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秦腔砌末的种类及应用梨园清风子
TUhjnbcbe - 2025/1/15 19:46:00
白癜风医院西宁哪家好 http://www.xuexily.com/npxxc/npxyc/m/600.html

秦腔门帘台帐

在旧式舞台上,分割前后台的是一通板壁,板壁两端有两个写着出将、入相的上下场门。戏曲演出时,在板壁上挂的装饰软幕称作台帐(大帐子)。上下场门各挂一块门帘称小帐子(也称二帘子)。其作用∶一是装饰舞台环境,二是挡住观众的视线,不让观众直接看到后台的活动。台帐的质料因班社、剧团的经济情况而异。有用绸缎做的,也有用布料做的。一些草台班子,经济困难,则用纸绘上山水花草画贴在板壁上当台帐用。台帐上一般多刺绣有工笔花鸟画,或山水画,或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图案。秦腔演出的门帘上,大多绣有荷花娃娃或牡丹娃娃图案,也有用现成团花图案的料子作成。秦腔舞台上的台帐、门帘、桌围、椅搭形成一套完整的演出装置。

秦腔一桌二椅

戏曲舞台最常用的一组砌末。基本组成是一张木条桌,两把木靠背椅,再加上各种桌围、椅搭、垫子。在不同剧情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如在《三滴血》的公堂上,桌子是公案;在《打神告庙》中是神龛;在《伐子都》中又当山坡;在《空城计》中,桌子上放一把椅子是城楼;在《三岔口》中,桌子既当桌子,又当床,二人开打时,桌子又是各种武打动作的表演工具和高难度动作的支撑;在《三娘教子》中,两把椅子背对背对起来,再搭上一条布裙就是织布机;《探监》中前场椅当牢门,《探窑》又当窑门;《西厢记》中张生翻过椅子就是翻过了庙墙等等。

秦腔桌围椅搭

桌围是围在桌前的长方形软装饰品,椅搭是搭在椅背上的长条装饰品,这些软件多用绸缎面料做成。四边和四角都绣有边角图案花纹,中间有团花图案。秦腔舞台上的桌围椅搭大多是绣牡丹、荷花、龙凤、松鹤、卷草、回纹和万字不到头的花纹。底子多为红色,后添加了绿色、黄色、白色等。经济富裕的班社,还按不同的剧情需要变换桌围椅搭。富贵人家或喜庆场面用红色;绣房用粉红;贫穷人家用蓝色或灰色;灵堂用白色;宫廷用黄色等。桌围结构分两部分,挂在正前面的桌裙,桌裙上部有水沿,从桌面上搭向两侧的叫搭帘。椅搭也分作披帘和搭帘两部分。为了使演员舞台形象美观,往往在椅子的搭帘下边放一个或几个垫子。桌围椅搭与戏曲五彩缤纷的服装,装扮,形成富有装饰趣味的美感造型。

公堂砌末∶公案

是公堂戏的主要道具。最早是一张木桌,围上桌围即可。随着戏曲的发展,舞台出现了各种式样的公案,有直腿,八字形斜腿,弯腿,桌两头上卷下卷等形式。这些样式多是按不同历史时期的古代家具演变而来。

官印

放在大公堂案上,是封建官府衙门权势的象征,一般是黄布包一块方形木块做成。在上方用布角打成兔耳结,表示包着一个官印盒。也有直接摆一个大印盒的。一般为七寸见方,有时为夸张权势的力量,故意把印盒做成一尺见方的。也有两寸见方的小印盒如《炼印》。

签筒

摆在公案上作为下达命令的用具。签筒有圆形方形,约一尺高。篇中插有火签(审案),令箭(调兵遣将)若干支。令箭或火签是一支支上大下小的长形竹简。黑色或红色,上面写一个令字。

