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话说凤姐儿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后,心中实在无趣,每到晚间,不过和平儿说笑一回,就胡乱睡了。这日夜间,正和平儿拥炉倦绣,早命浓熏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不知不觉已交三鼓。
拥炉倦绣:靠在火炉旁没精打采,有一针没一针地刺绣。
浓熏绣被:将香料放在熏笼炭火上熏烤,散发出香氲,然后再把绣被搭在熏笼上烘热,被熏过的这种被子既暖和又有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浓香。
三鼓:三更。晚上十二时左右,也叫子时。
上回说到因林父身染重疾,贾母打发贾琏护送黛玉去看望重病的父亲,此时凤姐贾琏夫妻俩新婚也就一二年,夫妻俩还是恩爱有加,不过不是蜜月期,都有了大姐儿了。贾琏一走,凤姐心里难免感到空寞,故而才会拥炉倦绣,早命浓熏绣被,胡乱而睡。
林父是这年冬底身染重疾,古代交通不便,贾琏从长安贾府抵达扬州,至少也要几个月,凤姐现屈指算行程,既有可能算去时的行程,也有可能算回来时的行程。可见,贾琏去时日久了。
平儿巳睡熟了。凤姐方觉星眼微蒙,恍惚见秦氏从外走来,含笑说道:"婶子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子,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
此时已是深夜子时,凤姐星眼微蒙,半睡半醒,忽似秦氏来到,也不知是秦氏真来到,还是凤姐在做梦。按理说,此时的凤姐那么思念贾琏,她梦到的人应该是贾琏才是。
凤姐听了,恍惚问道:"有何心思,你只管托我就是了。"秦氏道:"婶婶,你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凤姐听了此话,心胸大快,十分敬畏,忙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哀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如今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
贾府的男人都不中用,作者最厌恶。作者最看重年轻女性,而凤姐又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女强人,所以"秦氏"只能来找她。
"秦氏"深谋远虑,句句预示着贾府必将败落的结局,句句戳人心。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预示着贾府已到了繁盛的巅峰,接下来,只能走下坡路了。
"树倒猢狲散",既意味着贾府这颗树要倒下,也意味着贾府在朝中的靠山要倾覆,贾府的这些猢狲们,必将四散亡命。
一味沉浸于享乐之中,醉生梦死,乐极悲生,这是不变的规律。要有"居安思危"强烈的忧患意识,才能永保无虞。遗憾的是贾府众人们,包括凤姐在内,没一个清醒者,其败亡也就在情理之中。
贾府败落后,贾府里的这些猢狲们死的死,逃的逃,偌大个贾府,赫赫扬扬近百年,最终"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正是"登高必跌重"的真实写照。
凤姐便问何事。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於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竞争,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时只恐后悔无益了。“凤姐忙问:"有何喜事?"秦氏道:"天机不可泄漏。只是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时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因念道:"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秦氏"肺腑之言,应含如下几层意思:
一是祖茔祭祀,现富贵时,出多出少,小意思,但将来一旦败落了,钱粮将短缺;
二是家塾虽立,现富贵时,花多花少,无人在意,但将来一旦败落了,供给难以为继;
她的计策是在祖茔附近多购买田庄房舍地亩,将来即使有了罪,这些祖茔产业也不入官的。她这是钻法律空子。
