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完生死疲劳,看懂了中年的莫言 [复制链接]

1#

莫言,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第一次知道莫言这个名字,是因为《红高梁》。

今天,我拿着这本页的小说,再一次令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第一次读《红高粱》小说的情景……

那时候,张艺谋还没有拍这部同名电影,我也不会想到莫言将来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那时喜欢读书的我只是看到了一个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世界。以至于很多年之后,《生死疲劳》让我再次看到了那个曾被我遗忘但又一直存在的世界。

难得的是,它仍然像我当年第一次见到它时那样生机勃勃。

诺奖的评委主要是因为读完了《生死疲劳》,才把这个奖项授给了我。——莫言

《生死疲劳》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狗眼看人高”式的叙事方法,叙事者成了驴、成了牛、成了猪、成了狗、成了猴,就是不“做人”。这样的叙事角度,使叙事者上天入地非常地从容,也使故事有了纵横开阖的名状。

《生死疲劳》的妙处就在于它始终采用动物的视角来观察人和社会,这既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也体现了人与动物的羁绊。

而且这种写法的一个好处就是“有趣”,王小波在《红拂夜奔》中开篇就说:本书的目的就是有趣,而莫言追求的恐怕不仅仅是有趣。用“有趣”的手法和语言来讲述一个悲惨的故事,这种鲜明的反差造就了一种奇异的阅读感受。

读者会笑,但笑过后又体会到深深地悲哀,比单纯的悲哀荒凉百倍。

《生死疲劳》的作者莫言用“好看”的方式,用43天的写作,用极端奔放的语言,用疯狂的人物塑造来呈现给我们一个现实荒诞的世界。

尽管莫言是凭《蛙》拿下诺贝尔奖的,但相比而言,我认为《生死疲劳》更应该得奖。《生死疲劳》的故事,从年1月1日开始,到年1月1日结束。这50年发生在中国农村的生死离别与社会变迁,比之过去年间的总和还要丰富曲折。

莫言,年出生,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长篇小说和大量的中短篇小说、戏剧、散文等”。

莫言的作品还获得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韩国万海文学奖等16项全球文学大奖,被翻译成55种语言。莫言获得牛津大学荣誉院士、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阿尔及利亚国家荣誉勋章、美国现代语言协会荣誉会员等13项国际荣誉。

《生死疲劳》是莫言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用动物的视角、俏皮的语言和*才的叙事手法,使这本讲述沉重故事的书中处处充满惊喜;用幽默、戏谑的方式化解现实的痛苦,让人在痛苦时依旧能笑出声来,给人以力量。

《生死疲劳》从表面上看,小说写的是农民五十年来与土地的关系。实际上,作者呈现的是一个社会进程,以及在这个社会进程中人的价值选择、性格命运,还有凌驾于它们对选择本身的思考和对命运本身的思考。

莫言说:好的文学作品是能够让读者在角色中发现自己;巴金说:好的文学作品是能让读者在故事中发现希望和勇气。

如果用这两个标准,《生死疲劳》、《平凡的世界》、《兄弟》都是好的文学作品。孙少安、高觉慧、蓝开放这一个个人物,都能让人从中发现自己,反思自己,亦让人在逆境中收获希望和勇气。

虽然说文无第一,但我还是认为《生死疲劳》相对更好。

尽管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一次用文字和故事让我感受到了时代变迁的震撼,尽管《兄弟》的残酷地让我无数次热泪盈眶,但相比而言,我认为《生死疲劳》是更震撼、更残酷的时代悲剧。

《生死疲劳》有主角吗?似乎有,西门闹,驴牛猪狗猴,他的轮回构成了小说的脉络。

但我觉得西门闹更多是一个线索,是一个视角。这个视角呈现的故事中有一个主角,叫作“蓝脸”。蓝脸在文中是蓝家祖孙三代的标志,这三个人的故事虽然不同,但骨子里的倔强和由此导致的悲剧性命运却何其相似!蓝脸一生坚守那一亩六分田地,蓝解放放弃了所有和春苗私奔,蓝改革为了爱情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生命,祖孙三人都在时代的逆流里为了最珍视的东西拼命抗争,恰如他们脸上一脉相承的那一抹蓝,悲郁而充满诗意,绝望却又如此震撼人心。

《生死疲劳》这本小说中,顽固的不加入人民公社的蓝脸和热切的捍卫人民公社的洪泰岳都是极端人物,他们的个性也是极端的,虽然他们一起对峙了五十年,虽然经历史证明,蓝脸的个性是有价值的,洪泰岳的个性是没有价值的,但当他们共同依赖与膜拜的土地,要被子孙们出卖时,他们都愤怒了。

小说正是通过诸如此类的对峙与愤怒,来呈现历史、反思历史,用恍然于虚构与真实的方式来实现宏大叙事。

莫言自己在阐释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时这样说:从80年代以来开始的新时期文学,里面大部分是写农村题材的,大多数我想是停留在对农村的落后,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毁灭性的后果,经济的崩溃,农村人的变化,没有一部从50年代初到年这么一个时期的相对完整的小说。所以我想写这么一部相对完整的、能够概括出农村的核心问题的小说,这个想法也是在漫长的过程中成熟了。

当我用了一个假期才读完这本大部头,页厚度的书,异常感慨。

作者以动物的角度,一个人的五次投胎,历经六世,展现了一家三代人的沧海桑田,哀而不悲,幽默中透露伤感,苦难呈现着乐观。故事中动物本人、作为当事人的主人、以及小说中的“莫言本人”,构成了讲述者、经历者,自嘲者三个奇妙的组合,展现的是从年以来,来中国乡村和社会的庞杂、喧哗、以及充满韧性的蜕变历史。地主西门闹转世的五只动物,分别代表了对现实倔强的反抗(驴)、对命运不甘的屈从(牛)、对现状的享受(猪)、对宿命的接受(狗)、对人间的戏谑(猴),最终终于转世成为了人。

有些讽刺有些无奈,无言的宿命,现实中也是如此。在我们的一生当中会遇到很多我们不愿意接受,却又无法改变的事情。

大概只有这样近乎癫狂的人物设定、对抗常规的语言、六道轮回大梦一场的气势,才能书写那个年代的荒诞与虚幻感吧。生生死死,起起伏伏,人生如戏,历史若梦,一场43天写就的痴人呓语,作家语言试验的狂欢盛宴。

莫言的《生死疲劳》,读完不禁掩卷长叹:这本书称得上是中国人这几十年来的心灵哀歌!佛家讲六道轮回,高密县地主西门闹由人道堕入畜生道,经历了由驴、牛、猪、狗、猴,后又转人身变成婴儿。这一通折腾真是疲乏的很呀!想想以后的阿修罗道(魔)、饿*道、地狱道(化生)真是四处茫茫皆不见。

不禁感慨天赋和能力真是写作者不可逾越的天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