虎头牌

一块约一尺五宽,二尺高倒梯形或长方形的木牌,上部画一个狰狞的虎头,中间写肃静回避正堂等字。公堂左右摆两块,有时摆四块。为了制造肃杀的场面,《卧虎令》曾用六块。当官老爷出巡时,虎头牌举在前边成为一种仪仗,表现官府的威严。

水火棍

三班衙役升堂站班时手持的木棍道具,又作刑具。约五尺长,半截红,半截黑色。

文房四宝

放在公案、桌案上的书写道具。一般只有笔架、毛笔、纸张而无墨砚。

惊堂木

升堂问案时,敲打桌面震慑犯人用的木块。

刑枷

有押解犯人用的方木枷,押解女犯人用的铁枷如《起解》。秦腔《千古一帝》中太后用的凤枷,以木雕刻,彩绘花纹,形如双凤,长六十厘米、宽四十厘米,为各剧中刑锁太后娘娘专用。随同刑枷一起用的锁链、手铐。

宫廷砌未∶龙榻、龙椅

皇帝的座位,呈圈椅状。大的称为龙榻或龙床,小的称龙椅。后靠背和扶手上镂刻有龙纹、云纹或水纹。如新编秦腔历史剧《千古一帝》秦始皇坐的五龙二凤榻,后背由五条龙盘绕,两侧扶于由两只风图纹组成,别具一格。

日月扇

两把交叉在身后为皇帝皇后遮凉的扇子。长把,扇头呈长方掌形,上有龙风图纹,有的还有日月二字。属仪仗范围,大多是黄色或绿色。

提灯

小型宫灯,红色或橘黄色,呈桶形六棱状,四角有长穗。宫女提着为皇亲贵戚夜行照明用。

金瓜、钺斧、朝天镫

皇帝出巡时的仪仗器具。长柄,柄上端有金瓜、钺斧、金镫形象,木质、金色。娘娘出游,各执一支称半副銮驾;皇帝出巡各执一对称全副签驾。

龙凤旗

竖立的长方形旗幡,金黄色。上面绣有龙形图纹,用在皇帝身边;绣凤形图纹的用在娘娘身边。旗周围有火焰边作装饰。

黄罗伞

用在帝王身后,为其遮阳。是一把直径三四尺许的黄绸伞。伞盖上绣有龙形图纹,伞沿上悬有裙边及流苏、璎珞串珠、飘带等装饰物品,以示豪华高贵。伞裙上还绣有龙纹、网纹。娘娘出游用红色罗伞。

药板

一尺余长、二寸宽的一块微弯的薄木板,大臣朝见君王时遮面的记事板,淡黄色。

代步砌末∶马鞭

在戏中代表马或驴等乘骑的砌末。由藤条短缨组成。手持马鞭不舞是牵马而行;舞动马鞭是骑马催马而行。在秦腔《柜中缘》中的淘气手中表示牵的驴;在其他剧中的武将、官家、行人手中则是马的象征。不同的色彩表现不同的马。如关羽骑的赤兔马执红马鞭;刘备骑的庐马(白马)则用白马鞭。大将的马鞭要与服色配套,颜色要协调一致。所以有红、黄、白、黑等颜色。

船桨

长约一米左右,由扶手、桨把、桨板组成,木质。桨板上面画有水纹。演员划船时只拿一支桨,舞动表示行船,摇动表示划船。妇女划船的桨小。若在船桨的扶手上装饰一个龙头则表示乘坐的是龙舟。