这样,既可保祭祀永继,又可保家塾永存。有了这些田庄房舍地亩,将来败落后的贾府子孙,既有个庇护之所,又有个读书场所,他们或还可以通过科举入仕,重新振兴祖业。她这是在为将来败落后的贾府谋退步。此等良策,实是字字说到点子上。
"她"未雨绸缪,深谋远虑,足见其远见卓识。
"她"还预见到元妃省亲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盛况。她同时又说,那也只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快乐"。要凤姐明白:"盛筵必散"的道理。真是字字箴言,句句灼见。
"她"还谆谆告诫凤姐:"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即贾府败落不可避免,各人应趁早谋划自己的退路。
此时的凤姐风光无限,正处于权力巅峰,想的是如何享受荣华富贵,如何捞钱满足私欲,那会去顾虑这些。也是个执迷不悟者。实际她和贾瑞一样,无非是表现形式不同,"秦氏"枉费了心血。贾府众人皆醉,败落势在必然。
凤姐还欲问时,只听二门上传事云牌连叩四下,将凤姐惊醒。人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凤姐闻听,吓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往王夫人处来。
二门即垂花门。传事云牌叩四下,意即敲响了丧钟。
此时凤姐从梦中惊醒,证明"秦氏"刚才是托梦于她。
由此可知,秦氏托梦时,正是她临死时。秦氏临死前并没有亲临凤姐处,所以这个"托梦"的可信度,就值得怀疑。
其一,此时凤姐最思念的人是贾琏,结果贾琏没进入她梦中,倒是秦氏入了她的梦,这本身就荒唐;
其二,秦氏有没有托梦,只有凤姐清楚,真假难定。
其三,所谓托梦,不过是迷信说法,至于秦氏有没有托梦给凤姐,只有天知道。
综上所述,所谓秦氏托梦凤姐,很难站住脚,所以我前面一直在"秦氏"两字上加引号。实际上,所谓托梦,不过是作者在抄家后,面对每天食不果腹的艰难困苦的生活,所产生的对过去生活的深刻反思。他不过是借秦氏之口,说出了自己的体悟罢了,与秦氏本人一点关系都没有。
畸笏叟在此批道:"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的是安富尊荣坐享人不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成,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倘若这畸笏叟就凭这点理由,让作者删去了"秦氏淫丧天香楼"等情节内容,他真"老朽"了。理由并不充分,作者未必听他。他说作者原稿中有所谓"遗簪"、"更衣"等"秦氏淫丧天香楼"的内容,不足信。若原稿中真有这些内容,秦氏就没什么神秘了,这不符合作者一贯的要"真事隐"的写作风格。所以我觉得原稿中根本就不存在这些内容。畸氏这是在故弄玄虚。
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平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
通过上回分析,我们知道秦氏虽然得的是大病,但在张友士的精心冶疗下完全康复了。那知时隔几年后,秦氏还是死了。她死的蹊跷,难怪合家"无不纳罕"。
秦氏平时的为人,也感动了作者,作者也不忍心把她和贾珍在天香楼乱伦的细节公之于众。这应是作者要把这件事隐藏起来("真事隐”)的主要原因。所以,原稿中出现所谓"遗簪"、"更衣"、"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等具体内容的可能性很小。
闲言少叙,却说宝玉因近日林黛玉回去,剩得自己孤凄,也不和人玩耍,每到晚间便索然睡了。如今从梦中听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难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袭人等慌慌忙忙上来搂扶,问是怎么样,又要回贾母来请大夫。宝玉笑道:"不用忙,不相干,这是急火攻心,血不归经。“说着便爬起来,要衣服换了,来见贾母,即时要过去。袭人见他如此,心中虽放不下,又不敢拦,只是由他罢了。贾母见他要去,因说:"才咽气的人,那里不干净,夜里风大,明早再去不迟。"宝玉那里肯依,贾母只得命人备车,多派跟从人役,拥护前来。
上回写到黛玉家去,宝玉"大不自在,争奈父女之情,也不好拦劝。"这里宝玉孤凄,每到晚间索然睡下。足见宝玉待黛玉情深意厚,不可分离。
