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前言
阳城,我心中时时守望的家乡。析城山的传说、濩泽河的故事、凤凰城的风采、嶕峣山的神韵始终如缕缕清风、阵阵波涛,如诗似歌,伴随着我的一生。我喜欢家乡,因为家乡喜欢我,家乡的山山水水是我栖息心灵的宁静家园,是永远照耀着、温暖着、哺育着我成长的绚丽阳光。
第一篇故园守望(散文集)
(二)
漫谈古城“三味”
濩泽古城是一个具有多年历史的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它的文化味、市井味、时代味自成体系,延续至今从未间断,并以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脉络,是县城的宝贵财富。
一、文化味
(1)风水古城:凤凰,自古就是人们的图腾崇拜物之一,从品性到形状,高度地综合了鸟类的尊敬、拥护、爱戴、敬畏之特征,是鸟类之王。所以,人们赋予了她聪颖的智慧、崇高的思想和优良的品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支,亦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扮演着一个集德、义、礼、仁、信于一体的圣物的角色,承载了相当深厚的文化寄托,是天下太平、百姓幸福的标志,是纯洁爱情、美满姻缘的象征,是世间美好的吉祥物。在公元前五世纪,即大约二千五百年前,濩泽已在现固隆乡的泽城村有了城池。秦汉时期建濩泽县,东汉时期为候国,三国时期又为县治。北朝时代的北魏兴安二年(公元年),因受地域限制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人口需求,人们从各种客观原因考虑,将濩泽县治迁至现址。而濩泽古城的择地兴建,先人们颇有意识的顺其自然地选在这里,依托车辐山(开福山)劈土开筑建墙,而此山西边像昂首鸣叫的凤凰头,中间像大梭子一样的凤凰肚,南北倾斜着向外伸出的两大片土坡,就像是凤凰展开的两只大翅膀,东边是两三道长长的土圪梁徐徐由高而低,酷像凤凰拖着的两条长尾巴,而山周有濩泽、西小河、后小河相围,极像一只在碧水连天的濩泽湖上飞翔的凤凰。同时,此地当“太行山之腹,省会之南,崦山从后,析城拱前,沁水绕左,壑山雄右,鐍带群山,襟带众水,土地硗确,坡阪崎岖,山谷深峻,林菁叶茂,四面浑成,有冈龙之势”。所以,这里形胜之奇,非常符合历史、人文、地理、经济实力等风水条件,颇有“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和“龙凤呈祥”之选,所以“阳城如一凤,天下人所知”的“凤凰城”美称当之无愧。这也充分说明,濩泽古城是一块“风水古城”,是历史上中国汉民族城市的范例,这些典型的风貌特征,是一幅展示阳城历史上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风俗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具有本土突出的地理文化特色以及其完整性和丰富性。
(2)乡贤传承: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凝聚乡土社会的文化基因之一。阳城历史上乡贤辈出,多少从乡村走出的精英,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最后都会被乡愁牵引而衣锦还乡、叶落归根,用自己的财产物力和人生经历为乡民树立了榜样,成为道德教化的楷模,成为社会稳定的力量,濩泽古城的成形就印证了古时的乡贤风范。原古城从营城郭为治所起,是围丘而建的土城墙,历经隋、唐、五代、宋、元等时期。明朝景泰初,知县刘以文以砖甃之,于东西门建楼,南建房,置敌台九座,浚濠加深。嘉靖中知县杨登砖其堞(在城头用砖垒上如齿状矮墙),但均不成型。明万历五年,即公元年3月,为官朝堂的人称天官的阳城籍吏部尚书王国光,不忘家乡,挂念故里,在回老家休假期间,用朝廷赐其修建宅第的官库金,组织本地的乡绅、名流等地方官僚、乡贤,号召和鼓励进行募捐筹集资金,对土城墙进行了“复加缮葺”。当时以砖石为料,白灰为浆,筑石基,城垣以砖甃,视旧增高五尺,加厚一半,南北长度增为五百五十有九丈,增设敌楼十座,东北建城楼,古城规制雄伟壮丽,当时的泽州五县,论起城墙坚固与美观度,当以阳城为冠。这样,乡贤的力量引导、官僚仕族的支持,就演绎出了感人至深的古城百姓无私筑城墙的生命故事。随着古城的不断扩大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在街道、庙宇、牌坊等建筑中,都体现了乡贤的巨大能量。