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parasite)指具有致病性的低等真核生物,可作为病原体,也可作为媒介传播疾病。寄生虫特征为在宿主或寄主(host)体内或附着于体外以获取维持其生存、发育或者繁殖所需的营养或者庇护的一切生物。许多小动物以寄生的方式生存,依附在比它们更大的动物身上。
韩国电影《寄生虫》讲述了住在廉价的半地下室出租房里、原本全都是无业游民的一家四口,在长子基宇隐瞒真实学历,去一户住在豪宅的富有家庭担任家教后,一家人生活逐渐发生变化的故事。
年,该片获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成为首部拿下金棕榈奖的韩国电影。在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中,《寄生虫》斩获最佳导演奖、最佳原创剧本奖、最佳国际影片奖三项大奖,成为历史上首部获最佳影片奖的非英语片。
《寄生虫》导演奉俊昊,年毕业于延世大学社会学系。从导演的专业就可以窥知一二,本片绝非仅仅简单地讲一个穷人富人的故事,而是想透过社会切片的载体,确切而又贴近现实地影射出资本主义末世尖锐的社会矛盾,并将矛盾的根源拔地而起。因此,《寄生虫》成为了一部非常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影片直面当今世界中最为激化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固化的矛盾。在韩国大受热捧,本土上映后,连续12天稳居票房首位,累计观影人次突破一千万,这个成绩在韩国,相当于每5个韩国人就有1个人看过这部电影。
观影过程中,必须将本片的人物当做“群像”对待,绝不能只局限于人物个体本身,只有泛化到整个阶级,才能从电影中体会和观察到导演的本意。毫无疑问,这正是当前世界最尖锐、最根本的矛盾,也是推动人类历史车轮前进的原动力之一。
本文试从“透过层次分明的镜像对比,从中体悟不同阶层的生活境遇,助推故事进程;深层问题在瞬间聚焦爆棚,通过客厅欲望刺激观众的情绪,加速激化矛盾;通过碎片梳理现实的残酷性,揭露社会问题和原罪产生本因,催生情感升华,回扣影片主题”三个部分,对《寄生虫》进行解析,以上纯属个人观点,难免挂一漏万,不足之处,还有待于观影朋友交流补充。
01透过层次分明的镜像对比,从中体悟不同阶层的生活境遇,助推故事进程
《寄生虫》向我们展现出层次分明的世界:富人生活在地面上的豪宅之中,阳光明媚、绿树成荫、日色清朗;被社会抛弃的底层人民屈居在地下室里,空气混浊、空间逼仄、暗无天日;剩下一部分生活在“半地下室”的底层人民,拼命往上爬,手段尽使却也只也在阳光和绿树下苟延残喘了仅仅几天。
电影中,通过穷人的派对和富人的派对、穷人的“衣服”与富人的衣服等多个镜像式对比,同样揭露出贫富两极对比的现实与残酷。
影片一开始,就从居住在半地下室里的一家四口展开。这个家庭是韩中底层家庭的缩影,也是真实的生活写照:夫妻俩曾做过小买卖,但都经营不善关门了,如今,爸爸基泽是无业游民;妈妈忠淑赋闲在家;大儿子基宇4次高考失败,没文凭没工作;女儿基静,因为贫穷,连补习班的费用都交不起,但有一手绝活:会PS,造假功夫了得。
这个家庭是真的穷,全家的生活来源就是靠帮披萨店叠外包装盒勉强度日,电话费交不起不说,WIFI也是蹭别人家的,而唯一有信号的地方,还是卫生间、马桶之上。
穷人没有自尊、没有胆量、在居住的地方,他们一家渺小如微尘,谁都可以欺负,连醉酒男人在他们窗户前撒尿都不敢硬气的。就是街道上喷酒消毒水,他们一家忍住呼吸,也舍不得关了窗户,因为可以省下买消毒液的钱……
然而,命运就在一夜之间给了他们一家意料之外的“好运”,基宇的好朋友是大学生,家里也有钱。初次出现在镜头前,就是以敢于呵斥胆敢在基宇家门口撒尿的醉汉,因为要出国留学,就把手上的家教工作介绍给了基宇。于是,剧情反转,大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感,基宇靠妹妹的P图,做了假文凭,摇身一变成为凯文老师,并且获得了雇主朴太太的信任。
“欲壑难填”用在这里非常恰当,基宇轻松的“登堂入室”,使他迅速展开行动,开始筹划着为妹妹基静创造机会,他以雇主家喜欢绘画的小儿子为目标,让妹妹化名美术辅导老师杰西卡,以艺术疗愈师的身份融入了这个大家庭。
前两次的“轻松”,让姊妹俩个产生了“我们可以挣更多的钱,享受更好的生活”的念头。于是一家人的“寄生”计划正式上演:通过基静设计陷害,让雇主解雇了老司机,而换作自己的老爹基泽;又通过以桃毛设计女佣、番茄酱代签咳血,轻易让老妈忠淑成为雇主家的女佣。
原来一家住在逼仄的地下室,趁一次主人外出,鸠占鹊巢,一家终于“过上了有钱人的生活”:在阳光下看书、在浴缸里泡澡、吃最好的肉、喝最贵的酒……这种强烈的对比,换做是谁,也会喜欢后者的生活。这个时候,突然想起唐传奇故事中的“南柯一梦”“黄粱美梦”等传奇故事,不都是由贫穷逆袭与反转的故事么?