第五回分析过,宝玉确实仰慕秦氏的美貌,因而在潜意识里把秦氏当成梦中情人,他还在警幻仙姑的示意下,和"秦氏"有过缠绵云雨之情。今又在梦中忽听秦氏死了,他的潜意识就会一下子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此时他在梦中听见秦氏死讯,或许此时他还梦见秦氏呢。故而"急火攻心“,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醒后,他当然清楚自己的身份,但他是情痴,一时间脑袋转不过弯来,也就不听劝,便直奔宁府去。
贾母曾把秦氏视为重孙媳第一得意之人,而今秦氏死了,她不仅反对宝玉去,还说才咽气的人不干净,并且自始至终老人家她从未出现在葬礼上,这就让人很纳闷了。贾母的表现,再一次证实了贾珍和秦氏"爬灰"实有其事。
一直到了宁国府前,只见府门洞开,乱哄哄人来人往,里面哭声摇山振岳。宝玉下了车,忙忙奔至停灵之室,痛哭一番。然后见过尤氏,谁知尤氏正患了胃疼旧疾,睡在床上。然后又出来见贾珍,彼时贾代儒、贾代修带领贾敕、贾效、贾敦、贾赦、贾*、贾琮、贾口(左王右扁)、贾珩、贾珖、贾琛、贾琼、贾璘、贾蔷、贾菖、贾菱、贾芸、贾芹、贾蓁、贾萍、贾藻、贾蘅、贾芬、贾芳、贾兰、贾菌、贾芝等都来了。贾珍哭得泪人一般。正和贾代儒等说道:"合家大小,远亲近友,谁不知我这媳妇比儿子还强十倍。如今伸腿去了,可见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说着又哭起来。众人忙劝道:"人已辞世,哭也无益,且商议如何料理要紧。"贾珍拍手道:"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
贾族男丁,到底有多少人?现在集体亮相了。贾母辈的仅剩下贾代儒贾代修二人;文字辈的有贾敕、贾效、贾敦、贾赦、贾*,外加贾敬共六人;玉字辈的有贾琮、贾口(左王右扁。估计是贾璜,应是误笔)、贾珩、贾珖、贾琛、贾琼、贾璘、还有贾宝玉、贾环(怎么把他弄丢了)和贾琏共十人;草字头的有贾蔷、贾菖、贾菱、贾芸、贾芹、贾蓁、贾萍、贾藻、贾蘅、贾芬、贾芳、贾兰、贾菌、贾芝和贾蓉共十五人。总共三十三人。
秦氏一故,贾族人丁齐刷刷到齐,足见她平时确实为人良善,深受众人爱戴。另外,"爬灰"一说,也让他们对秦氏的死,充满了好奇心。
此时的贾珍哭得泪人一般,如丧考妣,并且拍手痛哭,呼天抢地。说没了秦氏,从此长房绝灭无人,难道贾蓉不是人?
又说秦氏比儿子强十倍,这叫贾蓉情何以堪?又说要倾其所有大办葬礼。他悲痛欲绝,对秦氏真是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有人说,他若真和秦氏有那么一腿,这样做,岂不更加暴露了他们之间的隐情吗?确实是这样。但贾珍是什么人?他若还存有一点伦理观念,又怎会干"爬灰"这种事?
奇怪!秦氏死了,身为丈夫的贾蓉去哪儿哪?怎么踪影不见?尤氏又怎么突然犯了胃病旧疾呢?以前怎么没听说过!秦氏死得蹊跷,贾蓉尤氏最清楚。可见,秦氏之死,必有隐情。
宝玉进来时,只听里面哭得摇山撼岳,你道谁哭得最伤心?是贾珍。秦氏的异常死亡,贾珍的这种超乎寻常的表现,都让人疑虑重重。贾蓉尤氏俩个,一个装病倒,一个玩消失,可以设想,在秦氏病好后的这几年内,贾珍秦氏应该在继续乱伦。
正说着,只见秦业、秦钟并尤氏的几个眷属尤氏姊妹也都来了。贾珍便命贾琼、贾琛、贾璘、贾蔷四个人去陪客,一面吩咐去请钦天监阴阳司来择日,推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讣闻。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单八众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前亡后化诸*,以免亡者之罪;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是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业醮。然后停灵于会芳园中,灵前另有五十众高僧,五十众高道,对坛按七作好事。那贾敬闻得长孙媳妇死了,因自为早晚就要飞升,如何肯又回家染了红尘,将前功尽弃呢,因此并不在意,只凭贾珍料理。
尤氏姊妹,即尤二姐尤三姐,这是为她们后来正式出场,再次设伏笔。
钦天监阴阳司,是掌管天文,历法,气象和占卜一类事的中央官署名。这由"钦天"二字便知。他们主要负责卜吉凶,辨禁忌和为皇家婚丧大典择日。贾珍能请来他们为秦氏丧仪择日,一则表明当时贾府权势之盛,二则也表明了秦氏的皇家身份。
秦氏丧礼,贾珍是如何极尽奢华、隆重,"尽我所有"的呢?