当然,人们对乡贤也非常尊重,古时就建有乡贤“纪念馆”。如清道光中期,知县徐璈在修葺、改造县城旧貌时建戟门三重,在戟门西建乡贤祠三间、七贤祠三间。乡贤祠内就祀有元潞国公郑鼎,进士工卫元凯,明兵部尚书原杰,左佥都御史杨继宗,山东参*王玹,四川参*田铎,兵部尚书卫一凤,吏部尚书王国光、张慎言,工部尚书白所之,河南道监察御史杨新期,翰林院侍读学士白所蕴,清刑部尚书白胤谦,户部清吏史郎中张茂生,户部左侍郎田六善,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文华殿大学士田从典等33位。所以,濩泽古城乡贤文化源远流长。一直到如今,一大批优秀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以乡情、乡愁为纽带,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参与家乡的建设和治理。他们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用嘉言懿行垂范乡村,涵育文明乡风,为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事防御:公元年的明朝万历六年底,濩泽古城的改造工程告竣,城上共建敌楼10处,城东北建有拱极阁,辉煌壮观,内塑金盔金甲威猛神像,是全城的保护神。西北则建有高大无比望远楼,一阁一楼,两角对称,蔚为壮观。在城上绕一周,计2千米又步。砖石城墙高三丈五尺,共有城垛个,俗称女儿墙。根据地理形势,东、西、南各建有一座高大的城门。远看城楼高耸,威武雄壮。古城主体墙一色巨型青砖砌筑,墙体坚固,除了从美学角度上看具备了中国古代城墙完美的形式外,还充分展示了其作为完整的防御体系,展现了较强的*事防御功能和抵御攻城的能力。城内置备土枪土炮,驻守*警,随时打击来犯之敌。城台顶内沿城墙绕一周修建的步道和城内街巷相通,交通便捷,一旦战事爆发,兵马可在城内沿城墙迅速登城,布防武备,既节约时间又利于安全,还利于士卒在城上安全行走和瞭望、射击,作战视野更加开阔,战术也更灵活,构成城上的立体战场,成为镇守古城的攻守兼备的重要*事据点。明崇祯壬申、癸酉年间,寇盗屡次来犯,*民以坚固城墙为依托均化险为夷。清顺治初年,李自成所部刘忠率万余人,连攻数昼夜,均因“城甃甚固”而完好无损。所以濩泽古城又作为一个完整的*事防御体系也是一个重要特征,且具其独特风貌。
(4)门头匾额:在中国古代,门头匾额被称为“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所以,濩泽古城的三个城门各有一个高雅而响亮的名字极富文化韵味。东门为“惠元门”,可谓引经据典、字字珠玑,以其特有的魅力彰显传统思想和古城风采。“惠”为恩惠、惠泽、惠和、惠爱、惠临、惠允之意。古有“东大西小”之说,加之古城地势东低西高,入东门则迈上高陡的青石坡,便沾了“步步登高”之喜,受到前途无量之惠,待为贵客光临之宾。而东门为全城第一门,故用“元”字来显示它的首位和尊贵,一看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真是点睛之笔。穿过大街,一帆风顺,直达西门。西门叫“丰泽门”,“丰”为丰硕、丰盈、丰采、丰富、丰盛、丰碑、丰沛之意,“泽”既系临水(“泽”为濩泽湖的简称,说明西门临碧波荡漾的濩泽湖)或恩泽之愿,进西门即受湖泽之润,受凤凰城之福荫,丰聚古城人文之要义,承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优秀道德,与古城文明的神*血肉相融,大泽而持久地散发出核心价值观中筋骨与温度的正能量。从城中心的十字街往南顺下南门坡直达南城门,南城门叫“蔚文门”。“蔚”为茂盛、荟聚、盛大、蔚然成风、蔚为壮观之意,“文”字更是特别有深意。文化是人类劳动成果和礼乐教化的结晶,“文”字前加“蔚”,不仅有文风鼎盛之说,更使匾额文化担负着民间旌表的特殊使命,长期针对芸芸众生专司精神嘉勉职责,使传统文化的整体态势如影随形,在风雨如磐的岁月中日渐显现和表彰光耀史册的文人墨客以及清官廉吏、乡贤达人们扶危济困、乐善好施、急公好义方面突出者。同时它又集文学、书法、雕刻、装饰艺术于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学术价值,从而屹立于通衢达数百年之久,成为一方百姓引以为荣之物事。
