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林徽因身为作家和建筑师,她是如何做妻子和 [复制链接]

1#

林徽因在事业上勇猛精进,巾帼不让须眉的,她说自己最怕的是被平庸的生活消磨了意志,只是为人妻为人母地过完这一生。看到这句话大家或许会怀疑,林徽因不愿意围着先生小孩转,那她会是个合格的妻子,合格的母亲吗?她的家庭是否幸福呢?接下来我们就讲讲她是如何做妻子和母亲的。

1、从欢喜冤家到难夫难妇

林徽因和梁思成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如果说林徽因是一块玲珑剔透的水晶玻璃,那么梁思成就是一条深沉冷静的林间小溪。林徽因是诗人气质,灵感一来就什么都不顾,容易受情绪左右;而梁思成却是科学家思维,喜欢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林徽因热情如火、轻灵迅疾,梁思成则沉稳如山,劲雄凝重。这样的两个人遇到一起,碰撞和冲突是在所难免的。

有一次,两人大吵了一架,梁思成气得拂袖离去,林徽因一个人独坐家中,又是悲哀又是失望,甚至觉得自己干脆死掉好了。跑到外地的梁思成虽然也觉得“苦得要命”,但后来还是先认输,急急忙忙地给林徽因发来了两封电报和一封道歉信,两人才又和好如初。

但引起两人吵架的缘由却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说,有一次课后作业是要设计一张圣诞卡。林徽因有个比较新颖的灵感,梁思成听后颇为赞赏,于是说最好由自己来画,肯定能画得尽善尽美,毕竟自己的绘画功夫比林徽因强。但林徽因不同意,说同学们都认得他俩的画图风格,一看就知道林徽因找了“枪手”。就为了这件事,两人大吵了一架。

还有一次,梁家人正在和朋友一起聚会,大家一起欣赏四合院中的花花草草。突然林徽因说话声调高了起来,而且不停地说。梁思成则时不时地插两句,声音不大且慢条斯理,但明显跟林徽因观点不同。原来两人对花草布局有了不同的看法。梁家的大人早就习以为常了,他们把朋友们都带进了屋里:“别管这对爱吵嘴的欢喜冤家,一会儿就没事了。”

的确,他俩吵了一辈子,但也恩恩爱爱了一辈子。林徽因后来总结道:“如果一对相爱的夫妇产生了纠纷,他们自然会痛苦,不过痛苦中也夹杂着幸福的成分。如果夫妻间漠不关心,那才是真正的悲剧呢。”

等到抗日战争爆发,两人带着孩子被迫逃难,又是贫穷,又是疾病,硬生生地把这对欢喜冤家变成了难夫难妇。中国有句老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穷困和琐碎的生活往往会消磨掉最初的激情,把一对恩爱夫妻变成各自飞的陌生人,甚至是仇人。但林徽因和梁思成不同,他们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更加笃定从容地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年,林徽因一家逃难到了昆明,住在一所没有了尼姑的尼姑庵里。后来梁思成带队去四川考察古建筑,一去就是数月。等到梁思成从四川回来时,刚到村口,林徽因就奔上去热烈拥抱,给了他一个深情的吻。有人抱怨他们当众亲吻有伤风化,两人听了也只是一笑置之。

年9月,英国国家博物馆馆长捷因来到李庄,住在梁思成的一位同事家中。中秋节晚上,那位同事邀请梁思成去赴家宴,陪捷因一起聊聊天。林徽因提笔写了一封信婉拒,信中说道:“思成同我已多年没在一起过中秋了,这次颇想留他在家里吃饭,已做了四五个菜等他。不要笑我们。如果不是中秋我一定替他答应下来。”此时的林徽因肺病缠绵多年,但仍拖着病体做了四五个菜,等梁思成回家团圆。本来清苦寡淡的日子,因为有了这些爱,而变得活泼甜蜜了起来!

同样,梁思成对林徽因也是关怀备至。抗战胜利后,梁思成和林徽因返回北京,在清华教书。清华的教职工宿舍没有暖气,北方的冬天尤其冷,得烧好几个炉子才能让房间暖和起来。梁思成亲自侍弄炉子,坚决不让其他人碰,他不放心啊。因为炉火就是林徽因的命,稍一着凉她就有肺病复发的危险。梁思成一铲一铲地往炉子里添煤块,像做学问一样研究该加多少煤块,火苗会有多大,怎么做才不会熄灭。这一对夫妻,既能同甘,也能共苦,从青丝到白头,从“欢喜冤家”到“难夫难妇”,他们诠释了什么叫平淡的幸福,是多少人难以企及的啊?

2、洋气别致的林家育儿经

年8月,林徽因的大女儿梁再冰出生了。三年后,儿子梁从诫也出生了。自此这位民国女神又多了一重身份:两个孩子的妈妈。

在孩子们看来,妈妈一直很美,也很爱笑,笑起来时眼睛眯成一条缝,脸颊上现出一个小小的酒窝。妈妈的皮肤很细腻,妈妈的怀抱很温暖,带着淡淡的檀香味。妈妈会随时出现在他们身边,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料。除此之外,妈妈还是他们人生中第一位老师,教会了他们很多的东西。

林徽因让孩子们从小就感受到了爱的气息。我们很多传统父母,还遵循着传统的“打是亲、骂是爱”的育儿传统,才不会对子女说“爱”这个字眼的,但林徽因不同。她把因为孩子的喜悦和希望都化作笔下的诗,比如给梁从诫写的那首《人间四月天》:“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让两个孩子很早就懂得爱的真谛,进而让人生底色也变得更加明亮。

