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骆说嘘,莫言 [复制链接]

1#

嘘,莫言

这是“骆说”陪您走过的第天

(相约天倒数第天)

作者:马可

主播:彩虹

编辑:宁静

1

二姐打电话说,电脑的鼠标不管用了。

在外面,没法演示。回到工作室,打开电脑,发现问题已经解决。

打开电脑了,索性点击几下。

于是,就被一张照片唤醒了记忆。

年。哦,好多年了,这个人,已经牛得不行了。

2

他是莫言。

那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密作家。

我与他见面时,离他将诺奖收入囊中还有一段距离。

他在奔向诺奖的途中,我在采访他的现场。

当时,文联孙主席专程安排人通知我,说让我前去采访。

孙主席安排我采访,一方面是因为我是记者,再一方面,或许是几次演讲比赛时我露过几次脸儿,普通话还算凑和。

能写几行文字,表达还说得过去。

于是,我获得了这次机会。

3

先是在市里做报告。

然后回了我的母校,到潍坊学院文学院交流。

当时的院长是尹建民老师,他教过我的,还有更熟悉一些的王恒升副院长。

交流过后,是正式采访。

说也怪,采访大作家,居然是专访。现场没有其他媒体的记者。

于是,我有了更多的时间,谈文学,谈写作。

都是我喜欢的话题,莫言先生谈得也很投入。

4

一个没有架子的作家,写出的文字却每个字都仰着脑袋。

莫言能写,也善谈。

或许是常回潍坊的原因,在这里,有不少人都与莫言有过交往。

记者当中,采访过他的更是不在少数。

但是,每遇到一个人,谈到莫言,大家的观点只有两个:人很平民,文字很另类。

一个独特到骨子里的人,才可能写出别人想象不到的文字。

在喜玛拉雅平台上,我订过一个专栏,叫叶开的深夜书桌。

叶开老师是位资深的编辑,他与莫言是老交情。

谈到莫言,叶开老师说,莫言作为作家,对自己笔下的人物下手足够狠。

叶开老师举了《檀香刑》的例子。

5

文字无第一。莫言的文字与作品,我读过得并不多。

但是谈到写作的视角,莫言有绝对的发言权。

无论是变成驴的西门闹,还是《红高粱》里的罗汉大叔,莫言都写得令人称奇。

我很尊重的一位老师韩钟亮老师与莫言相识多年,诺奖揭晓,韩老师作为到高密单独与莫言会面的为数不多的人,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这也难怪。莫言的处女作,编发,就是韩老师当初主持的《风筝都》。

6

一份内部刊物,刊出作家的首篇文章。

这是有标志意义的。

就像莫言笔下永远不过时的东北乡。《风筝都》杂志对于莫言,也有类似的意义吧。

所以,每次回到家乡,一向低调的莫言更加低调;本来和善的作家更加和善。

莫言是一位把自己写得很苦,却总是让遇到自己的每一个人都舒适的人。

所谓大师,能够如此,真是难能可贵了。

7

时间过去好多年了。时间就是最强的记忆催化剂。

时间发酵过的,都是内心沉淀着的。

岁月无言,悄无声息,一切都在改变。

我还记得莫言谈到人心的浮躁;

记得莫言谈到读书的必要;

记得莫言谈到人世的艰难;

记得莫言谈到家乡的美好。

8

家乡是美好的。

所以当世界诺奖的消息对准中国时,莫言没在北京,没在济南,甚至也没在潍坊,而是一头扎进了小城高密。

那个经济落后得几乎被人遗忘的城市,因为一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举世皆知。

高密有三宝,剪纸泥塑和扑灰年画。近年来,莫言也成为一宝。

提到高密,人们会自豪地说,那是莫言的家乡。

9

说好莫言的,还是那么洋洋得意地说。

采访莫言,我们谈了好多,似乎突然忘了他的名字叫莫言。

时光溜走,记忆留下。

莫言的风头略有下降,他的新作已经上市。

10

莫言沉默了。

他本就是个低调的人。他用文字说话,他用故事动人。

但是这下午,我翻开一张照片,写了这么多字。

对了,提醒自己一下:嘘,莫言。

停下手中的敲击,感谢二姐,让我有了这次穿越的心灵之旅。

骆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