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将注水肉写得有教育深意莫言的四 [复制链接]

1#

莫言的文字有他特有的风格,该说是“俗气”,还是“灵气”。在有些场景有“灵性”,但在有些场景就很“鸡肋”。

这篇《四十一炮》故事性只能算一般,比不上同是莫言作品的《蛙》、《檀香刑》,甚至比那篇即兴之作《天堂蒜薹之歌》也差点。

不过,有个比较新鲜的地方就是将“注水肉”融入小说,作为故事的部分叙述线索。再结合该小说是在年出版的,那时候“注水肉”确实很猖狂,就算现在也是,算是热门民生话题。

故事情节简单叙述下,不然也不好说明,莫言是怎么把“热门民生话题”融入小说的,是怎么秀操作的。

“屠宰村”到“肉联厂”的转变,“注水肉“的转变。或者说,“肉孩”罗小通一家的兴亡史。

罗小童出生在屠宰村,一直喜欢“吃肉”。全村人都以“屠宰”为业,擅长给动物注水以增加肉的重量。

罗通,罗小童的父亲,擅长“估牛”,就是凭眼力算出动物的重量,算有名的大胃王。

某日,父亲因为与老兰因私怨,带着“野骡子姑姑”抛妻弃子逃到东北。至此,罗小通无法吃肉了。

母亲杨玉珍只能靠自己收破烂,也靠自己的吝啬盖了房子。期间老兰给予帮助,但两者已产生奸情。

某日,父亲带着同父异母的妹妹娇娇回归,野骡子姑姑估计是死在东北了。

父亲与老兰化解恩怨。恰逢“注水肉”将被严查,村长老兰组织村民建“肉联厂”,取消“个体屠宰”。父亲任“肉联厂”厂长。

为了利益,或被迫为了生存。“肉联厂”也开始注水,官方称为“洗肉”。罗小通任“洗肉车间主任”。期间,罗小童与三个工人比吃肉获胜。

在老兰妻子的葬礼上,父亲因“注水肉”自责,再加上母亲与老兰的奸情愈演愈烈。父亲在别人的怂恿下劈死了母亲。

罗小通与娇娇变成了孤儿。

罗小通向老兰进行“儿戏般“的复仇无果,与妹妹离家出走。几个月后艺术般的死亡,死前幻想用收破烂时收的“迫击炮”轰死老兰以及一切不好的事情,共发了四十一炮。

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原始资本积累,法制不健全,新兴事物出现太快。“注水肉”,在屠宰村出现,而用一个喜欢吃肉的小孩罗小通的视界来讲述,就会显得无辜与正常。

单纯“社会热点”作为主线是有点尴尬的,还是适合背景或者部分线索,毕竟还要加些情节才能使故事更加立体。对“社会热点”进行科普性、细节讲解有些枯燥,但却不可缺。

该小说选择的方法就是,老兰全村推广发家致富却暗留一手的“注水肉”方法,通过熟悉动物的父亲一语道破也显得有趣。富裕的老兰,贫穷的父亲,一个对比。

如果就这样故事就完结,也可以,但故事就不深刻了。

设计一个父亲离开的情节,罗小童无法吃肉却对肉有着深刻了解的情节,后面再进一步叙述就变得有点味道了。

个体户的“注水肉”终将持续不久,后面演变成“肉联厂”的“注水肉”也就很自然了。介绍的原因也很正常,其他肉联厂都注水,不注水就会亏损。

父亲离开的原因,屈服于老兰担任“肉联厂”的原因,罗小通年少却担任“车间主任”的原因,都为悲剧埋下伏笔。

对肉有着超常认识的罗小通,发明了“活体注水”,一改之前的“死尸注水”。肉联厂的生意也算红火。

肉联厂因“注水肉”的红火生意,却反而让悲剧越来越近。父亲的性格,母亲的出轨。一切发生的都那么自然。

到最后,“喜欢吃肉“的罗小童与妹妹的最后死亡,是不是由于误食用“注水肉”也很难确定,妹妹中“肉*“而死在文中是倒是确定的。

莫言小说《四十一炮》主要讲得其实也不是什么“注水肉“的危害。文中没”注水肉“,悲剧确实是不会发生,但那个有点不一样。

这些旁击侧敲的对”注水肉“的描述却有教育深意,也不会让人反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