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香与我们内地的香一样,都是起源于古老的祭祀活动,也都是因为佛教的传入而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并走进寻常百姓家。
松赞干布时代,是西藏文化成型的时代,也是中原文化、印度尼泊尔文化及大食文化在西藏碰撞交融的时代,当时出现了一位重要人物——吞弥桑布扎。
当年,松赞干布派出16名青年才俊到印度学习,其中15人先后客死他乡,只有吞弥桑布扎学成归来。他发明了藏文、翻译了很多佛经。从年代上讲,他跟文成公主有十多年的“同朝”经历,对中原文化的了解也可谓近水楼台,因此成就非凡、位高权重。后来他急流勇退,回到了他的故乡吞达村。他发现这里的土地稀少,便将自己掌握的藏香制作技术传授给百姓,以改善乡亲们的生活。他利用吞巴河的资源,发明了水磨藏香,应该是西藏最早的藏香了。
那时候,西藏已经是全民信仰佛教了,以香供佛得到普及,家家户户香烟缭绕,制香的人也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两大流派——寺院与民间。相同之处:都是根据佛教经典和藏医经典而组方配伍;不同之处:寺院制香有专门的法会加持,神圣庄严,而民间制香全靠虔诚,但制作工艺却基本相同。
首先是把柏树树干锯成五十公分左右的小段,去皮,在中间打孔,用一个木楔子紧紧地插上,然后把木段挂在水车的摇臂上,在水车的带动下,这些木段昼夜不停地在铺着石板的槽子中摩擦,直到全部磨成香泥、制成香砖。
第二步是研磨或蒸煮香砖,然后与其它香料及粘粉一起混合、加水揉搓。常用的香料有几十种,因为是藏地使用,所以叫藏药,其实有很多同样也是中药。有的还要加入金、银、铜、珊瑚、松石等矿物质,可见那份虔诚。
第三步是成型。把混合着各种香料的香泥放入牛角,再挤出来。这是制作藏香一道很关键的工序,要求成型的藏香成笔直的线条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感觉到制香者的心性。
接下来是晾晒,很重要,不能长时间暴晒,只能是在阴凉干燥处摆放。
西藏各地传下来很多藏香配方,基本与人物和所处的环境有关,各大宗教派别都有自己的藏香传承。
宁玛派祖庭——敏珠林寺
敏珠林寺的创建者德达林巴法王是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尤其在医学方面。他撰写的《蓝琉璃》至今仍是一部重要的藏医著作。德达林巴大师在传统藏香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因地制宜,制成敏珠林寺特有的藏香。
噶举派祖庭——洛卓沃龙寺
噶举派创始人玛尔巴大译师在洛卓沃龙寺闭关修行三年三月三天出关后,剪了一束头发,交给一位弟子,并嘱咐其将头发撒在玛尔巴山谷,发愿要长出檀香树和柏树,其它树都不要。弟子依照上师之言,将头发撒在此地,发愿时却说成“除了檀香树和柏树,其它树都要”。后来果然没有檀香树和柏树,而是生长出一种特别的香树,再加上其它圣草圣药,尊循莲花生大师时期的古法而制作的藏香,自古以来,深受各派大德喜爱。
萨迦派祖庭——萨迦寺
萨迦派大师格木秋龙珠,也是一位出名的医师。他在洞里修行时,收集了一些藏药做成香供佛,发现这个配方香醇无比而且对身心有益。后来,经过其弟子们的代代传承,不断完善,使这一香方成为名方,流传甚广。萨迦五祖八思巴大师还把藏香献给宫廷,得到忽必烈的赞扬。他是第一位把藏传佛教传入内地的高僧,从此,藏香走进中原。
格鲁派祖庭——甘丹寺
甘丹寺是宗喀巴大师于年筹建的第一座格鲁派寺院,也是宗喀巴大师成就金刚持果位之地。传说五百多年前,宗喀巴大师为消除众生痛苦,削下自己头发撒播在甘丹寺周围,并吹奏白海螺。后来,甘丹寺方圆五里内山坡上长满了神奇的香草――甘丹堪巴草。这种香草不仅可以装藏,还可以制香,基本专供格鲁派诸多寺庙燃烧供佛,其药性和香味也深受其它宗派大德的赞誉。
总结藏香的特点,我想用“信仰、天然、手工”这六个字再准确不过了,正因为如此,传承了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