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通常安静、专注
从“手”开始,从“守”结束
他们偶尔自嘲自己渺小
“手”上做的事情意义不大
他们或许只是一粒火苗
但凝聚起来,便有了代代相传的烛火
祖辈上传下来的手艺,忘不了也不能忘
他们,便是非遗传承人
非遗文化的发扬,需要有人传承
也需要有更多目光凝聚
如今
现代新式文化共享空间——非遗工坊
就是他们继续施展手艺的舞台
所以,各位请留步
让小吴和你说说
这些非遗工坊的吴风雅韵
也不妨真的看看
老手艺绽放出的新魅力
一根根丝线在铁木丝织机间不停穿梭,由经线相扭转,再和纬线相交,形成一个个孔洞。无论是素净肌理,还是华贵纹样,你都能透过苏罗看到东方织物的视觉艺术。
春分前后,吴中东西山茶园里,茶农斜挎竹篮手指翻飞,将颗颗嫩芽收入腰间;炒茶间里,制茶师傅烧柴、起锅、控温,在近度高温的热锅里,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带揉,讲究的都是“真功夫”;品茗室里,茶、器、人在静谧的空间里融为一体,呷一口茶汤,忍不住叹一句“香得吓煞人”哟!
原来,苏扇归为三大类:折扇、檀香扇和绢宫扇,统称为“苏州雅扇”。一扇骨,撑起的是文人风骨,一扇面,呈现的是艺术雅韵,将两者合穿而成之间,是传承人指尖的“听扇曲”。
从梁栋之美到意境之妙,从雕镂刻画到布局擎划,从厅堂屋舍到亭台楼阁,香山帮匠人专心营构,坚守着匠心与巧心。
光是阅读课本上的《核舟记》就足以让人惊叹不已,那定还要去到展馆现场一睹为快。方寸之间,请君赏玩。
原来,玉器和青铜器这两个风格迥异的文化符号,还能在现代艺术的融合中碰撞出新的火花。大英博物馆永久购藏的玉雕作品《角》《双羊尊》,正是当代玉雕青铜器系列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用料固然要考究,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匠人出神入化的技法,和手拿刻刀时,因人而异的心流,从此赋予了雕刻灵魂与生命。
简净简从,宛若天成;魏晋逸风,雅韵高情;蕴藉含蓄,涩而不滑;入俗入土,能用能逸……无论是哪种形制,你都会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惊艳。
夕阳的余晖、湖水的光泽、归帆的船影、以及荡起的涟漪,“凤绣娘”以一幅名绣《渔舟唱晚》,还原了所有你能从画中注意到的细节和色彩。
皇室御用、存世精品稀少、代表丝绸织造水平的最高峰、以及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赋予了它比肩黄金的价值。
传承人蔡云娣带着他的澄泥石壶,为父辈们坚守的“旧石器”开拓了生路,并将其发扬光大。继澄泥石刻《清明上河图》之后,蔡云娣再次为英国皇室献上的精妙绝伦的作品——一只名为《早生贵子》的澄泥石壶。
在这儿,品酒不是唯一选择,依托当地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辟一处田园,烫一壶米酒,读一首好诗,一同享受逃离都市难得的桃园生活,将不是梦想。
美食江湖上赫赫有名的白玉方糕,其貌不扬,但制作方式极为讲究。红豆沙馅香香软软,糯米外皮洁白如玉,咬上一口,唇齿飘香,甜到心里,味蕾的感受总骗不了人。
原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村砚”都被误认作为“澄泥石刻”,传承人徐佩根查阅史书、身体力行,为?村砚正名,让这个苏州特有的石砚名正言顺地代代相传。而竺坞山房,是江苏省第八批次特色田园乡村(北峰坞)中的新型非遗文化空间,正在以它的品牌影响力,凝聚着更多“化腐朽为神奇”的手艺人。
传承人陆小琴擅长用作品传神,用眼神说话。当你亲眼见过她的作品《守望》――一个等待子女归家的空巢老人,守着门口望眼欲穿,无法不为之动容。
缥缈峰宏伟秀丽,太湖水宽广辽阔,这样的山温水软,造就了长歌婉转,造就了心手相应,也塑造了儒雅平和,落落大方。
手艺兴、歌谣汇、仪式盛、风俗多,这些在江南土地上衍生的梦境与现实,给了人们无数个与心灵微妙契合的点,成就了非遗技艺的繁盛。无论是针下锦绣、指上乾坤,还是精雕细琢、素木生花,这些技艺的背后,藏着的是一部充满诗情与智慧的吴中成长史。
在邈远广袤的吴地文化时空里
那些心手相应的人文与传奇隐现着无穷之态
招摇着不尽之意
等待着我们去进一步挖掘与呈现
一切正在继续……
吴中发布出品
素材来源:吴中融媒
编辑:何佳佳
执行主编:孔茜
审核:赵一初、陶佳凤
策划、监制:顾国培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知名文化传媒人、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
#优质作者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