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过后,天也热了起来。大部分地区已经三十度以上了,此时路边的大爷大妈包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手里都多了一件东西——扇子。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礼仪之邦,衣、食、住、行、用处处都讲究个“礼仪”二字,也就是说处处都有着规矩。这扇子也不例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扇子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了。
据说最初的扇子称为“五明扇”,是舜帝所制。再后来扇子演变多样,种类繁多,有羽毛扇、蒲扇、折扇、团扇、檀香扇……而所用材质扇骨有竹、木、牙、角几类,扇面分羽、叶、绢、锻、宣纸等能引风之物,又装饰于玳瑁、翡翠等宝石。
那扇子的使用有什么规矩呢?
一般有一句民俗谚语“文胸武肚僧道领,书口役袖媒扇肩”就很好的诠释了各行各业的用扇规矩。
首先是文人,文人多用竹制扇,以竹子来彰显自己的气节。文人用扇子时候折扇半开,扇在胸前以示自己儒雅之气。
习武之人在一侧大开大合的扇肚子,幅度大、频率快,豪爽之气十足。
至于僧人、道士,着装严肃,没有常人那么随意。一般都是长袍大褂,天热的时候只能解开最上面的扣子进风。所以扇扇子也是从领子的地方扇风。
至于说书的就是要扇口。说书的基本上全靠自己的口活,口活好的讲的口干舌燥,唾液横飞,此时用扇子扇口防止唾液飞到观众那。
而说书人更多的其实还是拿扇子当道具,在相声界有这样一句话足以道明扇子对他们的用途:在台上能把这扇子当任何东西,就是不能把它当扇子。
役袖是说的衙役。衙役是跟班的,看人脸上行事,吃的是公家的饭。所以他们扇扇子幅度不敢大,只能偷偷解开袖口的扣子,从袖口偷着扇风。
而媒婆的扇子更多是扇肩膀位置。媒婆东奔西走替人说煤,在老爷面前禀报的时候不能影响说话,又不能遮挡视线,所以就拉开胳膊扇自己的肩膀。
扇子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礼仪”的传承,但是现代来讲符合时代的需要也没有很硬性的去区分这些“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