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杏花风起正清明榆林七中年清明 [复制链接]

1#

清明,是一个节气

万物生于此时

皆清洁而明净

清明,是一种心情

或许不需要悲伤

而只是想念

人们在思念中追寻平静

在踏青中享受清闲

清明,是一份怀念

像时间的装订线

把昨天、今天和明天

装订在一起

清明,是一种教育

在追忆的同时

我们更要鞭策自己

为美好的明天奋斗和努力

清明,是一种召唤

唤后人继承先辈的传统

眺望远方,满怀憧憬

向着希望前行

又是一年清明时,春风拂过,细雨纷飞。少有节日,像清明这般内涵丰富而又意蕴深厚:它既是慎终追远的时节,也是放歌游春的佳期;它既是沉重悲伤的日子,也是轻盈舒畅的时光;它既交织着衰亡与新生,也融汇着凄清与欢乐。根据相关安排,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年清明节放假安排及相关事项提醒如下:

一、

放假时间安排

4月2日下午错峰放学

(具体错峰时间以班级通知为准)

清明假期:4月3日-4月5日(共3天)

二、

假期温馨提示

1.做好疫情防控。

假期外出请遵循国家疫情防控要求:不扎堆、不聚集,不去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勤洗手、勤消*、勤通风,注意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出门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做好个人防护。

2.安全文明祭扫。

参加祭扫活动时要遵守当地相关规定。当下正值森林、草原及林区火灾易发、高发期,严禁把火种带入上述区域,自觉参与禁火、防火,做到文明祭扫。

3.安全出行。

年清明节,预计出行人数将大幅增长,如出行,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提醒家长不疲劳驾驶、不酒后驾驶、不随意占用应急车道,文明相伴,一路同行,出行时要遵守道路交通规则,不乘坐无牌无证的机动车和三轮车等无安全保障的车,保证也入安全。

4.预防春季传染病。

春季是传染病高发季节,建议家长带孩子参加清明活动时,尽可能选择人员少、通风好、空间开阔的场所,陕北春季早晚温差较大,请广大师生、家长及时添减衣物,谨防感冒。

5.预防溺水事件。

清明前后,天气渐热,请家长教育孩子不私自到水边玩耍,不在无家长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玩耍和游泳。

6.合理安排假期生活。

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学习,缅怀先人,慎终追远,不能加不健康的娱乐活动及各种*博活动。

7.节约粮食,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节日至,亲友聚会较多,勤和师生、家长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节粮号召,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三、

传统文化贴士

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华。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代表着气候温暖、天气晴朗、草木繁茂。“清明时节,麦长三节”油菜花已经盛开,小麦也开始孕育新穗,茶树新芽抽长,正是“春在枝头已十分”。二候田鼠化为鹌。指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地理上看,太阳直射点越过赤道开始向北回归线移动,阳光也一天比一天旺盛,爱美的女孩子软硬防晒也要做足。三候虹始见。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河、长江流域清明时节均较为湿润,万物复苏。朱子曰:“日与雨交,倏然成质,阴阳不当交而交者,天地淫气也。”古人云阴阳之气相接,即是我们所说的冷暖气流相交成准静止锋,同学们在享受大好春光的同时也要注意早晚保暖,带好雨具,避免着凉。

清明·民俗

◎寒食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吃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子推追求*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民间有“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踏青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时节,儿童一早就到村外踏青、放风筝。有的用柳条做成口哨吹,哨声十分动听;有的地方儿童则仰脸大口呼气,据说可以泄内火。

◎植树

寒食之后,人们在外出踏青按风俗要插几枝柳,或者植几棵树。寒食祭祖时,偶尔会无意破坏山中草木,到清明踏春时,便要多种些树木补上了。这些树木象征着先人的精神长青,也比喻后人要像新种下的树木一样,在春风中成长、向上。

清明·饮食

清明节要吃青的食物。北方有蒸制蒿饼的习俗,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习惯。二者的做法类似,以蒿饼为例:“采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使蒿汁与米粉融和成一体,以肉、蔬菜、豆沙、枣泥等作馅,纳于各种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芦叶垫底入笼蒸熟。”这些传统食物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来馈赠或款待亲友。此外,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这一天,榆林地区的习俗要禁忌烟火,要吃冷食,即吃头一天已做好的*米摊*、凉拌黑豆芽等。

四、

文学中的清明

丰子恺《辞缘缘堂》

尝到一物的滋味,可以联想一季的风光,可以梦见往昔的情景。往年我在上海功德林,冬天吃新蚕豆,一时故乡清明赛会、扫墓、踏青、种树之景,以及绸衫、小帽、酒旗、戏鼓之状,憬然在目,恍如身入其境。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幺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刘宇昆《折纸》

清明是中国人怀念死者的传统节日。我很小的时候,妈妈会在清明那天给她死去的父母写信,告诉他们她在美国生活得怎么样。她会把信上的内容大声地读给我听,如果我说了什么,她还会把我的话写进信里。接着,她会把信纸叠成一只纸鹤,放飞到空中。纸鹤扑打着清脆的翅膀,向西飞去,飞越太平洋,飞向中国,落在祖辈的坟冢上。

周作人《上坟船里》

清明前后扫墓时,差不多全家出发,旧时女人外出时颇少,如今既是祭祀,并作春游,当然十分踊跃。扫墓时候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

丰子恺《清明》

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做无上的乐事。

莫言《檀香刑》

清明那天,眉娘撑着一把绘画着许仙游湖遇白蛇的油纸伞,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就为了“要和高密城里的女人们好好地赛一赛”,让男人们“看吧看吧看吧看”。

老舍《清明》

清明到了,

处处桃红柳绿,

且别忙着去烧纸,

还是给逝者献束花吧……

听风听雨过清明,心中不免激起深深浅浅的思念,荡起明明暗暗的思绪。我们悼念故人,寄托浓浓哀思;追忆往昔,更感当下珍贵;踏青赏春,寻找新的希望!

榆林市第七中学

年3月31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