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少懵懂之时,你有没有纠结过:长大以后是上清华大学还是北京大学?
无论是清华还是北大都是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选择哪一所大学都会前程似锦,但若你心爱北京古韵,那一定要去北京大学看一看。
中国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所像北大那样,包含如此众多的历史文物,具有如此深厚历史底蕴的高等学府了。在塔影婆娑、柳丝摇曳的燕园里,具有民族特色和历史感的建筑比比皆是:圆明园劫后余生的翻尾石鱼,和珅僭越逾制的石舫,安佑宫前的华表,巧绘校景的翼然亭,遗迹尚存的娄兜桥、御诗碑,等等,每一处都有一段意趣横生的历史故事,历史的回声余韵悠长。
燕园在明清两代是著名的皇家园林,也是很多著名人物登场的舞台。从康熙时期的权相纳兰明珠、乾隆时期的权臣和珅,到道光时期的恭亲王奕,再到光绪生父醇亲王奕譞,燕园几经易主,经历了国运多舛、风雨飘摇的时代,还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先后用大火两次“光顾”,终变成一片废墟、一畦稻田。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这片土地被燕京大学的负责人看中,以四万银元的价格永久地租给了燕京大学,并由美国著名设计师亨利·墨菲亲自主持建设燕大新校园。
燕园的设计充分借鉴了故宫,采用中西合璧,糅合了中国的宫殿建筑(建筑在指向玉泉山的东西向“中轴线”上对称排列,宛如一座扭转了九十度的紫禁城)与西方的教堂理念(校园主体建筑坐东朝西,西方教堂都是“从西面进入,面向东部的圣坛”)。造园因地制宜,借景西山,山水相依,错落有致,亭、台、楼、阁兼有,是一座古香古色的中国园林式校园。
年,燕园落成。燕大作为今日北大的前身,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在抗战前十年,燕大“高薪养师”,培养出了一大批学界巨擎。燕大有一种难得的世界主义氛围,与世界许多大学有交换教师、学生的制度,尊重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令人惊羡的“燕大精神”。
年全国院系调整,燕京大学的文科、理科等并入北大,工科并入清华,原北大从沙滩迁入燕园,成为今天的“北京大学”。燕大已成绝响,而燕园却永久地留存了下来。从燕大到北大,燕园已经看过好几个时代的场景,国势盛衰、生死歌哭,都已浸透到燕园的一草一木,永不褪色,折射着一些异质的光。我们从校园中走出来的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身上都能看到那光芒的折射。光芒照射在他们心中,汇入他们梦中,这光也同时属于了我们。
现在能进入清北读书的学生自是学子中的佼佼者,而在古代学子们也是历经层层选拔,方能进入中国大学的源头——国子监内进修,不只是为了登科入仕,更是对那天高海阔而又巨大渺茫的精神空间的向往。
北京的文气之盛,从中国唯一一座留存在世上的古代中央官办大学建筑——国子监中,便能深切感受。
国子监坐落于拥有两座数百年古建筑和四座牌楼的成贤街上,街道两旁不同于旁处的垂柳,而是种植了国槐,充满了中国式的精神气,洒下意味深长的浓荫,一派化境,不沾红尘。雍和宫的香火之气透到了成贤街,愈发浓郁,也有了变化,变成了孔庙的柏树香和国子监的书香。
在国子监门前的这条大街上,四座彩绘牌坊就像一个标识,让人脚步放慢,一瞬间迅速融入古街的百年静谧。牌楼所昭示的意义,跟国子监大门内那座瑰丽的琉璃牌坊一样,都是双重的,既有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也有学而优则仕的激励和感召作用。据说国子监内的琉璃坊是北京唯一一座为教育设立的牌坊,正反面都悬挂着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横额,除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寄望之外,还有对学子的诚勉激励。
走进国子监的大门——集贤门,迎面可见琉璃牌楼,牌楼之里是一座十分庞大华丽的建筑,是为辟雍,是“北京六大宫殿之一”,也是国子监最核心、最郑重的一个建筑。辟雍意即“天子之学”,是专门为天子讲学设立的场所。从年建造一直到现在,是中国士子最为向往的一座殿堂。皇帝讲学之时,王公大臣和国子监的学生跪在石池的桥边洗耳恭听,前面钟楼里撞钟,鼓楼里擂鼓,殿前四个大香炉里烧着檀香,这个盛典叫作“临雍”。
辟雍之后是崇文阁,后来变成了彝伦堂。此外有“四厅六堂”,按照专业不同设立,针对学子不同的爱好实施教育,培养不同的兴趣专长。比如东边的是率性、诚心、崇智,西边的则是修道、正义、广业。
国子监监生们的学术生涯很是清苦,当一般人还在凌晨昏睡时,他们已在彝伦堂前列班点名了。徜徉在书院里,他们能看见的只有一方蓝天,还有想象中的未来世界。
除此之外,监生们也要去上体育课,去现在的箭厂胡同射箭。清朝之时还在国子监斜对门改了一些房子作为学生住宿进修之所,叫作“南学”。国子监最初只是教育机关,到了清代成为了单纯的考试机构,学生的月考、季考在此举行,每科的乡会试也要先在这里考一天,然后才能到贡院下场。清代末年,京师大学堂创建,取代国子监而成为全国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关,学生们仍自认作历代太学的正宗传人。
与国子监一墙之隔的是孔庙。孔庙既是皇帝祭祀孔子、举行国家祭典的主要场所,也是太学的礼法之地,国子监的师生会定期前往孔庙举行祭祀孔子的典礼。国子监和孔庙这两座一儒相传的崇文重教建筑,从历史上一路走来并肩携手、不分彼此,今天也是一门相连、惺惺相惜。国子监几经修缮,呈现的是新颖时尚的亮色,而孔庙更像是一个谦谦长者,愈老愈显出优雅沉稳的学究气度。一股精神的流脉直到今天不绝,维系着千年传承的古老智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牢不可破的精神根脉。
从书中走出来的古圣先贤、名师鸿儒批卷吟读,传承思想,与学子们切磋砥砺,辩诘问难,永不朽的篇章激励着整个中国,每一个名字、每一部典籍都流芳百世。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北京这座文化古都经历三千多年沧桑变迁,时代的印记刻于建筑、记于书籍、烙于人心,北京城内的每一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甚至是一桥一井、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北京以无法抵御的魅力吸引着世人,一代代人生于此、长于此、埋于此,有无数人用一生去探寻真正的北京。
让我们打开《北京:当历史成为地理》,沿着历史的印记,揭开神秘,跨过岁月,穿越世事和政治风雨,与北京的城市记忆进行一场平静安闲的对话,唤醒心底的那一抹温情。
《北京:当历史成为地理》
刘东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