其一、僧道众多,达人;停灵时长,达七七四十九日。谁有资格享受这种高规格的葬礼呢?倘若秦氏不是皇家女,这可能吗?这实际不是贾珍能做到的,而是作者的设定。
为什么要七七四十九日那么长的日子里,请那么多的僧人道士天天为秦氏拜大悲忏,打解冤洗业醮呢?就是因为在作者心目中她是"情天情海幻情深",非如此,不能除去她的淫情孽债。
这里安排九十九位全真道士在天香楼为秦氏打四十九日解冤洗业醮,更是作者暗示秦氏和贾珍是在天香楼淫乱,坏了纲常伦理,故要在这里帮她洗濯罪孽。
结合第五回内容及秦氏判词判曲、贾珍此时的异常表现,及本段内容综合分析,贾珍秦氏之间的这种滥情,你情我愿的可能性更大。
有人说,秦氏既是皇室后代,贾珍怎敢对她非礼?贾珍是不敢,但若秦氏主动,就不存在他敢不敢的问题。
秦氏之所以会选择悬梁自缢,主要还是源于她心理脆弱,承受不住外界强大舆论压力的缘故。
贾敬想到他就要修炼到飞升做神仙,岂肯回家染了红尘?因而秦氏葬礼就任由贾珍恣意奢华。贾敬越认为他快修炼到家了,就越死得快,结果后来因丹砂中*身亡,死时肚子像铁石一般坚硬。这里是设伏笔。
贾珍见父亲不管,亦发恣意奢华。看板时,几副杉木皆不中用。可巧薛蟠来吊祭,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有一副板,叫做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现今还封在店里,也没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罢了。"贾珍听了,喜之不尽,即命人抬来。大家看时,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大家都奇异称赏。贾珍笑问:"价值几何?"薛蟠笑道:"拿一千两来,只怕也没处买去。什么价不价的,赏他们几两工钱就是了。"贾珍听说,忙谢不尽,即命解锯糊漆。贾*因劝道:"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此时贾珍恨不能代秦氏去死,这话如何肯听。
这里的樯木,实是檀木。薛蟠不学无术,是他将"檀"字说成了"樯"字。这可从他后来把"唐寅(唐伯虎)"说成"庚*",得到证实。
这"樯"木,能裁成"帮底皆厚八寸"的棺木,说明它至少要生长千年以上。"纹若槟榔,味若檀麝",表明这种木材纹理像槟榔的切面,呈放射性,有环纹;且散发出来的香味像檀香、麝香的味道。由此可见,它确是紫檀之类的木材。檀木以小叶紫檀最为奇缺,最为贵重,这"樯"木很可能是小叶紫檀木。
这檀木来自皇家(潢海中的"潢"谐音“皇")常年围猎的戒备森严的山(铁网山)上,自然只有皇室人员才有资格享用。这檀木,本是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义忠亲王"还是”老千岁",当然够资格。只因他"异忠"(义忠)有谋逆之心,结果"获罪"("坏了事"),才没用上。现无人敢买(皇家的,谁敢买!),贾珍却让秦氏用上了,这不是找死嘛!贾珍糊涂,旁人也都脑袋进水了?虽然贾*劝阻了一番,但也没极力阻拦,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秦氏用它并不违制,她就是皇家女。
这"潢海"中的"潢"字还谐音"*色"的"*"。这檀木,来自"*色"孽情海中的铁网山上,用它做棺木,万年不坏,作者却让秦氏享用了,这是暗示秦氏罪孽深重,万年莫赎。
贾珍恨不得代秦氏去死。若贾珍是完全强迫秦氏,秦氏反抗他,他对秦氏怎会如此深情?
