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籍华裔作家高行健,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能获奖在当时好像存在是争议的,不知道是*治上的还是文学水平上的。
这篇《灵山》确实有其独到之处,特别是由景的变化衬托人物的心理变化,确实精彩。所以,有时候,还是千万别人云亦云,自己去看一下比较好。
最近几年看的小说中,不谈剧情,单论文字表现力,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加上这篇的话,也就莫言《檀香刑》中文字的残忍,阎连科《生死晶*》中文字展现的压迫感。
高行健《灵山》的剧情实在是太过杂碎,实在是不像小说,但又很难说不是小说,很是奇怪。在字里行间,有种灵性,展现的意境却能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
东方更没有你这样搞的!把游记,道听途说,感想,笔记,小品,不成其为理论的议论,寓言也不像寓言,再抄录点民歌民谣,加上些胡编乱造的不像神话的*话,七拼八凑,居然也算是小说!”
这是小说中的原文,也能够概括这小说的大体结构。
小说流程的话,可分成两个部分。
1、单个人的寻找灵山之旅。
2、一对男女在寻找灵山途中发生的情爱。
虽然两个部分是以交错的形式进行编写的,但是更像是两个平行的故事。
所谓的“寻找灵山”,就像现在流行的“藏游”,原因、过程很容易想到。
目的始终如一的单人旅途,由于途中遭遇而目的产生变化的双人之旅。
这么联想的话,如果高行健的《灵山》主要目的并不是讲故事,而是单纯讲“寻找灵山”这个事情,那么小说的这种内容结构就说得通了。
1、单人之旅
这个部分也是文字表现比较好的一部分,这山、这水、这人、这物。
就在我困惑的一刻,一线阳光从头顶上射下来,照亮了脚下的兽踪,我才发现这脚下竟又是个奇异的菌藻植物的世界,一样有山脉、林莽、草甸和矮的灌丛,而且都晶莹欲滴,翠绿得可爱。我刚蹲下,它又来了,那无所不在的迷漫的雾,像魔术一样,瞬间又只剩下灰黑模糊的一片。
在这个部分中,主角凭着自己作家的身份到处云游,说是寻找“灵山”,寻找未被工业污染之地,更像是毫无目的的旅途,就是受挫后的自我安慰。
各个地区的趣事,从少数民族的情歌对唱到神农架的野人,就是旅行见闻。到后面,有没有找到“灵山”?没有,也不重要了,本来目的就不是这个。
2、双人之旅
这部分,就小说而言,剧情并不能算好。
主角的癌症误诊后的放松旅程,期间遇见爱情出现问题的女性。两个人产生感情,却更像是难友,寻找肉体上的慰藉。所以结果只能是幡然悔悟后的分开。
旅程结束,主角回到家中,有些东西好像变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变。主角开始有了一丝宗教信仰,还是说本来就有。
我自己也感觉奇怪,在叙事过程中也没有牵扯到宗教信仰的问题,难道长时间的旅行见闻能改变一个人的观念,还是就单纯是主角心理安慰?
高行健的《灵山》,就小说而言,还是很怪的。看这本书的话,别死盯住剧情不放,体验文字魅力,领会段落意境,感觉会好很多。
高行健能拿年诺贝尔文学奖或许是有点*治上的意味,但他的水平还是真材实料的。
在年,本土国人都没人拿到,居然被个外国华裔拿了,当时的那种言论还是有点“文无第二”的意思。如果放在现在的话,很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多争议的评论了,也确实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