数粒。其特别之处在于外部装饰,肩部有4个对称突起的倒置三角形装饰,腹部有4个直径2.5厘米的凸圆形装饰。这些装饰是在瓶体基本成形后再经过冷加工磨制而成的,带有鲜明的萨珊波斯风格。

从这几例出土的隋朝玻璃舍利容器可见,隋朝时期舍利瘗埋制度中大多以玻璃瓶作为盛装舍利的核心容器,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组合形式,后至唐代继续沿袭并发展。年,在建于唐延载元年()的甘肃省泾川县大云寺塔基地宫中出土一件舍利石函,由所刻铭文知内装舍利总14粒。舍利石函总共四重,石函内放一件鎏金铜函,铜函内放一件银樽,银樽内置一件金棺,金棺底竖着一块檀香木隔板,隔板前放置一件玻璃瓶。该瓶高2.6厘米,顶部口径仅有0.5厘米,白色透明,长颈,鼓球腹,壁薄仅有0.1厘米。位于陕西西安的唐朝慈门寺塔基,据考证建造于唐武德七年()。年在此出土了智藏禅师舍利石函。舍利石函共六重,石函中存留部分已腐朽的木函痕迹,往内放置一件盝顶铜函,铜函内装有一件银制细颈瓶。一件金钵装在银瓶内,一件绿色玻璃瓶被金钵包裹。该瓶高3.8厘米,长颈,瓶内本装有智藏禅师的2粒珍贵舍利,可惜后在冲洗环节因操作不当将舍利丢失并导致瓶口破碎。

年9月,在拆除陕西西安仙游寺法王塔时发现一处天宫,该天宫建于唐开元十四年()。天宫正中间放置一件石棺,石棺内放有一件鎏金铜棺,铜棺里有三团黄绢,中间一团黄绢包裹着一件玻璃瓶。该瓶高4.2厘米,葫芦形,通体乳白色泛黄,表面有微小裂纹,瓶口最初用木塞密封,后掉入瓶中,瓶内装舍利3粒。10月又发现地宫,正中有一件顶部放有一件熏炉的石函,内部有一件生锈严重的鎏金铜棺,铜棺内放有一件玻璃瓶。该瓶为直颈,瓶高4.65厘米,颜色略微泛黄,底部内凹,内装10粒颜色灰黄的舍利。后据考证得知,这些舍利属于隋朝仁寿年间舍利。年5月,在陕西临潼庆山寺舍利塔基中出土属于唐开元二十九年()的大量文物,其中包括三件玻璃舍利瓶,都被放置于金棺内。

这些玻璃舍利瓶按照外观形制被分成两类:一类为喇叭口短颈的器形,肩部有一圈细纹装饰,腰部贴有不规则的网格纹玻璃条装饰,瓶高7厘米。另一类器形有两件,均为绿色长颈鼓球腹,瓶底设有铜制莲花座,瓶壁极薄仅有0.1厘米,内部放有数粒水晶舍利。⑥由这两类不同形制的玻璃瓶可见,当时本土玻璃制造技术发展较快,不但掌握热粘贴技术,而且可以将瓶壁做到极薄,更好地体现玻璃的通透性。较为罕见的是将玻璃材质与铜材质结合,玻璃瓶结合莲花座装饰,不过莲花是佛教文化中常见的元素,如此搭配也是合理之中。年4月于黑龙江宁安县渤海舍利塔遗址中出土一处舍利石函,从外向内共七重分别为两层石函、铁函、铜匣、漆匣、方形银盒、圆形银盒,盒内装有一件玻璃舍利瓶。

打开层层严密包裹,才能见到舍利瓶,由此可见舍利在佛教中的地位是极高的。该瓶为淡绿色,瓶壁外附有风化后的白色物,瓶壁极薄且透明,瓶高5厘米,长颈,鼓球腹,内装有5粒石英岩类砂粒,为舍利的代替品。年于甘肃灵台县东北部一台地中挖出一间砖砌暗室,出土一件舍利石函,内放置一件漆盒,三件葫芦形玻璃瓶,底部微凹,瓶壁较薄。其中乳白色玻璃瓶,瓶高7.8厘米,口径1.2厘米,浅绿色玻璃瓶,口部外沿部分残缺,瓶高11.8厘米,腹径6.1厘米,口径1.1厘米,米黄色玻璃瓶,底部部分残缺,残高7.3厘米,腹径5.6厘米。这三件玻璃瓶的口部外沿都通过加热粘贴技术装饰了玻璃条,体现了相当进步的制作技术。通过上述考古概述可见,出土的隋唐时期玻璃舍利容器具有两点明显的特征:第一,玻璃材质的舍利容器,大多为瓶,而且是直接接触舍利的,被多层其他容器所包裹,位于最内层,表明其价值之高。第二,玻璃舍利瓶体型很小,瓶身大部分不超过10厘米,瓶壁极薄,颜色透明,只装少量舍利。虽修建佛塔安奉舍利的方式是延续古印度,但使用玻璃器盛装舍利却是中国本土化的创新

1
查看完整版本: 隋唐时期,玻璃舍利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