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助力创建ldquo东亚文化之都r [复制链接]

1#

高密文旅-04-:52

点击上面"蓝字"
  吉田富夫是莫言大部分重要作品的日文版译者,他也翻译过鲁迅、叶子、茹志娟、贾平凹、李锐等中国作家的大量作品。《莫言神髓》一书收录了吉田富夫从一个翻译家的眼光和感触出发撰写的关于莫言及其作品的文章,同时也收入莫言年诺贝尔文学奖演说和在日本的几次文学演讲。同时通过讲述他与莫言的交往,呈现了一个日本翻译家眼中的莫言形象,也从一个侧面阐述了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由汉语进入日语世界的过程。“我首先要和大家道歉,这本书既没有‘神’、也没有‘髓’。我只是把自己和莫言文学打交道的过程写了出来”,已经80多岁的吉田富夫有些腼腆地和读者说,“我出生于年,虽然不仅和年出生的莫言有着20年的年龄差距,国籍、成长经历都不同,但我俩认识的15年来,似乎从未意识到有多大的差距。甚至随着相识时间的增长,感觉到我们俩之间有着同为农民后代的某些共同点、有着同样的做人的状态”,吉田富夫介绍说。《莫言神髓》一书,既不是作家论也不是文学论,只是一位描写中国农村题材故事的中国农民作家和一位在日本农村长大的中国文学研究者之间的故事,只是他这个日本译者眼中和莫言之间的宿缘轨迹。年秋天,吉田富夫作为日本汉学家代表团队员第一次来到上海。“由于当时南朝鲜韩国对日本采取了警惕*策,我们坐了4天的货轮才得以靠近上海码头,这是我个人和中国大陆接触的开始,也开始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研究和学习。新时代涌现了一批新作家,王安忆、贾平凹等。我首先翻译的大部头作品就是年贾平凹充满争议的作品《废都》,我将《废都》翻译成上下两册”,吉田富夫回忆。当时正值日本出版界经济萧条时期,大多数出版社不愿意出版中国的文学作品,按照日本出版社的估计也许能卖掉二千本就已不错。然而《废都》日文版的面世,在日本引起了巨大
  

吉田富夫找到了当时旅日的作家毛丹青,请他联系莫言。但由于《废都》在日本太过火热,诸多翻译家开始高度
  《檀香刑》出版后,毛丹青提议,让莫言体验下日本农村生活吧。于是吉田富夫将莫言邀请到了自己的广岛农村老家,“一开始非常担心,因为留在老家务农的弟弟不懂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费了好大功夫才说服弟弟同意接待。直到和弟弟会面,莫言只是笑了笑,就走进里屋,我弟弟也放松下来。他真是货真价实农村的儿子,不说客套话,只说实话,有话题就聊,没话说我们就都默默坐上半小时”。


  眼下,当代日本文学在世界各国的行销远远超过中国文学。毛丹青认为,日本作家普遍较为涉外。“日本许多作家的视野是在外面的,而中国作家是另一种视野。比如莫言本身就是非常农民的、民间、中国化的方式,这和那种张扬的、把自己文字向外扩张的创意是不同的”。


  毛丹青回忆,年他与曾摘夺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一同到中国拍摄纪录片。“落地北京机场后,导演问他来做什么。他回答‘来寻访一个世界文学的模型’。大江健三郎说莫言的小说,就是未来世界文学的走向,不是扩散式的,而是走向自己内心的”,毛丹青说,在拍片时大江健三郎预料莫言十年后可以拿到诺贝尔文学奖,“这段我们没敢放出来,觉得不能瞎猜。但是年莫言真的拿下了诺贝尔文学奖,太奇特了”。


  “许多知识分子作家写农民,那并不是真正的农民,他们是以第二世界的眼光来观察第三世界,而莫言本身就在第三世界。这其中的差别可能开始是微小的,但结果差异是巨大的”,在吉田富夫看来,莫言作品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突破在于真正从农民的眼光出发写农民,而非知识分子眼光下被复杂化的农民,“他文字中有强劲的火花,让我执着其中”。

END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