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浅析猫腔在檀香刑中的推动作用
TUhjnbcbe - 2024/7/1 17:04:00

演戏演戏,最后把自己演到戏里了。——莫言《檀香刑》

《檀香刑》是莫言于年发表的作品。他花了5年的时间打造这部“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的长篇小说,一发表就震惊文坛,成为了当年矛盾文学奖的最大热门,在最终投票之前一直以满票入围。虽然最终惜败,好在后来陆续斩获了法兰西文学与艺术勋章骑士、意大利诺尼诺文学奖等国际奖项。

虽然这部小说在文学界已经名气不小,但还没有到举国皆知的地步。直到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檀香刑》才又一次引起举国轰动。

在这部结构精巧的作品中,真实再现了清末山东半岛发生的民间反殖民斗争事件。因为不满修铁路对家乡人民造成的迫害,茂腔艺人孙丙引领义和团运动破坏胶济铁路的修建,打死了5个德国技师。袁世凯请来了告老还乡的刑部第一刽子手用最残忍的手段将他折磨致死。孙丙最终被施以檀香刑。

作品以“施刑”为主线,展示了中国王朝政治没落中,戊戌变法、义和团抗德等惊心动魄的事件,将权力斗争的残酷展现的淋漓尽致。由原著改编的歌剧,同样展现出瑰丽奇谲的魔幻艺术世界。

《檀香刑》大量吸收了民间说唱艺术、民间传说等传统文化的精华,在语言风格等艺术手法上,具有十分浓厚的民族特色。很多内容都是地方戏曲“猫腔”的唱段,节律韵味十足。使得全篇小说仿佛是一部民间艺人的唱词或者乡间流传的话本,质朴,率真,神秘,悲情,有着浓郁的戏剧意味。

可以说,猫腔在《檀香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01、基调——猫腔促成了《檀香刑》的高亢悲凉,荡气回肠

翻遍中国的南北剧种,是找不到“猫腔”这两个字的。莫言笔下的“猫腔”,实际上是“茂腔”。是一种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

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且茂腔中女腔尤为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

莫言曾在《茂腔与戏迷》一书中这样写道:“茂腔是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剧种,流传的范围局限在我的故乡高密一带。它唱腔简单,无论是男腔女腔,听起来都是哭悲悲的调子。公道地说,茂腔实在是不好听。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好听的剧种,曾经让我们高密人废寝忘食、魂牵梦萦,个中的道理,比较难以说清。”

莫言是在茂腔的悲鸣中成长的,他已然把茂腔这种哭悲悲的调子揉碎在骨子里了。

“茂”这两个字,用高密东北乡的口音读起来,更贴近于“猫”的读音。莫言索性将其称作“猫腔”。

莫言又对“猫”这一元素进行强化,说是养的黑猫死去之后,祖师爷常茂的“猫腔”才全改为悲戚之音,唱时“翻花起浪地折腾得比大杨树的梢儿还要高出几十丈”。猫咪的叫声本就婉转幽咽,这样一改更是引起人们无限遐思。

《檀香刑》高亢悲凉的基调,从一开篇的“猫腔·大悲调”开始就已经奠定好了。

凤头部、豹尾部每一章章首的“走马调”、“娃娃腔”、“醉调”、“道白与鬼调”……都由猫腔那高亢、凄厉、愤怒、绝望的声调引出,整个故事也因为猫腔这种特殊的叙述语育才有了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格式。

02、根柢——没有“猫腔”就没有《檀香刑》

猫腔艺人孙丙带领义和团抗德的故事并不是莫言凭空捏造的,他的原型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农民领袖孙文。

据莫言说,在明末清初,孙丙抗德的的故事就已经在茂腔的戏曲舞台上唱响了,后来随着世事变迁逐渐失传了。幸好身边一些老艺人还记得唱词,还有一个会拉琴唱戏但不认字的邻居叔叔,他又发挥自己编顺口溜的特长,在一位爱好文艺的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协力编写了九场大戏《檀香刑》,又在县里职业编剧的加工整理中被搬上舞台。

