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扇子,我的脑海中立马浮现出“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从容;或是影视剧中人物的英俊潇洒;亦或是武侠中的神兵利器。不得不说,有了扇子这件物品,人物更显得有灵魂。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空调、电风扇等降温设备早已落户于千家万户之中,而早先必不可少的扇子却在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但是扇子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因为它有着深厚的文化与历史的积淀,深刻融入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扇子的起源
百度百科中对扇子有明确的定义——引风物品。扇子的种类有很多,包括羽毛扇、蒲扇、雉扇、团扇、折扇、绢宫扇、泥金扇、黑纸扇、檀香扇等等,琳琅满目。那么扇子最早是何时发明?何人发明?
舜帝陵这个问题已经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了,一来古人不像现在人那样有版权意识,发明了新的东西就去申请专利;也不像现在这般,传播的途径多样;加之记载寥寥。所以关于具体是谁,什么时候发明的扇子没有明确的说法。不过古人有个习惯,喜欢将很多东西的发明,和传说中的人物或是神仙挂钩。扇子也不能免俗。晋代的学者崔豹也曾去考究扇子的起源,最后也没能够说清楚,于是写了本《古今注》,将扇子的发明归于舜。“舜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作五明扇。”
沈从文《扇子史话》而现代的学者就比较务实,通过考古资料和许多史籍的验证,沈从文在其著作《扇子史话》提及:目前所见最早的扇子是东周、战国铜器上刻画的长柄大扇。这种扇子我们在古装剧中较为常见,一般是在宫中,帝王后侧的太监或是宫女手持长柄羽扇,为帝王做遮挡。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羽毛扇最早的扇子是用什么材质制作的?通过文字的角度就能猜出一丝端倪,扇由户和羽构成,扇子的制作应该是羽毛这种材质。而古人对扇子还有个其他称呼——箑(shà),由此来看材质还有可能是竹子。
事实上,最早的扇子确实是用羽毛制成。晋代陆机写过一篇文章,名为《羽扇赋》,其中就讲了一个故事,说当时楚顷襄王和诸侯会面,带着大夫宋玉一起。宋玉因为在会面过程中手持一柄用白鹤羽毛做的扇子,被各国大夫嘲笑,认为楚国蛮夷之国名不虚传。宋玉就此说了一番高论,不仅挽回颜面,还改变了各国大夫的观点,使他们以楚国羽扇为贵。楚国之所以生产羽扇,是和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那时楚国所在的南方,多河流湖泊,禽鸟多,于是用禽鸟的羽毛制成羽扇逐渐流行。
白鹤饶泽民《扇苑古今——中国扇趣话》一书中提到:在古代,黄河流域出现的扇子,主要是竹扇。因为当时盛产竹子,用作器物,远比今天方便,更遑论江南地区。最早的竹扇,形如半个“户”字,扇面呈长方形,扇柄偏于一侧,如半扇门,就称作“偏扇”或“单门扇”。
到了三国时期,“羽扇纶巾”已经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标配。
倾心曾向日,在手幸摇风。
纨扇“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是唐代诗人杜牧描写的宫中一位宫女在七夕节的场景。七夕节的夜晚,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线,增添了几分黯淡和幽冷,一个身形孤单的宫女正在用扇子扑打着飞来的萤火虫。这首诗中提到的小扇已经不是之前提到的羽扇或者是竹扇,而是另一种扇子——纨扇。这种扇子还有个别称——团扇。扇骨是由竹子制成,扇面糊以薄丝。这种扇子的面世,变相的体现了我国古代生产力的发展和纺织技术的进步。
而扇子也有了新的含义,不单单再是夏天挥风取凉的物品,而有了新的含义,古代文人们将扇子来比喻弃妇。相传这种风气来源于西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的诗《怨歌行》,以至于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
纨扇而纨扇的形状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就不断变化,南北朝时,纨扇的扇面较大,到了唐代早期,纨扇的扇面大多是腰圆形,到了唐玄宗时期,才变成“圆如满月”的形状。
三借芭蕉扇除了上面提及的扇子,不得不提下芭蕉扇。《西游记》中三借芭蕉扇的情节为人熟知,孙悟空要借的扇子就是芭蕉扇。很久以来,我以为芭蕉扇和小说中说的类似,使用芭蕉叶制成的,后来才了解到,其实芭蕉扇是蒲葵叶所制成,因为蒲葵叶和芭蕉叶外形十分相似,人们的误传使得扇子的名称变成了芭蕉扇。
葵蒲叶因为这种扇子是由蒲葵叶制成,而蒲葵这种植物在南方生长得很多,且芭蕉扇制作简单,所以这种扇子价格便宜,式样朴素,民间多有使用。且芭蕉扇还可以用来遮风挡雨或是作为坐垫。东晋时期就已经批量生产,《智囊》里就记载过这样的故事,东晋时谢安的同乡从广东罢官回到南京,前来拜访他,随行中还带了五万把芭蕉扇,但是不知道怎么卖出去,于是谢安就取了一些自用,并经常在别人面前展示,一时间都争相效仿。
芭蕉扇价廉物美,因此民间随处可见。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就画出了好多使用芭蕉扇的人。传说中的济公,随身物品中就有一个芭蕉扇。
扫却人间炎暑,招回人间清凉。
折扇折扇的出现,现在学术界大多认为是由日本、高丽传入中国的。《宋史》中记载,公元年,日本来华僧侣觐见宋太宗时就送了二十余件折扇。《宋朝类要》中也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北宋熙宁末年,在首都开封的大相国寺中,就有摊贩出售日本进口的折扇,这些扇子上都有绘画,或是优美山水,或是人物,或是虫鸟,“意思深远,笔势精细,中国之善画者,或不能也”。
日本生产的折扇价值十分昂贵,一般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使用。到了明代还一度成为日本出口中国的重要货品。古人十分聪明,宋代匠师就开始模仿制作日本进口的折扇,结合我国盛产的竹子和宣纸,加以雕刻、书画等艺术加工。明清两代,折扇集书画、刺绣、装裱、剪纸、雕刻为一体的精美手工艺术品,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长。
折扇折扇兴起于宋代,鼎盛于明代。明代的士大夫所用的折扇用料讲究,不仅扇骨镂刻精致,柄下装饰以玉坠。扇面上更是名人书画。明代的折扇工艺水平高,已大量流传至其他国家。
到了清代,扇子承袭传统样式,形态基本确立,在工艺水平上不断进步。扇子不仅在民间大受欢迎,宫廷之中,对扇子亦是情有独钟。宫廷中以宫扇为主,样式多样。民间大多是蒲葵扇,高级官僚之间流行雕翎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