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晚熟的人》,这本书的出版或许会让“晚熟”成为一个流行词。
年的时候,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此后八年都没有出版过新书,直到这本书的出版,这本书其实被读者给予了相当大的期望,很多人会拿过去和莫言早期的《檀香刑》《蛙》做对比.
相比之下,他们就会觉得莫言获奖之后无佳作,写不出之前的水平,我们知道,莫言小说里那种泥土、鲜血和肉欲的混合,再配合以魔幻的构想,基本上就是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方法。
很多人认为莫言受马克斯影响极大,基本上相当于一脉相承了,所以许多网友就会拿马尔克斯来调侃莫言,说马尔代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还能写出《后霍乱时期的爱情》《库苦妓回忆录》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而莫言只能出一本短篇小说集,还是靠着八年拼拼凑凑拼起来的。
这不由让人想起余华之前出版的《第七天》,网上也是一片差评。一边的确是期望过高,写出《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的余华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奖的莫言,此山不可谓不高,另一方面,江郎才尽和权威丧失好像是现在大众都比较期待的戏码,大量的戏剧化情节被媒体灌输给人们之后,以至于大家面对生活都有着戏剧化的“看客心态”,没有反转和落差,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02
《晚熟的人》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一共12篇,书名是用其中一篇的名字命名,短篇小说集往往是用其中一篇短篇的名字命名的,比如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或者太宰治的《女生徒》。
也有一些直接叫短篇集的,比如《说欧亨利短篇小说集》《契科夫短篇小说集》,或者《芥川龙之介全集》,还有的是作者自己整理的,会特别起个名字,如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或者鲁迅的《故事新编》和《朝花夕拾》。
你还别说,这本《晚熟的人》就有点像是莫言的《朝花夕拾》,不,应该叫《夕花夕拾》,因为这本书不是像鲁迅先生写的那样,是一个年少时候的回忆录,他就是一个“衣锦还乡”的意思,成名之后的莫言回到东北老家,看到身边一群儿时的玩伴。现在所处的状态把它们记录了下来。
不过,与鲁迅的朝花夕拾在语言风格上很相似,都比较放松,没有了此前长篇小说那种沉重的和黏滞的感觉,基本上都是以第一人称叙事,讲述成名之后的莫言身边人的故事。铁匠、农民、小时候的玩伴、投机分子,混得好的人、混的人,故事没有长篇小说那样辛辣,但是人性还是一如既往的直白,“晚熟”本身是一种状态,成熟呢?本身就是可以一次又一次的可以再数也可以更熟。
莫言曾经说,自己的作品放上一放,过一段时间,里面的人物命运也会发生新的进展,或许可以拿来解释,晚熟这个词,也算是他对自己创作生涯的一种期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