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塔报恩寺位于苏州古城之北人民路上,俗称北寺。
北塔报恩寺距今已有余年历史。据梁简文帝《吴郡浮海石象铭》记载,三国吴赤乌十年(年)至十三年(年),吴主孙权为报母亲吴太夫人之恩,建“通玄寺”。梁武帝中大通四年(年)建十一级宝塔,备极庄严。唐代开元二十六年(年),唐玄宗诏命天下各大郡置建寺院并以年号为寺名。苏州地方官绅纷纷应诏,就此通玄寺被易名为“开元寺”。
后唐同光三年,吴越王钱鏐另建开元寺于盘门瑞光塔旁,至五代北周显德年间(—年),钱王于此古开元寺基础上重兴建寺,且以吴主报母恩的美德及佛教报四恩(佛、国土、父母、师长)的理念,移支硎山报恩寺额于此,报恩寺之名由此盛传千秋。北宋崇宁三年(年)端阳节,开元寺迎请佛牙舍利,徽宗赵佶御笔书写了《佛牙舍利赞》一文,并赐开元寺号“万岁”,开元寺因此更名“报恩万岁寺”,南宋淳祐五年(年),该寺又奉旨更名为“报恩万岁贤首教寺”
报恩寺饱经沧桑,多次废兴。清咸丰、同治年间,寺内一度被太平军占据作为弹药仓库。清朝光绪二十四年(年),天台宗敏曦高僧前来主持寺院,其弟子们相继募捐修理,这才收回被占殿阁并改作报恩讲寺。年,盛宣怀妻庄氏和李朴诚资助重建大雄宝殿,年,又修复楠木观音殿。
年代初,著名人士陈去病曾在此寺皈依受戒。年,苏州市佛教协会和灵岩山寺出资将报恩寺宝塔大修。不幸报恩寺所有佛像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被砸毁,两尊一米高的檀香木佛像及一尊苏州最大高一丈六的樟木接引佛烧了三天才毁尽。年5月,经苏州市政府重修了七佛宝殿、藏经楼、楠木观音殿等建筑,重塑了佛像。
报恩寺现存寺院规模宏大,占地33.3亩,平方米。全寺分为塔院、后院、观音院、华藏世界、梅圃五大部分。牌坊、塔院、院都在一条中轴线上。寺前建有一座高11米的四柱三欢门重檐石木结构牌坊,中间两根石柱每根重约8吨。坊顶翘角飞檐,檐下斗栱结构精巧。上下额坊浮雕鸟兽花卉,线条流畅浑朴。牌坊正面上下穿枋长4米、宽2米,下沿雕刻大型双龙戏珠图案,正中镶嵌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知恩报恩”匾额和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题写的“苏州北塔报恩寺”山门匾额。
著名的报恩寺塔位于北塔公园,相传是三国时孙权为报母恩所建。北寺塔为中国楼阁式,八角九层高约76米,雄冠江南号称“吴中第一古刹”。登高可俯瞰全城风光,古人赞曰:“巍然一塔逼云寒,绝顶登临眼界宽;浅谈湖山归杖底,参差楼阁出林端。”南朝梁代中大通年间,通玄寺僧人正慧曾募建宝塔十一层,后被焚毁。北宋元丰七年(年)重建,诗人苏轼舍铜龟盛放舍利供奉塔中。
建炎四年(年)金兵南侵,塔与寺同毁。现存之塔为绍兴二十三年(年)行者金大圆主持募建的九级塔。明清几度修葺,年至年又全面整修。报恩寺塔为九级八面砖木结构,塔身由外壁、回廊、内壁、塔心室组成。外壁挑出木构腰檐、平座、八面辟门。塔心室砖砌斗八藻井等仿木构装饰复杂华丽,是宋代的代表作品。
报恩寺素有“吴中第一古刹”之称,处薰、传教、广宣、德岩、法律、性月等历代高僧传承华严宗风,引来文人雅士探幽寻胜。赵孟曾在此作画题诗;高启、杨基、沈周、张凤翼等为它吟咏;阎复、黄晋、宋濂、祝允明、王世贞等也曾为寺作记镌碑。乾隆二十七年(年)三月二十七日,清高宗弘历第三次南巡至苏州游报恩寺即赐匾额楹联。皇册记载,乾隆四十五年(年)三月,高宗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銮舆至报恩寺前,士子跪献诗册,上命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