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焚香被列为四大雅事,在宋时的文化风韵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著名的文人大家苏轼,就与檀香结下了一段奇缘。
苏轼被贬海南时,发现此地多香,但却遭到滥砍滥伐。目睹檀香被“竭泽而渔”,出于对檀香的关爱与重视,他作诗抨击乱砍檀的行为,一块好的檀香,要经历几百上千年的岁月洗礼,好像一段文明的积淀。
两袖清风,心系百姓
吴隐之是一位清官,且爱民如子。后来辞官离去时,百姓纷纷赠送礼品,却被吴隐之一一婉拒。但行至江上,风浪忽起。吴隐之遂询问家眷是不是收礼了,发现其夫人收了一把檀扇。于是他就把扇子投入江中,风浪顿时停止。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块香,当一个人能够身具大德、散发心香之时,自然就不需要檀香了。“虽有馨留不易寻”,说的是檀香,更是比肩檀香香德之人。
慈悲济世,普度众生
相传古代之时,曾有一高僧云游四方,宣传佛法。他当时携带一串总数为一百零八颗的沉香佛珠,当这位大师在路过的村中碰到不治之症或是临危之人时,就会取下一粒佛珠磨碎之后给病人服下,治好不愈之症。
这位神僧发下宏愿,希望他能在他圆寂之前,用尽他手上的那串檀香佛珠来拯救苍生。
佛家认为檀香树是慈悲之树,不争水土、不克草木、不毒虫蚁(虫漏就是虫蚁在沉香树筑巢后形成的)。沉香,正是坚忍慈悲之果,所以能助人广种善因。
檀香,就像一本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得到不同的收获,留下不同的故事。以后的故事里,不知道有没有你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