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古人过端午节时戴什么3种实用又美观的饰品
TUhjnbcbe - 2025/1/13 4:11:00

过端午节时,古人会佩戴一些含有“护身”寓意的物品。如果旨在驱除邪祟,便叫作“法物”;旨在装饰,便称为“饰物”。

端午节的配饰,原来是法物居多,不过法物与饰物的界线难以截然二分,法物日久便失去其意义,逐渐变成饰物。

例如五色缕、香包、彩葫芦等,它们的辟邪功能,有的来自于神话、传说;有的来自于其填装物的实际效用;有的来自于宗教法物的转化。

正是这些特殊的物品,为端午节添上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端午粽子

五色缕

五色缕,由赤、青、白、黑、黄五色丝缕制成,又有“长命缕”、“辟兵缯”、“朱索”、“百索”等称谓。

关于它的称谓与功用,在汉代之际已有记录,至南北朝、唐宋仍见此风,但样式历代略有差别。

《后汉书》说“朱索”并非汉朝创始,先秦已有成例。汉代的人们综合历代遗制,在五月五日,揉五色成“朱索”,并连桃印,悬于门户——象征把鬼物邪气捆绑起来,再以桃印压服。

随着时代的发展,五色缕的使用方法也逐渐脱离桃印,而单独使用。除了饰于门户,亦可系于手臂。

《后汉书》

南北朝时期的女子,以五色丝染练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系于臂上。可见,五色缕的制作日益精细,其用途除了辟邪鬼物与瘟疾,也越来越追求美观与装饰之功能。

五色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名称则随时空的变迁略有不同。至明代,人们以“端午索”称之,使用方法也略有出入,可系于手臂或脚胫,亦可挂于颈项,但其实都是同一种东西。

现今端午的五色缕,即承汉制而来。它的本意在辟邪,进而有纳吉之意。但由于样式发展至后来越形精巧,辟邪物日久便淡化其意义,反而成了装点的饰物。

五色缕

香包

端午节前后,正值仲夏疾疫与毒虫盛行的季节。由于香包具有驱毒防疫、防病强身之效,便成为夏季个人随身保健物品。

香包又称为“香馨”、“香囊”,是端午节的特殊配饰。香包多制成囊状物,内塞棉花,且沾些檀香、雄黄粉之类的粉末,再缝合成为立体造型,以驱除虫害。

中国人佩戴香包的历史久远,屈原曾写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是香草。这说明,在屈子所处的战国时代,人们已有佩戴香包的习惯。

屈原剧照

但现有关于古代节日的史料,如《荆楚岁时记》、《岁华纪丽》、《岁时广记》等,在描述端午节时,皆不见“香包”、“香馨”、“香囊”之称。我们只能从其形式与功能,找到相似的佩戴品。

如《岁时广记》中提到的“道理袋”,“道理”即是“稻、李”的谐音。南方地区到了五月便有早稻收获,李亦是端午节前后盛产的水果。古人装稻于袋,配以李,蕴含着“尝新”的古意。

如果在绣囊内装入雄黄或五谷,佩戴之,亦有避毒的作用。

端午时节,天气炎热,正当五毒、诸疾盛行之际,而佩戴香包又可有驱虫避秽的功效,所以人们在制作端午节香包时,强调添入苍术、白芷、菖蒲、雄黄、樟脑、檀香等植物,以增强辟邪解毒的功能。

李时珍画像

根据《本草纲目》所载,香包里所包裹的植物,多具有两个特性:其一,多数具有浓郁的气味;其二,皆具有药效,其药性以克制夏季容易生发的疾病为主。

故端午节的香包,佩戴在身上,不仅美观,行走之间,又有香气袭人,同时亦具有防虫之效,实为美观又实用的小物。

彩葫芦

彩葫芦也是端午节除瘟去病的饰品,多用彩纸折叠、剪裁而成。

葫芦在道教中具有特殊地位——它是仙境的象征。

在《后汉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费长房在市集中偶遇一老翁悬葫芦卖药,市集结束后,老翁便跳入葫芦中。之后,费长房随老翁进入葫芦,发现葫芦内“玉堂严丽,旨酒甘肴”,别有洞天,老翁自称“我神仙之人”。

可见,葫芦正是人们对仙境的追求。

南极仙翁

在道教中,葫芦常与灵药相关,是仙人随身携带的法器,例如铁拐李、南极仙翁等,他们身边都有药葫芦、酒葫芦。

葫芦的形象用在端午节,是古人试图借着其辟邪的象征,来避鬼收瘟。

端午彩葫芦多用纸剪雕而成,葫芦的基本造型象征“福禄”,其上还刻雕出莲花、双鱼、寿桃、牡丹等象征吉祥平安的图案。

端午彩葫芦亦可剪出艾草、老虎、宝剑的样式,加强它辟邪的效用;或配以蝎子、壁虎、蜈蚣、蛇、蟾蜍或蜘蛛等毒虫图案,且葫芦口朝下倒贴,以示收服五毒。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人过端午节时戴什么3种实用又美观的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