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梁武帝与佛教的渊源一龙哥说 [复制链接]

1#

梁武帝与佛教的渊源

梁武帝姓萧名衍,字叔达,兰陵都里人,萧何丞相二十四代的孙子。父名萧顺之,曾做过丹阳的县尹,母亲是后来尊之为张太后的。武帝生来状貌奇伟,虎目龙颜,颈项有一道圆光,右手有纹印曰武。天纵奇才,幼而好学,允文允武,多才多艺,六艺皆精。至于阴阳星相各种学问,无不精通,虽登大位,日理万机,仍然手不释卷。他是魏晋以来的一位博古通今的英明皇帝,而且也是一位信佛虔诚的佛教帝王。不过,本文只能片段的介绍他研究佛法,律己修身的大概。

舍道奉佛,诏文述志

武帝在未信佛教以前,是崇奉道教的,对于道教的教义有深刻的研究。可是,佛教高深的教理,使他深深折服,因此,便决心舍弃道教,皈依三宝。天监三年佛陀圣诞的那一天,他跪在佛前,宣读舍道归佛的诏文。今录数语如下:“维天监三年四月八日,梁国皇帝兰陵萧衍稽首和南十方诸佛法僧,伏见经云发菩提心者,即是佛心……若不逢值大圣法王,谁能救接。……弟子痴迷,耽事老子,历叶相承,染此邪法。今愿发菩提心,弃迷归正;愿未来世中,童男出家,广弘圣教,化度含识,同成正觉。宁在正法之中长沦恶道;不乐依老子教暂得生天。涉大乘心、离二乘念,祈愿诸佛证明,菩萨摄受。弟子萧衍和南。”“宁在正法之中长沦恶道,不乐依老子教暂得生天”,由此可见他信仰佛教的诚心了。

武帝与志公禅师

梁武帝当时最崇敬的是法云、云光、宝志三位法师。每当法云、云光二位法师讲法华经时,均感天花飞集,武帝以为他们都是证果的高僧。有一天夜里,他独自在便殿焚香,遥请三位高僧,明日中午到宫中应供。可是第二天中午,准时前来赴斋的只有志公禅师一人,法云、云光二法师没有他心通,当然不知道武帝昨夜在便殿焚香邀请他们了。从此,武帝对宝志禅师更加尊重敬仰了。因此下诏道:“大士宝志,迹拘尘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爝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隐沦,则遁仙高者,岂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自今中外,任便宣化。”武帝会诏名画家张僧徭,为志公绘像。志公以指鳘破面门,现出十二面观音像,妙相殊丽,或慈或悲,使名画家僧徭,竟无法成笔。有一天,武帝与志公临江纵望,见一物逐水而流,志公以手杖遥遥引之,此物竟能随仗而至,乃是一块紫檀香木。武帝命供奉官俞绍,雕刻志公禅师像,顷刻而成,神采如生,武帝很高兴,就将此像安奉内庭。

天监二年,有一天,武帝问志公道:“国有难否?”志公用手指指喉和颈(暗示侯景),再问“享国几何?”答道:“元嘉元嘉。”(宋文帝元嘉至三十年,重言者过元嘉也。)武帝大喜,以为加倍于文帝之年。时革命之初,武帝临*苛急,志公假神力给武帝,使他能够看见过去的先君,受苦地下,从此武帝才开始恤刑行仁。有一次,武帝与志公登钟山的定林寺。志公指着前面的独龙阜说:“此为阴宅则永其后。”武帝问:“谁当得之?”曰:“先行者得之。”天监十三年,大士示寂。武帝忆想当年之言,就以二十万金易其地,为大士建浮图五级,上面镇以无价之宝,并敕王筠勒碑。出葬时,武帝驾车亲临致典。大士忽然现身云间,万众欢呼雷动,声震山谷,自是道俗奉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