秦氏是典型的正邪两赋式的人物,平时口碑特好,但却特淫荡。她和贾珍之间,不存在谁强迫谁的问题。
从文可以看出,薛蟠大气,这么好的一副棺木,就这样白送给了贾珍,难怪薛府会最先败落。
因忽又听得秦氏之丫鬟名唤瑞珠者,见秦氏死了,他也触柱而亡。此事可罕,合族中人也都称赞。贾珍遂以孙女之礼殓殡,一并停灵于会芳园中之登仙阁。小丫鬟名宝珠者,因见秦氏身无所出,乃甘愿为义女,誓任摔丧驾灵之任。贾珍喜之不尽,即时传下,从此皆呼宝珠为小姐。那宝珠按未嫁女之丧,在灵前哀哀欲绝。于是,合族人丁并家下诸人,都各遵旧制行事,自不敢紊乱。
秦氏的两个丫鬟瑞珠宝珠,一个触柱而亡,一个愿做义女。事有蹊跷,她们俩个一定是看见了贾珍秦氏淫乱的过程,怕贾珍报复,才这样做的。瑞珠已死,宝珠今后的命运又不知会是如何?她在灵前哀哀欲绝的情感是复杂的,她或许也在哭她自己,怕是难逃出贾珍的魔掌。
贾珍因想着贾蓉不过是个黉(hóng)门监生,灵幡经榜上写时不好看,便是执事也不多,因此心下甚不自在。可巧这日正是首七第四日,早有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先备了祭礼遣人来,次后坐了大桥,打伞鸣道,亲来上祭。贾珍忙接着,让至逗蜂轩献茶。贾珍心里打定了主意,因而趁便就说要与贾蓉捐个前程的话。戴权会意,因笑道:"想是为丧礼上风光些?"贾珍忙笑道:"老内相所见不差。"戴权道:”事倒凑汅,正有个美缺。如今三百龙禁尉短了两员,昨日襄阳侯的兄弟老三来求我,现拿了一千五百两银子,送到我家里。你知道,咱们都是老相与,不拘怎么样,看着他爷爷的份上,胡乱应了。还剩了一个缺,谁知永兴节度史冯胖子来求,要与他孩子捐,我没工夫应他。既是咱们的孩子要捐,快写个履历来。"贾珍听说,忙吩咐:"快命书房里人恭敬写了大爷的履历来。"小厮不敢怠慢,去了一刻,便拿了一张红纸来与贾珍。贾珍看了,忙送与戴权。看时,上面写道
/p>
江南江宁府江宁县监生贾蓉,年二十岁。曾祖,原任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贾代化;祖,乙卯科进士贾敬;父,世袭三品爵威烈将*贾珍。
戴权看了,回手便递与一个贴身的小厮收了,说道:"回来送与户部堂官老赵,说我拜上他,起一张五品龙禁尉的票,再给个执照,就把那履历填上,明儿我来兑银子送去。"小厮答应了,戴权也就告辞。贾珍十分款留不住,只得送出府门。临上轿,贾珍因问:"银子还是我到部兑,还是一并送入老内相府中?"戴权道:"若到部里,你又吃亏了。不如平准一千二百银子送到我家里就完了。"贾珍感谢不尽,只说:"待服满后,亲带犬子到府上叩谢。"于是作别。
黉门监生,是明清两朝在国子监(当时国家最高学府)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有的靠恩荫或捐纳而得。贾府先辈有功于朝,估计贾蓉只是靠恩荫而获得进国子监的资格,他本人并不是国子监的生员(学生)。
灵幡:出殡时孝子打的幡。由于宝珠认了义女,所以灵幡该由她打。
经榜:由于请了僧道作法事,经榜上写的就是超度亡灵之类的经文。
执事:这里指有关丧礼仪仗中所需的各色物品。
由于贾蓉只是个名誉上的黉门监生,丧仪规格不能高,执事自然少。
逗蜂轩:引蜂(fēng)(和翁wēng同韵母)有窗小屋子。秦氏或也在这里和贾珍淫乱过。秦氏"逗"珍翁。"另外,贾珍在这里和戴权老内相卖官鬻爵,也是"逗翁"。
大明宫原是大唐帝国的宫殿,这里代指皇宫。戴权就是"代权"。他是皇宫掌宫内相,代表的是皇上或太上皇。他先是备祭礼,尔后又亲来吊祭。显然他是代表太上皇或皇上来致祭秦氏的。这就再次证明了秦氏皇家女的身份。假如秦氏不是皇家女,仅是贾珍的一个普通儿媳,戴权怎么可能亲来吊祭?我想,即便贾珍死了,也享受不到这般哀荣。
龙禁尉,是皇帝或太上皇禁中侍卫。三百名,实指三百家。联系后面内容分析,这三百名"龙禁尉",指太上皇的护卫集团比较合适。太上皇用旧人,襄阳侯、贾珍都是开国元勋的后代,自然是太上皇宠信拉拢的对象。戴权来两个目的,一则吊祭,二则拉拢旧臣后代。
由此可知,龙禁尉是太上皇最亲近的人。据此我推想秦氏应是太上皇的孙女,可能是"坏了事"的义忠亲王之女。因义忠亲王获罪,才把女儿托付给了奶娘(即秦业的女人)。秦氏生前,太上皇碍于皇上阻力,不好相认。现秦氏死了,太上皇深感愧对于她,于是派戴权以吊祭的名誉前来相认。本回目叫"秦可卿死封龙禁尉",明明是贾蓉捐了个龙禁尉的虚衔,又怎么变成了"秦可卿死封龙禁尉"呢?我想作者意在借此隐示太上皇认孙归祖。
户部是掌管户籍财*的部门。这老赵应是户部尚书。戴权要他怎么样,那能不听?他老奸巨猾,轻而易举地就将一千二百两银收于自己囊中。当时的朝廷上层人员都这样贪腐,买官鬻爵势必在社会上形风,这样的社会已然腐败透顶。
贾蓉是江南江宁府江宁县贾珍之子,即贾府实在江宁。而曹雪芹祖辈掌管江宁织造府近六十年之久。由此证明,贾府就是曹府。也由此强有力地证明本书作者是曹雪芹。有人说,曹家抄家时,曹雪芹才十四岁,对家族已往的事怎么知晓?怎么不能知晓?他家的长辈当时不还在吗?如畸笏叟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不会把家族过去的历史对他讲吗?
