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所藏西洋写字人钟的历史溯源
由十八世纪的自动机械人偶风尚(Automaton),以及科学史、世界史的时空脉络来观察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铜镀金写字人钟」。该项藏品根据院方首页介绍,一般认为是十八世纪英国威廉森公司(Williamson)的产品,但随着近年来的研究,以及相关古钟表与自动机械人偶的历史溯源,我们渐渐的可以从中发掘考订出这一项国宝背后所藏的秘密故事。
除此之外,央视节目《故宫》第九集「西洋宫廷风」的节目中,即收录有一段北京故宫典藏的重要清代宫廷文物──「铜镀金写字人钟」正在握笔写字的珍贵画面。
影片画面之中,西洋绅士造型的写字机械人偶,手握着毛笔,并在白纸上一笔一划,非常工整的写出「八方向化,九土来王」八个中文字,字迹非常清晰,笔捺轻重甚有节奏。并且,写字人钟在机械作动之时,自动机械人偶的头部还能随之左右进行摆动。
另外,写字人钟书写的这八个中文字也间接印证了民国时期著名鸳鸯蝴蝶派作家许啸天(-)在《清宫十三朝演义》中提及的传闻故事,纯属虚构想像。而这一份来自远方的礼物,经由机械设定后所书写出来的祝贺文字,显然经过高人的指点,表现出了不远千里,特来朝贺的祝福美意。
清朝宫廷中这一类藏品,传统上多半归类为西洋自鸣钟一类,既是宫中的陈设,或者被归类为清代皇室的玩赏之一。实际上,自鸣钟表一物对于清朝皇帝甚有影响,例如乾隆皇帝即是钟表的爱好者,对于宫廷钟表的造办样式多有指示,相关的旨意可见于《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的各类记载中。
除此之外,「自鸣钟」一词亦有满语对译,满语写作:「erilemeguwenderejungken」。根据《汉满大辞典》、《满和辞典》、《满洲语文语辞典》的相关辞条解释可知,「erileme」意指「按时」,「guwendere」则是意指「钟锣响声」,「jungken」即是乐器「钟」的满语对译。然而,「铜镀金写字人钟」虽然具有按时自鸣钟响的计时功能,但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一件特殊藏品,不仅可以从科学工艺技术,以及骨董钟表修复等方面分析讨论,实际上还隐藏有更深远的历史秘密,可以由多重的面向来加以说明其中的有趣故事。
虚构与真实:作家许啸天笔下的「写字人钟」故事
若由清代宫廷相关文献掌故上来说,民国初年的章回体小说《清宫十三朝演义》中,就曾经围绕着「写字人钟」,谈论过清朝民间匠人为求官员重金赏赐而费尽心力制作写字人钟的故事。该书的第五十二回〈老头子纪昀妙解,女孩儿福公祝寿〉中提到,一位两广总督福文襄(即福康安,-,谥号文襄)身边的亲随巧匠为了得到总督大人的丰厚重赏,于是用尽了全部的心思,方才打造了这一座写字人钟。
写字人钟里的碧眼红髯西洋人偶不但能够书写「万寿无疆」四个汉文大字,甚至还能够书写出「万寿无疆」的满文字体。两广总督在得到了「写字人钟」后,便试图利用乾隆皇帝万寿的机会,进献到宫中孝敬乾隆帝,以此祝贺太上皇寿辰,希望能够得到太上皇的欢心,仕途能够更上层楼。
但是权臣和珅(-)与宁寿宫总管太监上下其手,又让两广总督费去不少银两来打通关节。宁寿宫总管太监甚至还说必定要得到一些银两好处,不然写字人钟在书写「万寿无疆」的过程,若是中间出了差错,正好写到了「万寿无」的时候停笔,悲惨的后果将由两广总督自行承担。虽然故事的最后这一份礼物进献成功,但是亲随巧匠却是心力交瘁,聪明用尽,痴痴呆呆,智力退化成了小孩一般,虽有财富,但是也无福消受。
其实,这可以说是一个全然架空虚拟的章回小说情节,但也反映出了一小部分的事实,写字人钟的确是一件精巧无比的礼物。透过《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的纪录,我们可以看到乾隆皇帝对于这一件「写字人钟」的万分喜爱,甚至将这件来自英国皇家的礼物摆置在宁寿宫乐寿堂中,作为晚年日常生活居所中的一件重要钟表陈设。
据档案文献记载,乾隆54年五月十八日,乾隆皇帝特有旨意,由太监鄂鲁里传旨要求内务府造办处如意馆的西洋钟表匠德天赐、巴茂止等人依样仿造一只西洋写字人钟,并且在细节方面更求精进,设计出更为精巧的功能。旨意中表示,乾隆皇帝期许内廷如意馆匠人们制造的「写字人陈设钟」能在技艺更上一层楼,能够书写「汉满蒙藏」四样字体。此外,透过清代档案文献的记载,我们还能看到在「如意馆」中从事钟表相关业务的西洋匠人们的工作身影。
总体来说,清代宫廷中的西洋匠人并不少见,并且在档案文献中留下了不少纪录。除了制造与修缮钟表之外,他们也在宫廷中协助烧造器物,提供专业技术。清代宫廷档案中对此也有详细记载,例如内务府造办处曾经敬奉旨意,向西洋匠人学习工艺技术。
再如乾隆46年正月前后,内务府造办处奉上谕,有关烧造活计制作颜色不能如西洋人所做一般,乾隆皇帝在旨意中特别要求问明如何烧造,并且命令造处办向西洋人学习。另外,还有关于西洋进贡药物的使用说明与药物识别的相关问题方面,也都有若干记载,例如乾隆14年,旨意命西洋人识别「铜盖水晶保心石」盒中所装「保心石」一物,西洋人回答「保心石」原治弱症,但已经是陈年之物,不能再使用的详细情况。以及乾隆50年五月,特颁旨意,谕命西洋人索德超识认丁香油、檀香油等物,并由其写明「治方说语折片」,以便恭呈乾隆皇帝御览。
另外,清朝宫廷档案文献还有提及传旨由西洋人认看物品的记载,有的时候是丸药,有的时候甚至是协助认看铸造铜器所使用的特殊矿石。像是乾隆25年十二月,太监胡世杰交来铜盒一件,内盛丸药,传旨交由西洋人认看。
乾隆36年十一月初一日,太监胡世杰传旨将矿石交由西洋人认看,识别是否合适用于铸造铜铃。该件档案详细记述了西洋人如何解释铜铃的制作方法,说明此类矿石原产在西洋各国,主要生于金银铜铅各项矿物之内,惟银矿铅矿内生产更多。铸钟材料中,若是用红铜一百斤,锡二十斤,或二十五斤,另外在其中加入二斤此类特殊矿石,一同镕化做成钟,声音则更为清亮。凡此种种,虽然琐细,却都是清代宫廷西洋匠人们在日常办差工作中的生活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