车旗

是两面绣有车轮图纹的有手把的方旗,代表车辆。白色或淡黄色的面料上绣黑色车轮。把车旗夹在角色两侧,有时还在演员前面撑一个小帐子,则表示乘辇、坐车或坐轿。

姓字旗

传统秦腔砌末。方形、绸质,旗上绣有云龙图纹,正中绣以主帅姓氏。使用时长杆撑起,随主帅出场,颜色与所穿靠甲一致。如穆桂英率兵出场的穆字旗等。

另外,还有正方形的帅字旗、长方形的三军司令旗、正方形的红门旗、报旗、专用的义和团旗、水浒戏中的替天行道旗,绣有红火焰纹的火旗等。

生活砌末∶扇子

有媒婆、媒旦拿的蒲扇,平民拿的竹折扇,诸葛亮拿的鹅毛扇,小姐拿的檀香扇。最小的只有五寸多宽。武将用的大折扇,最大的有二尺八寸宽。公子、小姐用的折扇,折扇上多画花草、虫鱼等。武将用的折扇面上多画雄鹰、猛虎等。还有能大能小的铁扇公主用的芭蕉扇。小姐、丫鬟用的小团扇。

手帕

大多用绸料做成,色彩与角色服装配套,是花旦、青衣的重要表演道具。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旦角表演耍手帕的需要,为便于飞动旋转,手帕四角装有略重的坠子。

酒具

酒具分为酒杯、酒壶。剧中平民用的是高把锡酒壶;宫廷用的是长颈金酒壶。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演的《司马迁》,根据历史资料,制作了羊樽酒器,形状如羊,高二十厘米,以木雕刻制成。樽首是羊首,樽身是羊腹,下面有四只羊足,樽柄是双角。剧中官府、宫廷用的双耳圆酒杯叫盏;唐代戏中用四方形的酒斗;汉代以前的戏中用有三只脚的酒杯叫爵;剧中绿林好汉饮酒用碗。秦腔现代戏中多用瓷酒杯,也用高脚杯、啤酒杯。剧中酒家盛酒的大器皿称坛(有瓷的、有瓦的),上贴有酒字的方帖。

幌子

剧中商店用的标识砌末,有卖酒的酒幌子,喝茶的茶幌子。秦腔《沙家浜》是一块中间写有茶字的黄色方木牌;秦腔《卓文君》用的是一面两米多长的白绸旗,中间写一个黑色的大酒字,并有流畅的行书写在上面的一首诗,表示酒馆主人是大诗人;《借当》的幌子是在木牌上书写一当字,是当铺的标记。酒幌子也有用葫芦形木牌两面写上酒字的。

包袱

剧中用的有贫寒人家出门背的蓝布或印花布包袱;富贵人家携带的红绸包袱;表示婴儿用小棉被裹成长条形的婴儿包袱;用红布裹成球形的人头包袱等。

拐杖

秦腔剧中余太君拿的雕有龙头的拐杖;《清风亭》中张公、张婆拿的是讨饭棍;《苏武牧羊》用的是有符节的节杖;鲁智深拿的是铁禅杖等。

动物砌末∶虎形

黄色布料作兽身,上画虎的黑色斑纹,装上写有王字的虎头及虎尾,披在演员身上装成老虎,如《三滴血·虎口缘》中的老虎。

狗形

灰色的布料狗身,装上狗头、狗尾,如《杀狗劝妻》中的狗形。有的贫困剧团演出此剧时,由小演员在头上蒙一件青衣,从舞台上爬行而过,表示是狗。

猫形

秦腔《赵氏孤儿》中的怪兽赦,其色如虎,其形如狗,头上长着一对角。

蛇形

用布或竹篾纤扎成,有能扭动的蛇身,蛇头上装有能伸出的芯子,眼睛还能闪闪发光,秦腔《白蛇传》白娘子的化身。

另外,还有狮形、牛形、龙形、人形(大头娃),以及一些神鬼戏中的假面。

环境砌末∶布城

高约六尺至一丈,宽约六七尺,大的一丈多的黑布或深蓝色布,上用白线勾出城砖、城垛、城门,如剧中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抚琴,《杀四门》的城门等。·云片·