影片中,正当一家人狂欢时,前女佣返回,知道了地下室的秘密,而主人来电,8分钟后就要到家!这才是最紧张的时刻,一家4口如何逃离,面对地下室里隐藏的男人,到底会发生什么?一幕幕,让人担心吊胆;一声声,让人感觉恐怖,随着观影情绪的引流,自然加速了故事进程。
02深层问题在瞬间聚焦爆棚,通过客厅欲望刺激观众的情绪,加速激化矛盾
还是得从字面上理解,片名“寄生虫”的含义或许是指穷人一家如寄生虫一般“寄生”在富人一家里,但作为一部颇具深度的奥斯卡影片,我们知道,事实远远不止于此。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解读影片,我们发现影片中的穷人没有大恶,富人亦没有大错,可是最后何至于会到矛盾如此激化的地步呢?
答案很简单——影片中穷人与富人的矛盾远远不只是个体和个体之间,而是群体、阶级之间的,是埋藏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导致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固化之中的。
那么究竟该如何解读这部电影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呢?还是从影片名“寄生虫”入手。我们不难发现,依靠富人施舍的微薄工资过活,还不断占取富人小便宜的主角一家,看起来却并不令人讨厌。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并非自暴自弃的懒汉,也并非一无是处的废物,而是凭借昂扬向上的生命力顽强生存着——做英语辅导老师的哥哥能让其学生感慨这个老师远超前任;面试前,妹妹看了一点艺术治疗的知识就能降服棘手的熊孩子;父亲开车被夸奖;母亲在没有学过的前提之下也能迅速备出一碗炸乌冬面。
但这一切,都无法被一种特殊阶层的物质改变,那就是:气味。众所周知,高明的导演和高明的作家都是顶级通感运用的杰出代表,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就善于在其文学作品中大量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的描写,尤其在《檀香刑》里,这样运用,既增加了“酷刑”的现场观感与肉身体验,也通过视、听觉,扩大了人们的视线、延展了人们的听力,让作品更加生动、直观、血腥。
同样,在以视觉为主导的影视作品里,嗅觉向来是一个盲区,观众很难通过观看影片,从而对嗅觉的描述引发共情,但《寄生虫》做到了。影片中贫富两个阶级,居然靠味道来区分彼此,富人身上有喷洒的香水味、洗澡用的沐浴露、洗衣用的洗衣液等的香味,而穷人身上的味道都是出乎意味的一致,就连朴社长的小儿子,也能依靠“气味”,准确地判断出:“他们身上有一样的味道。”
“味道”到底是什么?在朴社长一家外出返回后,小儿子坚持要在院子里露营,当朴社长和妻子在客厅的沙发上相互爱抚时,朴社长突然说房间里有一种“味道”,用他的话说,就是“坐地铁的人身上才会有的味道”,可朴太太却对这种味道很是陌生,因为“很久都不坐地铁了”。
此时,躲在茶几下的老爹赶紧把自己的衣服拿到鼻子下面闻了闻,这种味道。夫妻的对话,本属无心,但听者有意,“味道”成为老爹解不开的心结,也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无形的味道,是两个阶段的本质区别,因为,这是贫穷的别称,是忠淑还在为怎样让四个人的味道不一样烦恼时,基静说出了真相:“这是一种地下室的味道,用洗衣皂也没法掩盖的。”
到这个时候,由镜头里的床戏,让深层问题在瞬间聚焦爆棚,通过客厅欲望刺激观众的情绪,加速了激化矛盾。所以,味道就成了无处不在的黑色幽默,也成为最后事件爆发的导火索。
当朴会长捂住鼻子,拿起钥匙,准备驾车离去时,老爹直接拿起尖刀扑了过去,为什么?难道只是怕事情败露?是因为触及了阿Q头上的烂疮疤:犯了禁忌,基泽的禁忌,潜台词是:不许你再说我身上有味道!
