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际化与民族性第七届国际舞美大师论坛在沪 [复制链接]

1#

?点击上方蓝字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右上角“...”→“设为星标”

CISD

第七届国际舞美大师论坛

论坛主题:国际化与民族性

特邀嘉宾:薛殿杰/周本义

.11.26

上海

年11月26日,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上海戏剧学院共同主办的“CISD第七届国际舞美大师论坛”在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成功举办。

论坛邀请了在中国当代舞台美术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凡作用的周本义、薛殿杰两位先生作为主讲嘉宾以"国际化与民族性"为主题展开论述。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曹林担任学术主持。

本次论坛共包含三个版块:会议主题发言(周本义/薛殿杰)、纪念约瑟夫·斯沃博达专题(导读:刘杏林)、日本设计师专题(讲解:蔡体良)。举办“国际舞美大师论坛”的目的,就是力图打开一扇向外的窗口,在跨文化交流语境下,搭建为舞台艺术同行服务的高端平台,探寻那些卓越的、具有引领作用的思想和实践。让不同的艺术理念在此进行交流与碰撞,通过交流,形成文化交锋的空间,以此推动我国舞美领域进一步提高创造力。

大师谈

做设计要立足国情

薛殿杰/周本义

周本义、薛殿杰两位先生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国家派到国外留学,学成回国后,在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中,把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相融合,分别在高校和剧院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舞台美术的发展风貌。

周本义

立足国情、学做设计

论坛上,周本义先生对在前苏联的学习情况做了总结回忆,分享了在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体系以及创作方法,当然其中也包括了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及设计的基本思路,甚至于包括老师所能教的这种“一戏一格”的操作方式。他讲到,在创作的过程中要体会“构思和生活的关系”,不要受剧本提示的局限而狭隘自己的创作构思。

做创作要在不断调整当中作出最匹配这个戏的方案选择。周本义先生讲到:“我这辈子参加的戏大概有-台戏,我在美国、欧洲看戏越多我反而特别清醒,一定是立足国情,不能跟别的国家的条件攀比,只能从实际出发,有时候看在国内的演出会发现舞美创作不可能搞到像欧美那样的规模程度,所以我从实际出发,我的设计理念,追求整体写意、雅俗共赏,让老百姓能看得懂。”

周本义先生在分享过程中结合自己历年来的创作经验,通过实例举证阐述了他的整体写意和局部写实的创作思路。对于论坛现场以及网络端的观众朋友在今后的设计创作中无疑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在最后更是表达出对设计人才和制作管理人才培养的希冀。他认为制作呈现是中国戏剧比较薄弱的一面,会直接影响到演出质量。当然这对众多设计舞美人才培养专业的院校来说更是一种鞭策和责任。

薛殿杰

杜绝拿来主义,提高民族文化认同

薛殿杰先生认为艺术创作的物质手段,也就是媒介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戏剧来说我们的媒介太多了,戏剧的创造性应该是无限的。世界上所有的物质手段不能说哪个不能在戏剧上用,每个民族的戏剧都需要和异质戏剧比较、交流与借鉴才能丰富和发展自己。一个民族的戏剧融入世界戏剧大潮,它必然重新经历从世界戏剧的视野和高度来认识更新自己的过程。这样就有无限的可能性,而我们要思考的是物质媒介能够给我们的艺术创作带来哪些变化。

谈及在20世纪国际交流当中的互相借鉴,他提出西方戏剧艺术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要创新、要向前发展,就会从东方的艺术寻求灵感,东方亦如是。东西方交流的很重要一点是要有对比,不对比不知道,一对比就能找到优势、特点。我们自己民族的本土的东西是什么,在比较当中才能更加明确的知道东西方的差异是什么。

他表示,我们的文明是很包容、开放的。阿甲提出了西方戏剧是“分幕”,中国的传统戏曲是“分场”,因为我们有了分场的形式,所以可以不受限制的反映深刻广阔的历史生活,就是在戏曲舞台上什么都能反映,这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非常好的形式。他认为,做设计要结合国情,杜绝“拿来主义”,从域外拿来的东西要本土化、结合本土的国情,创作才有生命力。

薛殿杰先生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通过大量的例证说明他所接受理念是如何在他的创作里面体现的。并且在戏剧创作中探讨如何把检场的理念和舞美设计、导演调度结合起来使得观众能够接受,且成为一种完整有机的艺术形式。

导读

纪念斯沃博达百年诞辰影片放映

——刘杏林

在疫情特殊时期,本届大师论坛借助媒体技术跨越时间维度,策划“纪念斯沃博达百年诞辰大师论坛特别项目”在论坛期间放映纪录影片《斯沃博达的戏剧》,并邀请刘杏林教授做题为《今天我们为什么纪念斯沃博达》的映前导读。刘杏林为现场观众简介了斯沃博达历经的几度社会变迁和斯沃博达对捷克戏剧艺术的热爱,并从多角度对斯沃博达进行了深层次解读。

影片由雅库布·赫纳编导、捷克电视台及青年电影厂年出品、中央戏剧学院刘杏林舞台设计工作室中文翻译、舞美书店制作。

刘杏林提到,任何艺术家的成就被认可,都不是孤立现象——斯沃博达也不例外。作为二十世纪舞台设计领域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斯沃博达是一位戏剧新概念的开掘者,他善于使用光与空间,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与现代化的体现技术相结合。斯沃博达是一位新技术、新媒介、新材料的倡导及接纳者,他的设计理念、创新精神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他的创作对于新媒介的使用有足够的创造性。在使用演员现场表演、投影场景、对当代材料设计运用与最初的舞台特效等方面的结合是革命性的。刘杏林老师也曾在《斯沃博达回忆录》的译后记中说“斯沃博达的著作告诉我们,比花样翻新的视觉形式和舞台技术更重要的,是背后的那个人。”

交流

日本设计师专题

蔡体良

近现代的日本演艺舞台美术设计在整体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国际公认的高水准。这是日本优秀的舞台美术家们努力将国外的舞台美术设计方法及理念成功地运用到本国,与日本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

在八十年代初开始,中国的戏剧领域便已和日本进行了有效的交流。蔡体良通过回忆叙述了高田一郎、松原刚等日本几位老师在之前交流过程中,对中国舞美人才培养和教育以及创作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

松原刚先生从年开始参与中国戏剧的交流活动,从事话剧、传统剧的研究和中日戏剧交流史的研究。他较早地开辟了中日戏剧交流的渠道,参加中日两国戏剧的演出、学术会议,组织了多项中日戏剧交流活动和展览等。

更多大师论坛详细内容将于近日整理发布,敬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