宁府一代贾演封公爵(超品),为宁国公;二代贾代化虽然仍称宁公,但却是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一品爵)神威将*,应是降级;三代贾敬本可袭二等(品爵)将*,但他会读书,凭本事考取了乙卯年的进士,也就无需世袭了,只可惜他没有珍惜,跑去当道士去了。四代贾珍袭三品爵威烈将*,又降了一级。由此可见,宁府是递降世袭。
接着,便又听喝道之声,原来是忠靖侯史鼎的夫人来了。王夫人、邢夫人、凤姐等刚迎入上房,又见锦乡侯、川宁侯、寿山伯三家祭礼摆在灵前。少时,三人下轿,贾*等忙接上大厅。如此亲朋你来我去,也不能胜数。只这四十九日,宁国府街上一条条白缦人来人往,花簇簇官去官来。
忠靖侯史鼎的夫人来了。红楼又一重要角色史湘云的消息来了。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史鼎是她叔父,史鼎夫人是她婶娘。史湘云是贾母的侄孙女。古代爵位按公、侯、伯、子、男依次降低,史家是仅次于贾家的又一封建大家族。
宁国府街上一条条白缦人来人往,意思是宁国府街上一片白色,说明穿丧服的亲朋及家下人多。花簇簇官去官来,说明前来吊祭的官员多。由此表明此时的贾府仍处于盛势。
贾珍命贾蓉次日换了吉服,领凭回来。灵前供用执事等物,俱按五品职例。灵牌疏上皆写"天朝诰授贾门秦氏恭人之灵位"。会芳园临街大门洞开,旋在两边起了鼓乐厅,两班青衣按时奏乐,一对对执事摆得刀斩斧齐。更有两面朱红销金大字牌对竖在门外,上面大书:"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对面高起着宣坛,僧道对坛榜文,榜上大书:"世袭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御前侍卫龙禁尉贾门秦氏恭人之丧。四大部中至中之地,奉天承运太平之国,总理虚无寂静教门僧录司正堂万虚、总理元始三一教门道录司正堂叶生等,敬谨修斋,朝天叩佛。"以及"恭请诸伽蓝、揭帝、功曹等神,圣恩普锡,神威远镇,四十九日消灾洗业平安水陆道场"等语,亦不消繁记。
领凭:领了五品龙禁尉的凭证回来。
一对对执事:金人、铜人、纸人等陪葬品。
刀斩斧齐:整整齐齐。
贾蓉捐了个五品龙禁尉,按五品职例,使得秦氏丧仪大为风光起来。若贾蓉还只是一个黉门监生,灵牌疏上最多只怕只能写"天朝贾门秦氏妇人之灵位"较之"天朝诰授(皇帝授封)贾门秦氏恭人之灵位",不知逊色多少。古时一般四品官员的妻子称恭人,五品官员的妻子称宜人,但死者为大,级别提升一点,也未尝不可。故这里称秦氏为恭人并非完全违制。
死者是秦氏,这大红销金大字牌上写着"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自然指她。这显得不伦不类,一来是丧仪,怎可用大红金字牌?二来明明是贾蓉捐了个五品龙禁尉,怎么又变成了秦氏封号?故脂批注写道"此褒中之贬"。秦氏乃皇家女,生前未属皇家女,死后才得了个不伦不类的封号,故为"褒中之贬"。
宁府开创者贾演,是帝封公爵,所以这里的世袭宁国公应该是贾代化。冢孙妇,本指嫡长孙媳妇,但由于冢的本义指高而大的坟,故我认为这里的"冢孙妇",是指死去的嫡长孙媳。死者为大,秦氏上升一辈,就成了贾代化的冢孙妇了。在这里,"冢孙妇“与"长孙媳"意思应不同。另外,将人物辈分称大,也是红楼文化的一大特色,如贾珍就多次称父亲贾敬为太爷。所以僧道对坛榜文的意思大致是:为世袭宁国公贾代化的冢孙妇,即防护内廷御前侍卫龙禁尉、贾家的秦氏恭人举丧。这里又似乎在强调秦氏为"龙禁尉"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含糊其辞?我想还是因为秦氏是皇家女的原因。