03通过碎片梳理现实的残酷性,揭露社会问题和原罪产生本因,回扣影片主题
《寄生虫》一片的类型很难定义,既是喜剧片,也是犯罪片,还是一部悬疑惊悚片,更是一部剖析社会和人性闹剧的商业片,但无论怎么去定义,都不妨碍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对贫富两个阶级观念的解剖。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分析,基泽一家不是懒惰、毫无斗志的家庭,忠淑还是摔跤冠军,只是他们缺一个平台,虽然他们入职的手段是靠“骗”争取来的,但从实际能力看,他们似乎完全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可是为何非得用种种见不得人的阴损手段才能得到它呢?
电影中父亲提到,仅仅一个保安职位,就有个大学生抢,确切而又现实地折射出,韩国存在着与香港类似的资本高度集中的现象。这种资本主义末世的经济结构会导致生产过剩,产能过剩的实质是消费不足,消费不足的背后,则是由于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不是劳动力不想工作,而是当今生产过剩的时代就没有那么多工作给劳动力。
正如英国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所说:“因为后现代社会已不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反而大量削减劳动力以减少成本,过去的那套方式已经不合时宜。在今天,为了符合社会规范,社会成员需要学会积极快速购买和消费商品,可是穷人没有这种条件,因此,穷人在历史上第一次绝对地、完全地成为让人担忧和讨厌、没有用处的人。”
结论非常明显:如果能不做“寄生虫”,谁也不想做寄生虫。可是,不做寄生虫何其之难?他们费尽心机、践踏道德、踩着别人的身体上位,仅仅只为找到一份工作。这也正是我们这个世界残酷的真相,上升渠道过于狭窄,底层人民想要争取社会资源必定要使出手段。
在我们现实社会的生活之中,还有很多人居无定所,很多住在贫民窟或是穷困山村的人无法解决温饱问题,而大多数人仅仅只为生活,就不得不竭尽全力。因此,这家人的行为与经历,的确能够引起观众一定程度的共情甚至是感同身受。
古人云:“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电影里面也探讨到了一个话题:穷生奸计,富长良心。观众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会存在偏差——并非因为穷生奸计,所以那些奸恶之人活该穷,穷死算了;正确的理解是:我们应当奋力消除贫穷的土壤,让因为贫穷而“生奸计”的人越来越少。
在影片的结尾,很多人不能理解父亲为何将男主人暴起而杀。其实,我们都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巨大的矛盾都是在一点一滴中的积攒中逐渐造就而成的。有一些富人或是精英,历来高傲,从骨子里面看不起底层人民,觉得穷人跟他们就是两个物种。影片中的男主人正是其中之一,将对穷人深入骨髓的歧视从片头延展至片尾。到了最后,穷人家的女儿身受重伤倒在血泊里,他竟还只是一个劲儿地自顾自喊着“车钥匙、车钥匙。”高傲冷漠至此地步,被“野蛮人”奋起而杀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结果。
影片中,忠淑说过几句很富哲理,能让人内心产生震颤的话:“不是‘有钱却很善良’,是‘有钱所以善良’,懂吗?”“如果我有这些钱的话,我也会很善良。”“我们在他们看来就像是蟑螂一样,灯一开,只能四下逃散。”这才是该片的主题。
“人之初,性本善”,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生理需求是放在第一位的,也是最基础的,试想,现在连温饱都没办法满足,谈何善恶?这样,也才印证了片名《寄生虫》:他们不是天生就想着寄生,而是迫于无耐才做出的选择;没有人天生想着去寄生,只是出于生活的困顿和窘迫。
电影末尾的开放性留白,在意犹未尽之中巧妙地给予了观众无限的遐想空间。我们不禁发问:在故事的结尾,儿子如愿买到房了吗?也许,这也正是导演借助影片的载体,抛给我们每个人的问题。只是,在问题提出的那个瞬间,就好像已经有了答案。
姑且慕容:一个有爱、正在影视领域探究的初学者,想从光影之中寻找精神的慰藉,探寻光影艺术的奥秘,七彩的光给了她足够的能量和养份,明天的视角,注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