这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初写《檀香刑》的时候,莫言根本没有想到这茬。一开始,他只是想写一个孙丙抗德的故事。后来觉得自己写不下去了,因为作为一个反侵略的历史小说,结构还是太单薄了,没什么意思。于是,写到一半就搁浅了。

后来想起自己曾经排了这么个戏,突然就来了灵感:将民间色彩浓郁猫腔的唱段和反殖民主义的文字糅杂在一起,故事立马就变得生动饱满起来了,充满了民间气息,体现出浓郁的民间风格。

是猫腔拯救了《檀香刑》。没有猫腔,《檀香刑》也就面目全非了。

03、线索——推动情节发展,构建框架结构

一部长篇小说,自然不能简单地由不同的故事堆砌而成,情节发展、高潮、转折之间需要由或明或暗的主线进行串联。猫腔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元素,作为明线,联系着孙丙抗德、戊戌变法、闹义和团以及承受檀香刑这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场景,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巧妙地安排在一起。

同时也巧妙地借鉴了我国古代戏曲故事结构来构建小说的框架结构,把小说和猫腔嫁接,从而产生了叙事分裂的间歇性效果。

《檀香刑》全书共18章,前四章“凤头部”和最后五章“豹尾部”每章开篇都引用了猫腔的唱词或道白,不仅简明扼要地交代了该章节的故事情节,与此同时也奠定了该章节的情感基调。或悲或喜,或怒或哀,都在短短的猫腔唱段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唱词预先交代故事内容,这个手法是中国戏曲的基本规则之一,既增加了唱段,又节约了叙述完整故事的时间。

例如第一章《眉娘浪语》开篇的猫腔《檀香刑》·大悲调:

太阳一出红彤彤,(好似大火烧天冬)胶州湾发来了德国的兵。(都是红毛绿眼睛)庄稼地里修铁道,扒了俺祖先的老坟茔。(真真把人气煞也!)俺亲爹领人去抗德,咕咚咚的大炮放连声。(震的耳朵聋)但只见,仇人相见眼睛红,刀砍斧劈叉子捅。血仗打了一天整,遍地的四人数不清。(吓傻奴家也!)到后来,俺亲爹被抓进南牢,俺公爹给他上了檀香刑。(俺的个亲爹呀!)

就以主人公眉娘的的猫腔独白,用了短短个字,既交代了孙丙抗德的历史背景,又描述了抗德的惨烈场景,以及孙丙最终被捕、承受檀香刑的悲惨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悲戚雄浑的基调。同时也交代清楚亲爹、公爹之间的关系。又借着极富特色的俗语、俚语,将眉娘这一娇滴滴的女子形象展露在读者面前。

后面的故事都是戏文的拓展和诠释。

中间的章节也多次使用猫腔唱词来链接人物和事件,使得全书在情节发展中始终笼罩着浓郁的戏曲氛围。

例如第十二章《夹缝》就在眉娘得知心上人高密县令钱丁重病而失魂落魄时的一段唱腔:

高密县令,相思得病。吃饭不香,睡觉不宁。上头吐血,下头流脓。高密县里,胡须很长。日夜思念,孙家眉娘。他们两个,一对鸳鸯。一对鸳鸯,不能相聚。公的要死,母的要哭。要死要哭,夫人不许……

就是借儿童唱的猫腔小调来交代前因后果,音律十足的文字仿若一条长长的丝线,连接着每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04、刻画——将人物脸谱化,塑造鲜明人物形象

中国传统戏曲具有脸谱化的特点。红色代表忠贞英勇,比如关云长;蓝色象征有勇有谋,比如窦尔敦;黑色是刚正不阿,例如包青天;白色代表阴险狡诈,例如曹孟德。但凡了解些戏曲知识的观众,即便是认知水平极低的小孩子,也能通过脸谱一眼判断出善恶忠坚,在戏曲角色中寄托自己好恶爱憎。