纸扎造型,上糊贴纸或布,绘上云朵。剧中表示仙人腾云驾雾表演时用。

山片

将布绘成山形,钉在木架上表示山岭。

山石片

比山片小。布上绘山石形状钉在木架或竹纸扎上以代表山石。放在舞台上多表示花园同假山等。

内景片

在屏风上画一些人物,花鸟画或中堂、对联,则表示室内。画海水朝阳或虎啸等,上写明镜高悬则表示公堂。

有腰刀,长约二尺五寸,带刀鞘。长刀略长,不带刀鞘。大刀有长柄,刀刃宽。还有七寸刀、匕首、刺刀、东洋刀等。

长枪,有铲形或尖形枪头、枪缨,枪杆长约五尺,后有枪把。大枪比长枪长。双枪较短两头有枪头,多为女将用或表演踢出手用,还有蛇矛和白蜡杆的红缨枪。·剑·

有佩剑,约二尺八寸长,有剑鞘,鞘上有蛇皮纹、龙纹等。长剑,三尺多长。双剑女将用得较多。坤剑一般都比较短,又有长穗剑与短穗剑。舞剑多用长穗剑,武打多用短穗剑。

专用刀枪把子

剧中敬德用的黑虎钢鞭,八王千岁的瓦面金锏、薛仁贵的方天画戟、孙悟空的金箍棒、猪八戒的九齿钉耙、关公的青龙郾月刀、二郎神的三尖两刃刀、孟良用的火葫芦等。

有铜锤、瓜锤、方锤、圆锤、六楞锤、十二楞锤、短把大锤、鼓形锤、带辣的流星锤等。

弓箭

步弓是一般兵上用的;画弓是画有花纹装饰的弓,大将用;龙弓是帝王射猎用的,弓背两端装有龙头装饰。有弓必有箭,箭装在箭囊中挂在腰间。

此外,还有叉、铲、斧、钺、钩、棒、禅杖、盾牌等。

现代戏中有手枪、步枪、马枪、机关枪、手榴弹等。多为木质,近年多用塑料制作,便于表演。

秦腔专用彩头砌末

目连杖

秦腔演目连戏专用道具。以木制作,杖高约一点五米,上装方盒一个,边角雕绘图案,四周吊以小金环,内装小珠子,晃动可沙沙作响,为目连僧的专用禅杖。

黑虎鞭

秦腔、西府秦腔、同州梆子封神戏道具。以槐木雕制,呈糖葫芦状,下粗上细,共为九节,黑底镶金,有大、小之分。大黑虎鞭,长约一百厘米,直径七厘米。小黑虎鞭,长约八十厘米,直径为五厘米,作神兵天将武器时,鞭根、鞭梢需扎置黄表牙,称封鞭。为封神戏《黄河阵》赵公明之常用武器,演员亦可用此作鞭扫灯花特技。

麻鞭

秦腔、西府秦腔、同州梆子道具。以青麻编制,柄长三十厘米,鞭长六百厘米,鞭梢细小。主要为《太和城》《闻太师回朝》《黄河阵》作鞭扫灯花和抡麻鞭特技所用。现代演出鞭型变小,长约四百厘米。

五雷碗

秦腔、西府秦腔、同州梆子道具。以瓷或纸壳制作,碗底心绘制黑、红二色太极图,碗口直径约十五厘米。《太和城》中孙武子碗打广成子所用,用时广成子头部需置一铁丝网卡,待孙武子掷碗相击时,将藏于身后的碗插于网内,以示击中。

纸要子

秦腔、西府秦腔道具。以竹与麻纸制作。用竹签一根,将宽约六厘米,长约二百厘米的麻纸条缠卷于签上,藏置于扮演者头帽之内,需用时,可用技甩出,舞出各种姿态,并可用于扫灯花特技,造成火花飞溅气氛。

纸花子

秦腔、西府秦腔头饰。以麻纸制作,将纸折叠多层,从两侧剪开口,展开拉长即可,长约一百厘米。为封神戏所常用。多戴挂于演员脑后或鬓角。演《伍员逃国》时,挂于伍员脑后,作甩纸花特技用。

1
查看完整版本: 秦腔砌末的种类及应用梨园清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