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的作家莫言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从此让更多的人记住了他的名字。莫言的一部小说名叫《檀香刑》,成书于年,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也是属于地位非常重要的一部小说了。
莫言的《檀香刑》在当时仅以一票之差没能问鼎茅盾文学奖,虽然是一件很遗憾的事,但并没有影响到这本书的价值。著名作家毕飞宇曾经表示:这部《檀香刑》是最能够体现莫言创作特色的,能够体现出那种狂放的姿态。
小说《檀香刑》是以清末山东胶东百姓反抗德国殖民斗争的历史事件作为背景,讲述了发生在山东的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檀香刑。受刑者是小说中的一名角色,名字叫孙丙,他是一位民间艺人,因为家人被德军所杀选择加入了义和团,被抓捕后被施以檀香刑。
不知道大家对檀香刑有没有了解,施行的手法是先将檀香木削成宝剑的形状,然后放进香油里面蒸煮,边煮边放面团和生牛肉,然后将其捞出,让檀香木上面染上谷物和肉食的气味。一般要煮三天到五天左右,时间是越长越好,檀香木会变成坚硬而柔韧的材质,这样就算是做好了刑具。
施行檀香刑的时候,会控制犯人俯趴在凳子上,然后用大木锤将檀香木宝剑从犯人谷道一点一点打入身体,最后会从犯人的喉咙里出来。如果施行人的手法并不熟练的话,那这檀香木宝剑也有可能最后从脖子后面穿过来。
檀香木宝剑因为避开了犯人的主要器官,所以不会当时毙命,于是会有人给犯人端上一碗参汤喝以续命,目的是让犯人受折磨的时间变得更长,然后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身上腐烂至生蛆虫,最后慢慢死去。潘石屹都表示过:《檀香刑》是我读过最残忍的书籍。
在《檀香刑》小说中,孙丙受刑后的前四天还用自己改良的“猫腔”骂人,真的可以说他是一名铁骨铮铮的汉子了。像檀香刑这种无比残忍的刑罚,丝毫不比古代的凌迟处死要“友善”,但檀香刑在中国的史书上并没有记载,相反在欧洲倒有一种类似的刑法。
很多人都有好奇:莫言为什么要在《檀香刑》里详细描述这样的一种酷刑呢?莫言本人表示,写檀香刑的初衷是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启发,以此来批判中国人人性中麻木不仁的看客心态。也正因为如此,莫言在小说的题记中写道:“做奴隶不得与想做稳奴隶的挣扎。”小编觉得这本书很值得大家去阅读,有兴趣的话可以去阅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