莫言借鉴了戏曲中的人物塑造方式,像眉娘是俏皮的花旦;领导义和团的、眉娘的亲爹孙丙,就是典型的黑脸;施加檀香刑的刽子手赵甲、眉娘的干爹,就是二花脸;县令钱丁、眉娘的情夫,就是典型的须生。中间串场的配角袁世凯,就是典型的白脸了。

赵甲、孙丙、钱丁,就如同他们的名字甲、乙、丙一样,他们不是真实存在的,活生生的人物,而是一个代号,是一代人的历史缩影。他们躲在脸谱和代号后面,演绎着作者为他们安排的人生。

莫言分别为这几位人物设计了不同的、符合身份的,同样脸谱化的唱腔和戏词,达到了强烈的戏曲效果。善就是善,恶就是恶,一点也黏黏嗒嗒,绝不相互牵连,丝毫不怕混淆。读者随着他们或高或低、或喜或悲、或高亢激昂、或百转千回的唱腔,尽情地宣泄情绪,酣畅淋漓,痛快洒脱。

05、丰富——在唱念做打间,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唱腔在戏曲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文学作品中,声音变成了文字,聆听变成了品读,听觉上的刺激转化成视觉上的冲击,却依旧不会影响读者领会复杂的人物内心世界。

“大清早手法热如捧火炭,就知必有重担落在咱肩。”表现出干爹赵甲得意洋洋、人逢喜事精神爽的心情。

“高密县钱正堂妄自尊大,不把俺老赵甲放在他眼。祭起了皇家宝将他降服,让他在俺面前丢尽了脸面。”体现出赵甲对县令钱丁的态度怀恨在心,难得仗势欺人出口恶气的奸诈性格。

“文状元武状元文武状元,有道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咱家就是刽子行里的大状元。儿子呀,这状元是当朝太后亲口封,皇太后金口玉牙不是戏言。”

刽子手本来是最不受人待见,处处受欺的角色,却能够被太后记挂,钦点他来处理这么重大的任务(对孙丙施行)。简简单单一段唱腔,把刽子手赵甲的喜悦、骄傲、自卑里糅杂着自负的心理暴露无遗。

与之形象截然相反的,是亲爹孙丙的唱词:

“有孙丙站囚笼大街游行,中秋节艳阳照天地光明。”对仗工整的两句念白,充分体验了孙丙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但见得车前头衙役们鸣锣开道,但见得车后头兵马猖狂。刀出鞘箭上弦子弹上膛,德国鬼中国兵个个紧张。”紧张的形势和孙丙轻蔑的语调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出其不畏强权、蔑视权贵、不屈不挠的性格特征。

“都因为昨夜晚朱八率众截了牢房,设巧记出奇谋换柱偷梁。”想到伙伴们设下巧计,毫无敌人韩无招架之力,孙丙不由得为他们感到自豪。

“朱八哥哥啊,俺孙丙辜负了你和众弟兄一片心意,害得你们命丧黄泉,首级挂在了衙墙上。”想到因为自己不愿狼狈出逃导致弟兄们被残忍杀害,孙丙这般刚毅的人此时也寸断肝肠,极其痛苦和悲愤。

不同的唱腔念白将人物的心思直接传达给听众,将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径直地吐露出来。或凌然正义、或阴险狡诈,或深情缠绵、或畏首畏尾,人物的心理随着猫腔逐渐丰富起来。给读者展现出最直观、最真实的人物形象。

06、小结

《檀香刑》敢于打破传统,将地方戏猫腔和反侵略斗争的主题结合起来,用极强的戏曲表演成分处理故事情节,实现了戏曲的小说化和小说的戏曲化,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更声形并貌地描绘出酷刑执行中的种种奇异情状,炫技斗奇,铺张酷烈。

《檀香刑》和“猫腔”,相互成就着彼此的巅峰。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析猫腔在檀香刑中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