四大部州,指的是佛教认为的在须眉山周围咸海中的东胜神州、西牛贺州、南赡部州、北俱芦州四大州。这四大州都是人道众生居住的婆娑世界。至中之地,指的是四大州中的最好一州。"四大州至中之地"的意思是,现在我们居住的地方,是光天化日仁风德雨下的好所在。"奉天承运太平之国"的意思是,我们的国家是个顺从天意的太平国家。以上两条,实是作者用来讽刺当时朝廷的反语。
僧录司、道录司,分别是古代用来管理僧侣和道教事务的朝廷中央机构。
"总理虚无寂静教门僧录司正堂万虚"的意思大概是说,他们是来自中央僧录司中的正堂万虚诸人(拜大悲忏人,按七作法事50人)。职权范围是总管所有虚无寂静教派。"
总理元始三一教道录司正堂叶生"意思大概是说,他们是来自中央道录司中的正堂叶生等人(打解冤洗业醮99人,按七作法事50人)。职权范围是总管所有元始三一教派。
由于全真派道士也禁绝肉食,只吃素,僧侣更是只吃素,不吃荤食,故他们说"敬谨修斋,朝天叩佛"。
伽蓝,指拥护佛法的诸天善神。揭帝,也是护法神之一。功曹,天神之一。
水陆道场,僧尼设坛诵经,礼佛拜忏,遍施饮食,以超度水陆一切亡灵,普济六道四生。是一种盛大而隆重的佛事活动。
二、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只是贾珍虽然此时心满意足,但里面尤氏又犯了旧疾,不能料理事务,惟恐各诰命来往,亏了礼数,怕人笑话,因此心中不自在。当下正忧虑时,因宝玉在侧问道:"事事都算安贴了,大哥哥还愁什么?"贾珍见问,便将里面无人的话说了出来。宝玉听说笑道:"这有何难,我荐一个人,与你权理这一个月的事,管必妥当。"贾珍忙问是谁?宝玉见座间还有许多亲友,不便明言,走至贾珍耳边说了二句,贾珍听了喜不自禁,连忙起身道:"果然安贴,如今就去。"说完拉了宝玉,辞了众人,便往上房里来。
宝玉举荐凤姐,眼光独到,从而引出凤姐协理宁国府的主戏来。
可巧这日非正经日期,亲友来的少,里面不过几位近亲堂客,邢夫人、王夫人、凤姐并合族中的内眷陪坐。闻人报:"大爷进来了。"唬得众婆娘唿的一声,往后藏之不迭,贾珍此时也有些病症在身,二则过于悲痛了,因拄拐踱了进来。邢夫人等因说道:"你身上不好,又连日事多,该歇歇才是,又进来做什么?"贾珍一面扶拐,扎挣要蹲身跪下请安乏。邢夫人等忙叫宝玉搀住,命人挪椅子来与他坐。贾珍断不肯坐,因勉强陪笑道:"侄儿有一件事要求二位婶子并大妹。"邢夫人等忙问什么事?贾珍忙道:"婶子自然知道,如今孙子媳妇没了,侄儿媳妇偏又病倒,我看里头着实不成个体统,怎么屈尊大妹妹一个月,在这里料理料理,我就放心了。"邢夫人道:"原来为这个,你大妹妹现在你二婶子家,只和你二婶子说就是了。"王夫人忙道:"他一个小孩子家,何曾经过这样事,倘或料理不清,反叫人笑话,倒是再烦别人好。"贾珍笑道:"婶子的意思侄儿猜着了,是怕大妹妹劳苦了。若说料理不开,我包管必料理得开,便是错一点儿,别人看着还是不错的。从小儿大妹妹顽笑着就有杀伐决断,如今出了阁,又在那府里办事,越发历练老成了。我想了这几日,盼了大妹妹再无人了。婶子不看侄儿、侄儿媳妇的分上,只看死了的分上罢。"说着滚下泪来。
众婆娘闻听贾珍来到,唿的一声忙后藏不迭,这是为什么?