(5)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历经达一千三百多年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据历史记载,濩泽古城多任莅阳担任地方长官及教官中,清廉饱学之士层出不穷。他们倡教育、兴学堂、修学馆、建书院、延师教、建诗社、亲讲授、奖学尖,使阳城境内形成了良好的学风。从阳城出土的墓志铭得知,明万历年间,山东费县人王雅量,在阳城出任知县期间,利用公余接见学生,评定艺文,推崇文风,非常注重阳城人才的培养。当时,名声很大的阳城进士张慎言、张鹏云、杨时化、王征俊、石凤台都出自他的门下。再加上阳城煤铁历来资源丰富、豪商巨贾众多,造就书香门第代代椿荣楦茂,文彦不绝,带动全县产生了教育兴盛、后继有人、书馨四溢、旌旗一树的连续效应。这些使濩泽古城作为阳城文化中心而文风鼎盛,名人辈出,曾数度创下科考辉煌,成为三晋文化之名城。据记载,在科举考试历史上,阳城累计达名进士(其中武进士3人)。出进士之多,在山西名列第三。尤其在这多名进士中,曾经名声显赫、宦居要职的就有两个宰相、四个尚书,即清《康熙字典》总编纂、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清雍正奉国公忠的文华殿大学士田从典和明万历的改革能臣、吏部尚书王国光,明天启工部尚书白所知,力挽残局与史可法齐名的南明吏部尚书张慎言、清顺治刑部尚书白胤谦。同时,还有南宋著名画家萧照,明代官任南京兵部尚书、*绩卓著的原杰;明成化年间“不私一钱”列为“天下四大清官”之一的佥都御史杨继宗,清康熙年间具有远见卓识的*治家、户部左侍郎田六善,清乾隆年间被称为“北方学者”的著名数学家张敦仁等等。这些匡主益民的辅弼良才,犹如天空中耀眼的明星,闪耀泱泱中华。清顺治丙戌科(年),阳城一次中进士10人,创造了本县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科举辉煌,留下了“十凤齐鸣”和“十凤重鸣”的美谈,从而使阳城“名列三城,风高五属”(即阳城与陕西省的韩城和安徽省的桐城同列为全国文化名城,阳城在泽州府所属的五县中文风最高),闻名遐迩。同时,濩泽古城中文昌宫、文庙、牌坊、魁星阁等文脉所系、人伦教化的醒目建筑映照着古城的文风鼎盛、气象万千、意蕴无穷,给予了历史文化名城的身份认同,镌刻着阳城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并至今惠及后代。
(6)吏治规制与清廉文化:阳城县旧县衙位于城东北化源坊。明洪武四年,知县李芾建大门一座,上建楼三间、东西钟鼓楼各一座,仪门三间,并东、西门各一座。自仪门入,大堂三间。大堂前、西各科房十四间。大堂东首为征收钱粮科,西首为县库。大堂后入为二门,三间,东、西门房各二间。二堂东花厅三间。大堂东北为知县宅,上房一座七间。东、西房十间。大仙楼一座,在上房正南,上房东南厨房一座五间,二堂西书房二座六间。马厂在县治西偏,内有马王殿一座,磺库一座三间。署头门东北为神衙祠一所。头门西偏,监狱一所,女监一座。后随着历代的不断修葺完善,整体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布局整齐,建筑优美,较好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古建筑艺术和吏治*体规制。从它建立到废制,有许多一县之长坐镇于此,泱泱显赫几百年之久,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县衙之一,也是晋东南地区仅存的一所古代县衙,被称为我国封建社会县级衙门的标本,素有“上*第一衙”的美称,特别是每个殿堂的楹联,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堪称一座清廉吏治文史资料的宝库。这些楹联均出自各代知县的笔下,古县衙大门上高悬着由沈继炎署名的“阳城县”三个大字的大木牌。从头门往仪门即到大堂,约十步之地。明清时,知县任期三年一届,可以连任三年,头尾近十年,所以似有“十年踏地”之说。大堂大柱上挂着由知县胡德本于清光绪二年八月题书的42字长联。上联是:官不爱钱,为一方除暴安良,对天可问心,对人可说话;下联是:民当务本,想异日兴家立业,有地多种谷,有子多读书。这副楹联开门见山,既清楚地表明了为官者的责任和决心,又告诫黎民百姓的遵纪守法的生活之道,其清廉治县且以教育为先的为*思路可见一斑。大堂暖阁的东西两柱上,分挂着一副六字对联,上书: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落款署名知县李骏棻。大堂正对面的仪门向北的门额上,悬挂了一块二尺见方的木牌,上面写到:尔奉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苍难欺。这都生动地表现出当时的从*之道。古代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