林徽因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阅读的好习惯。她从不给孩子们讲小白兔、大灰狼之类的幼稚故事,而是像成年朋友一样广泛阅读。她给孩子们讲的是米开朗基罗、贝多芬的故事,和他们一起读《猎人笔记》、《战国策》等。在她的熏陶下,两个孩子养成了酷爱读书的好习惯,其眼界和格局也变得更为开阔。

但狂读书也不是什么好事儿,林徽因也会让孩子们认识到现实社会的五彩缤纷。梁再冰在12岁那年迷上了小说,一度无法自拔。为此林徽因给女儿画了一幅漫画,用一只憨态可掬、戴着眼镜读书的袋鼠,来提醒女儿学会适可而止。林徽因写道:“妈妈鼓励你读书,但不希望你成为这个袋鼠。否则……最低限度,我一定不会有一个女婿的!”她的教子方式方式委婉含蓄、生动幽默又艺术范十足,想来是费了一番脑筋,真是用心良苦啊。

林徽因也把孩子们当成大人一样平等交流。她常常与梁思成一起外出考察,一双儿女自然是留在家里,或者由亲戚照看。这时候,林徽因就会给他们写信,向他们报告自己的行踪,交待一些要事,说话的语气完全就像朋友间的交流。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林长民是怎么给她写信的,平等育儿,这真是林家的家风啊。

那个时候的林徽因,日子过得极为清苦。正如梁从诫回忆的那样:“我看得最多的就是她披散着头发,在厨房里挽起袖子洗衣服的样子,哪里有照片上穿得那么光鲜,细心打扮?”即便如此,她也没有将就着过日子,而是尽量把乏味的生活设计出美感,让孩子们在美中长大。

南迁昆明时,林徽因花了好几天,对住处进行了简单地装修。她在靠窗的墙上做了一个简单的小书架,下面的木凳上铺上一些装饰的花布,陶质土罐中插上大把的野花.......几间破房子,在她的巧手布置下一下子就变了模样。这种变化落在孩子们眼睛里,他们觉得自己的妈妈好神啊,几下子就把房间搞得那么舒服、可爱。

很多年后,已成年的梁再冰回顾往事,无限感慨道:“她给我的爱可能比一个普通的妈妈更多,更深……她以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学识留给我的精神财富,远比其他任何老师留给我的更丰富、更持久。……她是一个能时刻给我以支持、启发和鼓励的朋友。”

林徽因给我们做出了家庭教育的好榜样。我们应该在点点滴滴间言传身教,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滋润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父母是怎样的人,让他们感悟自己应该过怎样的人生。

3、两头燃烧的蜡烛

林徽因从来就不是个娶回家只能供着、养着的漂亮花瓶。她在复杂的大家庭里长大,加上是长女,十来岁的年纪便开始学着理家——对客人迎来送往,为仆人分配工作,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平衡生母和二娘的关系........在父亲常年奔波在外的时候,千头万绪,家里家外,全由她一力承当。

等到嫁给梁思成后,她又变成一个生机勃勃的主妇。从公公梁启超到梁家同辈兄妹,再到各种圈子里的朋友,乃至梁家的孩子们,都很喜欢她。等到他们在北京安家后,这些亲戚朋友们也都跑来做客。高峰时期,光借宿的亲友就高达十几个,所以她家被戏称为“梁家招待所”。

但这种融洽无间的背后,不可避免地充斥着细碎繁杂的家务,以及作为主妇的劳心劳力。在给朋友的信中,林徽因诉苦道:“我一起床就开始洒扫庭院和做苦工,然后是采购和做饭,然后是收拾和洗涮。最后我浑身都痛,呻吟着上床,我奇怪自己干嘛还活着啊。”

她在给友人的另一封信中写道:“每当做家务活儿时,我就觉得冷落了我的工作和事业。倘若家务活儿老干不完,我就会烦躁起来。但是,如果因为认真工作而怠慢了家务,导致孩子们生了病或体重减轻,我又难过起来,觉得对他们很不公道.........可是,我真怕从此平庸处世,做妻生仔地过完这一生!”

满纸的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时至今日,我们再读这段文字,仍能看出她的困惑,她的烦恼,她的沮丧,还有无力的挫败感。但即便是今天的现代女性,谁又能摆脱这种家庭和事业不可兼得的痛苦呢?

有人说,作为一个女性,只有拥有自己的家庭、儿女,人生才可以说是幸福圆满。但也有人说,女性要学会独立,要有自己的一份事业,才能和自己欣赏的男性处的长远。但女性和男性一样,每天只有24小时,每周只有7天,顾此就只能失彼,必须要有一方要做出妥协啊。

即便像林徽因这样聪明、勤奋的女性,要想两全其美,也只能挤出所有的时间,忙得像停不下来的陀螺,像两头燃烧的蜡烛。好友金岳霖痛心地说:“她真是没有浪费什么时间,她只是在浪费生命。”金岳霖不幸言中,年4月1日,林徽因在晨曦中匆匆辞别了人世。这一年,她刚刚51岁。生如夏花绚烂的一代才女,就这样化成了清晨那一抹清丽的霞光,叶尖那颗晶莹的露珠,平静而安详地谢幕,如秋叶般静美。

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多年老友金岳霖送去了一幅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上联赞美林徽因的才华,那一身喷涌而出的诗意,就像千寻瀑布那样飞扬;下联称赞她的美好,如空灵悠远、明媚鲜妍的四月天。

在林徽因的墓碑上,梁思成刻下铭文“建筑师林徽因墓”。他要人们记得,虽然林徽因能写最美的诗歌,能做最美的舞台设计,能做孩子们最好的朋友,能和丈夫比翼齐飞,但她最钟爱的身份是建筑师。她是民国时期建筑学领域的一代大师,这才是她应当传世的风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