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展览文创化让红楼梦更好地与观众对 [复制链接]

1#
01:12

或许,我们可以将正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的“《红楼梦》文化展”看作一件“大文创”。

它是个展览,也是一个空间;陈列着文物,也罗列着“色香味”;它甚至没有太在意展厅的限制,在接邻的广州图书馆八楼借了一块地,办了一个分展。

自从《红楼梦》这部奇书问世,围绕着它展开的一切,用今天的眼光看来,都可以称作“文创”。如果说有所不同,主要是在它们的层次、深度以及广度上。

展览像是一本有关《红楼梦》的手账

“《红楼梦》文化展”给人的第一印象并非是“轰动性”的。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文物局、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共同主办的这个展览,在北京曹雪芹学会等机构的大力支持下,集中了件/套古籍善本、文物器物、书法绘画、学者手稿、艺术作品、非遗作品及多类辅助展品,规模相当可观。但走在展厅里会发现,它并没有以“XX件一级文物”这样的表述作为卖点,“爆款”展品并不突出,更多的时候是以一种平铺直叙的方式,像剥洋葱一样,把《红楼梦》中所描述的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拆散了罗列出来。

从展览五部分的结构就能很清楚地看出来:

第一部分“一座文化的高峰”,从文学的角度,展示“诗三百”以来中华文化的精华和神髓,揭示成书于乾隆年间的《红楼梦》,如何成为旷古烁今的中华文化集大成之作的文化背景;

第二部分“经典的创作背景”,介绍作者曹雪芹及其家族命运,从朝廷重臣享钟鸣鼎食至被抄家而门户凋零的创作背景,体会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兴衰转变;

第三部分“不朽的文艺著作”,展示了《红楼梦》这部创新性以女性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中,涉及的社会百态、衣食住行、风俗民情、建筑文化、书画艺术等多个方面,还原《红楼梦》中的精致生活;

第四部分“广泛的文化传播”,展示自《红楼梦》其问世开始,大量涌现的各种抄本、印本,各类续书、仿作,以及流传海外多国的译本;

第五部分“深远的文化影响”,展示的是作为热门显学——“红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以及以《红楼梦》为主题创作的绘画、书法、戏曲、曲艺、影视剧、音乐等艺术作品,观众可在这部分感受数百年来《红楼梦》对人民的生活和民间艺术带来的影响。

给人的感觉,整个展览就是一部基于《红楼梦》小说的“手账本”,各种与之相关的文字、心情、票据、标本……都可以放入其中。

比如在展览的开始部分,陈列的是《史记》等典籍,这是《红楼梦》等后世作品的文学源头。又比如展出的粤博藏《山海经》,是为了展现《红楼梦》开篇所言之“大荒山”“无稽崖”及女娲传说——它们是《红楼梦》的架空历史背景。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通惠河漕运图》描绘清代康熙年间通惠河漕运的情况,最末部分绘画有通州县城临近大运河的张家湾码头。据冯其庸先生考证,曹家曾在张家湾镇有一家当铺,年才最终拆除。这是文物中隐藏的细微文化碎片,在展览中与《红楼梦》发生了精细的关联。

用“红楼”元素实现艺术“再造”

“《红楼梦》文化展”从《红楼梦》的字句间,拣选出了许多精美的文物。我们无法确证这些文物就是书中描述的原物,但展览通过“氛围”的营造造成了沉浸式的文化空间。

比如国博藏“彩绣花蝶红缎女夹袄”,源自第三回介绍王熙凤首次出场时那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银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染牙镂空山水花鸟香袋”让人想到“黛玉生气回房,将前日宝玉嘱咐他没做完的香袋儿,拿起剪子来就铰。宝玉见他生气,便忙赶过来,早已剪破了。”

广州图书馆的分展场名为“红楼制造——从《红楼梦》故事到传统工艺”场,以红楼梦的相关书籍为基础,辅以红楼色彩的染色工艺、檀香木薄浮雕、创意剪纸等展品,从书中服饰的色彩个性、器物的造型寓意,对《红楼梦》进行再造。

展览的第一章“着色”篇展出了“红楼梦43色”,将《红楼梦》小说中描述的那些色彩以织物艺术品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这些织物,是广州市植物染技术研究会会长黄惠雄和研究会专职老师李映达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染出来的。为了还原这些红楼梦中的颜色,她们参考了许多古籍,比如《天工开物》《布经》《布经要览》。

“中国传统色彩的命名方式自有一套系统”,黄惠雄说,“常以自然景观中观察到的以及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来命名色彩。例如雨过天青、月白、杏子红、蜜合……还有南粤色彩中出现的新酒绿,是酿酒时酒在发酵后浮面泡沫的颜色。整个“再造”的过程中最难在“定色”。黄惠雄说,定色既要符合古人的命名系统,又要表现不同的气质。特别是红色系,定色的时候要靠其他颜色判断它们的深浅、浓度,必须通过做好的颜色,排列之后,通过对比才能定色,需要既符合红楼梦描述,又要有深浅浓度的差异。

传统颜色的美感,源于对自然物料的充分理解和感受,包括染料、织料和水。李映达说,不同的时节、不同的产地的染料,所含的色素,多寡不一,“例如同样是染蓝色,全国各地染蓝的植物有多种,古人通称蓝草。通过多次的实验测试,我们这次选取了四川产的蓼蓝,染出了色谱带更宽的蓝色系列。由于时代的变迁,气候环境的改变,连我们的生活用水也跟古人大大不同,这也影响到染色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染这批作品时,经常要提早处理几十升的自来水。”

《红楼梦》中有一种“四色软烟罗”。两位植物染职人从广东省佛山市香云纱织造技艺传承人以及江苏省苏州市苏罗织造技艺传承人手中采购了一批织料白坯,还考察了多家丝绸制作工厂,从中选取了不同织造技艺的丝绸和丝绵混纺织料来实现。

从下午茶到化妆品“文创的文创”愈加丰富

“《红楼梦》文化展”也推出了自己的专属“文创”,这是基于“衍生品”的“衍生品”。除了多款文具类、生活类的红楼梦系列文创潮玩,首次研发的“梦回红楼”系列面膜和五珍红楼定制护肤品套装,部分还原书中茶点的“卿卿唧唧下午茶”和“探春结社”红楼文创礼盒,还包括红楼人物的粤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