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次正经读莫言的作品,即使年他便有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美誉,我始终未读过他的作品。今日读罢,真应为少年无知的固执道歉,应早读莫言的。
说莫言在追随马尔克斯,也是一种魔幻现实主义。我读不懂马尔克斯,读不懂《百年孤独》;莫言的《檀香刑》我能读懂,没有语言、历史背景的隔阂。
年少时看了一部作品,总想着用最精准美丽的词汇概括全部,以前还为黛玉和宝钗二人孰好孰次和网友生闷气。那时觉得天下所有事都有个好坏之分,年纪稍长发觉世界的复杂,人也复杂,可也复杂的充满趣味和未知。
《檀香刑》里对凌迟的描写,让人不寒而栗。同是血肉之躯,为何总是想方设法在他人的血肉上体现残酷的机智。大学时上法制史课,老师讲授、书里记载着中国自古以来大部分的刑罚及演变,书上的字句静默地呈现,当时只道是历史。《檀香刑》是一块银幕,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酷刑还原给了读者:钱雄飞牙关紧咬,喘息粗重,血汗早已分辨不清地流下......
争权时,称百姓为衣食父母;巩固权力时,百姓不过草芥。无论哪个朝代,开局有多么辉煌、感人,统治时期总是在重蹈覆辙,君主日益昏聩,国力衰弱,新势力崛起,然后推翻旧朝代,开辟新时代。如果故事的发展轨迹和结果都一样,是否还有必要开启新篇章?
革命是历史的阵痛,诞下一个新生儿,启心智,习武功,长大成人,虽生老病死的天命难违,可也看见了代代的不同,代代的新面容,这是否就是“进化”?
刘光第、钱雄飞或许抱着“未见不流血革命”之志上的刑场,足够悲矣,可为壮否?重头再来的勇气更有实际用处些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