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香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君子之香 [复制链接]

1#
北京酒渣鼻医院咨询 http://liangssw.com/jiepai/13124.html

北宋许道宁渔父图局部

公元年,在从京城汴梁去往成都的路上,一位五十多岁的老者独自前行,他带的行李不多,除了马上驮着的那些必备的生活用品和随时翻看的书籍外,还有一张古琴和一只陪伴他的仙鹤。虽然此时的他已是龙图阁直学士,是从三品官员,却从来都是轻装简行。此人就是被后世喻为“铁面御史”的北宋名臣赵抃,包青天的原型之一。

赵抃幼时父母双亡,生活窘迫,由他哥哥抚养长大。因天资聪慧又发奋读书,27岁进士及第,从此走上仕途。他世行端正,刚正不阿,不畏权贵而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敬佩。

宋代初期,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思潮正在形成,赵抃和大多数士人一样栖身于这种文化氛围中,佛道思想也深深影响着他。入蜀时他以一琴一鹤相随,单人匹马,皇帝认为是清廉之举,在后人看来,他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东晋著名道士葛洪认为:“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导)引以增年”。不过赵抃养鹤志不在延年,他曾作诗云:

堪笑蚊蝇惊八月,岂知龟鹤寿千年。

无心是处非关境,有命由来不在天。

自古君臣悉功行,不然终未到神仙。

赵抃

史料记载,较之中国本土的道教,他更推崇佛教。赵抃“听雷声而契悟”的轶事便是印证。法泉禅师在衢州南禅寺驻锡,赵抃每天都去亲近禅师,但是法泉禅师从没有对他开示过一句。后来赵抃到青州任职,有一次,他在坐禅的时候,忽然大雷炸响,他大为震惊,一下子契悟了。于是,作开悟偈一首:

默坐公堂虚隐几,心源不动湛如水。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

这首偈被法泉禅师听到后,笑着说道:赵悦道撞彩耳。意思是说他是撞到彩头开悟了。

赵抃身为士大夫,又与爱调香的苏轼同朝为官,在杭州做过搭档,他留下的香方就如他的信仰一样法度分明。

赵清献公香

白檀香四两劈碎,乳香缠末半两研细,

元参六两温汤浸洗,慢火煮软,薄切作片焙干。

右碾取细末,以熟蜜拌匀,

令入新瓷罐内封窖十日,爇如常法。

让我们看看这个用料简单的香方:

清献,赵抃去世后的谥号。

檀香

檀香,比佛教更早时期传入中国的域外香料,佛教供香必用它。唐代四大名贵香材之一。

乳香

乳香,据考古发现,在西汉武帝、昭帝时期已输入我国,被称为薰陆香。唐代已用乳香作灯烛,并在治疗跌打损伤和整骨麻醉中使用。宋代乳香成为朝贡斤两最多的香料。因宋朝廷常以进贡来的香料换钱充盈国库,故不得私自买卖。宋代的明教兴盛,教徒在礼拜仪式中必用乳香。

元参

元参,也就是玄参,作为中药,其功效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散结。作为香料,道家叫青龙香,经常用于道香合香。

三味香材,如果附会着说是代表了佛、道和市井,或许有些牵强。但如此简洁明朗的香材配伍,确实像极了赵抃三教融合的思想和行事之风。

此香因是宋代传方,制香方式是蜜制香丸,用隔火炭熏方法取香气。因玄参占比例居多,香气清朗微甜不腻鼻。

史料记载,赵抃嗜香。他为表明行为端正,每晚焚香,执炉默告于天,不敢告者则不为,以作自我检讨。而他每晚所焚之香,大概就是这个味道吧!

作者:卡卡卡

美编:chai

图片:祈润香舫拍摄网络,侵删

欢迎转发朋友圈分享

在故宫遇见苏轼

动手做吧,你会是下一个制香达人!

道家求仙用冷香吗?

香品均为独家设计制作

淘宝搜索祈润香舫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