她们应该正在议论自秦氏故去以来,贾珍不合常规的系列表现。这是照应前面说的,众人"都有些疑心"的。她们说贾珍,贾珍就来了。更何况这是在宁府上房,她们怕贾珍听到了议论,故而自感难为情,因而忙藏之不迭。
秦氏故去,贾蓉不见个影子,尤氏卧床不起,独贾珍比丧考妣还伤心,如今又拄着拐杖来荣府,又一说到秦氏便滚下泪来。再也毋庸置疑,他对秦氏确实爱得深沉。
凤姐是邢夫人的儿媳,却住在王夫人家,这势必会激发邢夫人的嫉妒心。邢、王两位夫人之间的矛盾,在所难免。这里是埋伏笔。
王夫人心中怕凤姐未曾经过丧事,只恐料理不清,惹人耻笑。今见贾珍如此恳切,心中已活了几分,却又眼看着凤姐出神。那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办,好卖弄才干,虽然当家妥当,也因末办过婚丧大事,恐人还不服,巴不得遇见这事。今见贾珍如此一来,心中早已欢喜。先见王夫人不允,后见贾珍说得情真,王夫人也有活动之意,便向王夫人道:"大哥哥说的这么恳切,太太就依了罢。"王夫人悄悄地道:"你可能么?"凤姐道:"有什么不能的。外面的大事已经大哥哥料理清了,不过是里头照管照管,便是我有不知道的,问问太太就是了。"王夫人见说的有理,便不作声。贾珍见凤姐允了,又陪笑道:"也管不得许多了,横竖要求大妹妹辛苦辛苦,我这里先与妹妹行礼,等事完了,我再到那府去谢。"说着,就作揖下去,凤姐儿还礼不迭。
由此可见,凤姐要强,好卖弄才干的性格特点。但她决不是盲目参战,因她深知自己的职责范围只管里头,不用管外头,不懂的还可问太太(王夫人)。因而就胸有成竹了。
贾珍向袖中取出宁国府的对牌来,命宝玉递与凤姐,又说:"妹妹爱怎样就怎样,要什么只管拿这个取去,也不必问我。只求别存心替我省钱,只要好看为上,二则也同那府里一样待人才好,不要存心怕人抱怨。只这两件外,我再没不放心的了。"凤姐不敢就接牌,只看着王夫人。王夫人道:"你哥哥既这么说,你就照看照看罢。只是别自作主意,有了事,打发人问你哥哥、嫂子要紧。"宝玉早向贾珍手里接过对牌来,强递与凤姐了。又问:"妹妹住在这里,还是天天来呢?若是天天来,越发辛苦了。不如我这里赶着收拾出一个院落来,妹妹住过这几日也安稳。"凤姐道:"不用。那边也离不得我,倒是天天来的好。"贾珍听了,只得罢了。然后又说了一回闲话,方才出去。
对牌,一般用竹木制成,上写物品号码,中劈两半,用于家族中支取物品。仆人需要物品时,经当家人同意,将对牌撕开一半,交于仆人,仆人即可据此领取物品。结算时,当家人将用对牌进行核对。
由此可知,大户人家的礼规。有王夫人在,凤姐虽是欲取对牌,也得待王夫人示下。她不敢轻易就去宁府越俎代庖。
贾珍完全授权,凤姐大权在握,后面就看她如何大刀阔斧地治理宁国府的乱象了。
宁、荣二府,两边不落。凤姐那要强好胜的心,再次表露出来。
一时女眷散后,王夫人因问凤姐行不行,凤姐儿道:"太太只管回去,我得先理出一个头绪来,才回去得呢。"王夫人听后便先同邢夫人等回去了。
这里凤姐儿来至三间一所抱厦內坐了,因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责,临期推诿;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此五件实是宁国府风俗。正是
/p>
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
王熙凤虽然不爱读书,但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归纳。稍一梳理,便找出了宁府混乱的症结根源。下面就看她如何就这五种弊端,采取强有力的整治措施了。
以上五点,也在我们一些机关、团体存在。学习凤姐的管理才华,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