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一个节气
万物生于此时
皆清洁而明净
清明,是一种心情
或许不需要悲伤
而只是想念
人们在思念中追寻平静
在踏青中享受清闲
清明,是一份怀念
像时间的装订线
把昨天、今天和明天
装订在一起
清明,是一种教育
在追忆的同时
我们更要鞭策自己
为美好的明天奋斗和努力
清明,是一种召唤
唤后人继承先辈的传统
眺望远方,满怀憧憬
向着希望前行
又是一年清明时,春风拂过,细雨纷飞。少有节日,像清明这般内涵丰富而又意蕴深厚:它既是慎终追远的时节,也是放歌游春的佳期;它既是沉重悲伤的日子,也是轻盈舒畅的时光;它既交织着衰亡与新生,也融汇着凄清与欢乐。根据相关安排,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年清明节放假安排及相关事项提醒如下:
一、
放假时间安排
4月2日下午错峰放学
(具体错峰时间以班级通知为准)
清明假期:4月3日-4月5日(共3天)
二、
假期温馨提示
1.做好疫情防控。
假期外出请遵循国家疫情防控要求:不扎堆、不聚集,不去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勤洗手、勤消*、勤通风,注意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出门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做好个人防护。
2.安全文明祭扫。
参加祭扫活动时要遵守当地相关规定。当下正值森林、草原及林区火灾易发、高发期,严禁把火种带入上述区域,自觉参与禁火、防火,做到文明祭扫。
3.安全出行。
年清明节,预计出行人数将大幅增长,如出行,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提醒家长不疲劳驾驶、不酒后驾驶、不随意占用应急车道,文明相伴,一路同行,出行时要遵守道路交通规则,不乘坐无牌无证的机动车和三轮车等无安全保障的车,保证也入安全。
4.预防春季传染病。
春季是传染病高发季节,建议家长带孩子参加清明活动时,尽可能选择人员少、通风好、空间开阔的场所,陕北春季早晚温差较大,请广大师生、家长及时添减衣物,谨防感冒。
5.预防溺水事件。
清明前后,天气渐热,请家长教育孩子不私自到水边玩耍,不在无家长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玩耍和游泳。
6.合理安排假期生活。
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学习,缅怀先人,慎终追远,不能加不健康的娱乐活动及各种*博活动。
7.节约粮食,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节日至,亲友聚会较多,勤和师生、家长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节粮号召,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三、
传统文化贴士
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华。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代表着气候温暖、天气晴朗、草木繁茂。“清明时节,麦长三节”油菜花已经盛开,小麦也开始孕育新穗,茶树新芽抽长,正是“春在枝头已十分”。二候田鼠化为鹌。指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地理上看,太阳直射点越过赤道开始向北回归线移动,阳光也一天比一天旺盛,爱美的女孩子软硬防晒也要做足。三候虹始见。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河、长江流域清明时节均较为湿润,万物复苏。朱子曰:“日与雨交,倏然成质,阴阳不当交而交者,天地淫气也。”古人云阴阳之气相接,即是我们所说的冷暖气流相交成准静止锋,同学们在享受大好春光的同时也要注意早晚保暖,带好雨具,避免着凉。
清明·民俗
◎寒食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吃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子推追求*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民间有“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踏青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时节,儿童一早就到村外踏青、放风筝。有的用柳条做成口哨吹,哨声十分动听;有的地方儿童则仰脸大口呼气,据说可以泄内火。
◎植树
寒食之后,人们在外出踏青按风俗要插几枝柳,或者植几棵树。寒食祭祖时,偶尔会无意破坏山中草木,到清明踏春时,便要多种些树木补上了。这些树木象征着先人的精神长青,也比喻后人要像新种下的树木一样,在春风中成长、向上。
清明·饮食
清明节要吃青的食物。北方有蒸制蒿饼的习俗,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习惯。二者的做法类似,以蒿饼为例:“采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使蒿汁与米粉融和成一体,以肉、蔬菜、豆沙、枣泥等作馅,纳于各种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芦叶垫底入笼蒸熟。”这些传统食物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来馈赠或款待亲友。此外,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这一天,榆林地区的习俗要禁忌烟火,要吃冷食,即吃头一天已做好的*米摊*、凉拌黑豆芽等。
四、
文学中的清明
丰子恺《辞缘缘堂》
尝到一物的滋味,可以联想一季的风光,可以梦见往昔的情景。往年我在上海功德林,冬天吃新蚕豆,一时故乡清明赛会、扫墓、踏青、种树之景,以及绸衫、小帽、酒旗、戏鼓之状,憬然在目,恍如身入其境。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幺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刘宇昆《折纸》
清明是中国人怀念死者的传统节日。我很小的时候,妈妈会在清明那天给她死去的父母写信,告诉他们她在美国生活得怎么样。她会把信上的内容大声地读给我听,如果我说了什么,她还会把我的话写进信里。接着,她会把信纸叠成一只纸鹤,放飞到空中。纸鹤扑打着清脆的翅膀,向西飞去,飞越太平洋,飞向中国,落在祖辈的坟冢上。
周作人《上坟船里》
清明前后扫墓时,差不多全家出发,旧时女人外出时颇少,如今既是祭祀,并作春游,当然十分踊跃。扫墓时候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
丰子恺《清明》
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做无上的乐事。
莫言《檀香刑》
清明那天,眉娘撑着一把绘画着许仙游湖遇白蛇的油纸伞,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就为了“要和高密城里的女人们好好地赛一赛”,让男人们“看吧看吧看吧看”。
老舍《清明》
清明到了,
处处桃红柳绿,
且别忙着去烧纸,
还是给逝者献束花吧……
听风听雨过清明,心中不免激起深深浅浅的思念,荡起明明暗暗的思绪。我们悼念故人,寄托浓浓哀思;追忆往昔,更感当下珍贵;踏青赏春,寻找新的希望!
榆林市第七中学
年3月31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