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八爷载于中读App花草萌动,宣昭着春天确实来了。初春夜里,尤其是落雨时,却也难免催生些许凉意,让人不禁想点上一支香或是更显矫情地打个香篆,香烟袅袅,香气扑鼻,静坐发呆或是思绪万千……
说及焚香,近年有一个颇为文艺的词汇听香屡屡见于报端。听香一词的用法源头待考,早在宋代就有诗文提及。宋代释绍昙写有,山雨酿春寒,晓湿梅花重。结实较迟迟,且听香浮动。清代画家张问陶也有诗,早听时务夜听香,镇日茶瓜习送迎。洗耳已无清涧水,到门恰喜卖花声。金庸也在《天龙八部》中把阿朱的居所命名为听香水榭,并有词云向来痴,从此醉。水榭听香,指点群豪戏。不知道金庸的听香水榭是否受到了宋代张先花香闻水榭,几误飘衣麝的启发。前两位听的应该是花香,金庸所描述的却是花露之香,在古代被称为蔷薇水的香水。据小说,阿朱嗅觉灵敏,距离听香水榭一里的时候,她就闻到坏人打翻了她的茉莉花露、玫瑰花露,还有寒梅花露。用听香代替闻香,不仅文雅许多,更多了通感带来的难以描摹却引人遐思的浪漫想象。
雨雪天焚香最是适合不过,尤其在古代。雨天出行不便,古时娱乐方式有限,焚香也算是个有趣的消遣了。何况香气还有除秽辟寒、驱赶蚊虫等实用功能。爱用阴阳五行诠释用香的,雨天焚香应该能找到充足的论据。古人关于用香的诗文传世不少,焚香也常与雨天、雪天搭配。不过与听雨听雪相比,它还是小巫见大巫。诗词中出现听雨听雪的诗句俯拾皆是,比如少年听雨歌楼上一柱夜香清,挑灯听雨声夜来听雪晓来看。电影《无问西东》中,漂泊大雨捶打铁皮屋顶,雨声大到无法上课,先生在黑板上书写静坐听雨,把文人的风骨与浪漫刻画得淋漓尽致。与听香相比,听雨、听雪要好理解得多,毕竟它们从天而降或多或少都有声音,尽管落雪的声音细微至极。不过从启迪文人才思,令其与人生境遇产生互文的角度看,毫无声响的焚香却也不输于落雨和飘雪,因为难以捉摸的香烟更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让其感慨国事家事天下事……
事实上,古代的品香,除了品鉴香气之外,还有专门的观烟雅好。赏鉴香烟,不同的场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讲究,有喜欢直上的,有喜欢缭绕的,甚至香烟的颜色也有高下之分。博山炉、香兽、香鸭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为了赏鉴香烟之用。为了满足观烟需求,相关的秘辛、香方在香书中屡见不鲜。据记载,宋徽宗时的宰相蔡京不仅书法了得,更是酷爱焚香,追求香烟满室,如雾缭绕。《香乘》记载的香烟奇妙香方,沉香、藿香、乳香、檀香、锡灰、金晶石,右等分为末成丸,焚之则满室生云。还有更为惊人的刘真人幻烟瑞球香,香方配伍除了十几种还算常见的香材香药外,更有云母石、磁石、名为水秀才的昆虫、小儿胎毛。香方称,共为细末,白芨水调作块,房内炉焚,烟俨垂云......若用猿毛、灰桃毛和香,其烟即献猿桃象......读到此香方时,一直将信将疑,却也没有合香一试。近年网络上颇为畅销的倒流香,也可归于观烟香品。倒流香点燃后,瀑布般的香烟循着特制香炉缓缓下流,这与印象中烟雾向上飘散截然不同。从制作上看,倒流香工艺并不复杂,只需要在塔香中心戳一个不透顶的通道即可。
事实上,除了有追逐香烟袅袅的需求,古人们也很早就开始崇尚有香不见烟的隔火熏香,毕竟伴随香烟的烟火气在相对密闭空间里难免让人或多或少生理不悦。以隔火熏香为基础的日本香道可以说是听香二字的绝佳诠释。从日本组香中总是可以察觉些许中国古代文人斗香的痕迹,可惜相关资料着实太少,关于中国文人斗香或是听香的还原,也多是参考日本组香游戏的结果。当然,不管是日本组香或是中国文人的品香、斗香,都跳脱不了从物质的闻香出发,引发于己、于他相关的遐思,甚至是形而上的天马行空。
以品闻沉香木,赏鉴组香著称的日本香道,加上周密的仪轨和神秘感,堪称听香的典范。组香游戏基本形式是品鉴香木,看上去颇为繁复的以和歌、风物、中国古诗为主题的组织架构,实则是用香气表现人类的感情。如此精制的游戏,单单用闻香去称呼,着实不如听香雅致。事实上,源于中国的日本香道还有更深的诉求。志野流香道大家峰谷宗苾曾表示,香道的精神在于通过闻香使身心得到愉悦与提升。香道不是简单的闻香味的过程,而是通过嗅觉把香味传递心灵深处,是一个用自己的内心与香木、与大自然对话的过程,用心去倾听自然界给我们传递的信息。对我们来说,香木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是怀着对自然的感恩与敬意去与之对话的。只有我们带着对大自然的敬意去做,才能够把这份敬意传达给香木,香木也会用更美妙的香味,来给我们回应。
春日迟迟,春花烂烂,花香或是焚香抑或是一瓣心香,尘里偷闲,且听香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