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全息中医浅谈艾草 [复制链接]

1#

漳州市中医养生保健研究会推荐

漳州市中医养生保健研究会

《会员通讯暨中医养生保健手册》

优秀论文

全息中医浅谈艾草

文/谢立志

艾叶是生长在田野中的,以汤阴复道和四明出产的最好。《本草纲目》记载:主衄血下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艾文化由来已久,早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有关艾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武王身边有一位名医叫萧艾,有一天,他泻痢多日后卧倒于*帐中,为了医治病情危急的将士,他带病出诊,却不小心被驱蚊的野草火堆绊了一跤,被火烧伤。但当他给将士诊治时,意外地发现自己的病痛痊愈了,而身上却多了好几处伤痕。于是他突发奇想,用无名野草点火烧灼病患身体的相应位置,凡是被烧灼过的将士病情都好转了,武王大赞萧艾,萧艾不敢居功,答日:“此乃野草之功。”武王宣告全*:“野草本无名,从今以萧艾、艾蒿之名名之。”由于艾的功用较大,古人对其赋予了诸多美誉,如尊称老者为“艾”,形容年轻美貌女性为“少艾”,《诗经》称保养为“保艾”,《史记》把太平无事也写作“艾安”等,可见古人对艾的厚爱。

艾是一种普通的植物和一味普通的中药,但是在中国文化的元素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内涵。人们不仅用它祈福生活的美满和平安,又运用其为自己解除病痛,同时又以艾的温馨,让人们赏心悦目地细细品尝着它的滋味。

据说艾有驱*辟邪的作用,古代常用它来占卜,特别是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悬挂或插上用红纸扎好的艾草,以保佑家人的吉祥平安。端午时值仲夏,而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这时人们就要采集艾,用艾来驱*辟邪。据晋代《风土志》记载,每逢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就把艾草扎成人形,或编织成虎形,也或用彩布剪成虎形,端午挂艾草然后再用艾草贴上去,这样编成或剪出的物件被称为“艾虎”。妇女们则在端午节这一天开始把“艾虎”别在发际,男人则将“艾虎”佩戴在胸前或挂在腰间。在这天,人们还把采摘的艾叶和糯米一起制成“蒿子糍粑”,寓意食后可“攘病保安康”。南朝学者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初五“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以攘*气”。此外,人们还经常把艾草、菖蒲、雄*、檀香等装在小布袋内做成香囊用五彩线系着,挂在身上,以得健康。民间认为艾草还有招百福的作用,有些地方在端午节贴“午时联”,曾这样写道:“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寄托着人们向往幸福生活,痛恨贪官污吏的美好愿望。

艾是菊科、蒿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其叶气味苦,微温,无*。捣成汁服用可以止伤血,杀蛔虫。主根明显,略粗长,直径达1.5厘米,侧根多。茎单生或少数,高80-(-)厘米。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并有白色腺点与小凹点。头状花序椭圆形,直径2.5-3(-3.5)毫米,无梗或近无梗。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7-10月。分布于蒙古、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分布广,在中国除极干旱与高寒地区外,几乎遍及中国。日本有栽培。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也见于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区,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

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把艾叶阴干揉搓成艾绒制成艾条,是灸治疾病的主要药品。此外全草作杀虫的农药或薰烟作房间消*、杀虫药。嫩芽及幼苗作菜蔬。艾晒干粉碎成艾蒿粉,还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药用: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历代医籍记载为“止血要药”,又是妇科常用药之一,治虚寒性的妇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煮水洗浴时可防治产褥期母婴感染疾病,或制药枕头、药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痔疮、扁桃体炎、及虚寒胃痛、对肿瘤有一定防治作用等。经济: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杀虫的农药或薰烟作房间消*、杀虫药。艾晒干粉碎成艾蒿粉,是畜禽优质饲料添加剂。还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食用:嫩芽及幼苗作菜蔬。营养成分:蒎烯、莰烯、香桧烯、*酮、桉叶烷等。

艾草在二月份宿根就会生出一丛一丛的新苗,七八月间长出穗,经霜后就开始枯萎。五月五日连茎一起采取,晒干后收取叶子。李时珍的父亲李月池曾编著有《蕲艾传》,书中就对蕲艾赞许有加-----“产于山阳,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将艾的茎晒干,蘸麻油引火点燃,能滋润灸疮,患者直到痊愈都不会感觉疼痛。

本文作者简介:谢立志,副主任医师,笔名胧月,福建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漳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漳州市道地中草药研究院高级顾问,漳州市中医养生保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漳州市和合生态研究院副院长,漳州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漳州市医学专家学会康复委员会秘书,漳州市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从事临床工作近20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针灸推拿及慢性病中医药调理。诗歌及散文曾发表于《漳江文学》、《芗城芗讯报》、《闽南风》、《芗江文艺》等及知名网络平台。

漳州市中医养生保健研究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