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莫言故乡过年 [复制链接]

1#
APP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ywbb_0912/131570.html

石稼先生自画像

人生,不妨多一点留白

南宋著名画家马远曾以柳宗元的《江雪》为背景画过一幅《寒江独钓图》,整幅画中,只有一叶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这幅画虽然构图简单,但却给人以无限的意境和想象空间,成为中国水墨画中留白运用的经典之作。留白,又称“余玉”,是中国画一个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大致可理解为预留空白。真正的国画大师,都非常善于运用留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如现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所言:“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然此境不易到也,必画家人格高尚,秉性坚贞,不以世俗利害营于胸中,不以时代好尚惑其心志:乃能沉潜深入万物核心,得其理趣,胸怀洒落,庄子所谓能与天地精神往来者,乃能随手拈来都成妙谛”。这应是对绘画艺术中留白最极致的点评。

与中国画的留白意境一样,人生的最好意境以及要达到更高意境的奥秘也多在留白。生命中的“空”其实就是留白,留白是一种舍弃,只有部分舍,才能得。其中的道理是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天地之间,不出其右,只有保持一定的空,才能感悟有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个人修身养性、处理生活中的细微小事还是成就事业、提升生命境界层次,都非常强调留白的意义和价值。古人说:话不可说尽,事不可做尽,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利不可占尽。讲的就是留白的生命智慧。晚清大儒曾国藩说:最好的人生是“小满”,可谓一语道破人生真谛。小满的境界,即是“留白”。那些把自己时间、空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强调一切都要完美的人,最后往往以悲剧收场。莫言在《檀香刑》里写道:“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莫言解读的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世间万物生发变化的规律,感悟的是包括缺憾在内的留白的意义。

心理学涉及有关行为处事时有一个“空白效应”,指人在感知事物时,如果感知对象不完整,便会自然地运用联想,在头脑中对不完整的感知对象进行自我补充,并且在进行这种联想和补充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加强烈的心理效应,出现印象变得更加深刻的现象。“空白效应”最早在艺术领域得到应用,最典型的例证是中西方古代绘画作品中的留白手法。其他比如书法中的虚实相生,音乐中的弦外之音,戏曲中的虚拟动作,诗文中的言外之意,建筑中的小隙大功,佛教中的娑婆世界,等等,都是留白的具体运用。而将“空白效应”用于工作、生活、学习、思考等人生的方方面面,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空白之所以有这样的效应,奥妙就在于留白能让人在行为驱动或事物感知中,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对空白进行主动的填补,产生灵感并激发创造性。

人生留白,包含了两层意思,一个是人生要有白可留。就是有限的生命不能被名利、欲望以及理想、情怀和由此带来的繁华、忙碌填满,懂得放慢脚步,给自己留一点自由,给心灵留一点空间。如林语堂所说:“看到秋天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庄子说的“无用之用”,其实就是“留白”的生命境界。

另一层意思是人生不能只剩下留白。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无论是名利欲望驱使还是理想情怀激励,都是应该有所追求的,用力工作、用力生活、用力逐梦、用力去追求好的结果,等代表了人生正向的坐标和方向,惟如此,人类社会发展才能结出今天如此灿烂的文明硕果。我们不能打着人生留白的旗号,放弃对人生理想价值的追求、对工作事业的热爱、对精神生活的提升。放弃了这些,你的人生不是留白而是空白,是对生命的浪费和辜负。因此,无白可留和只剩下留白,都是人生的败笔!前者代表了绚烂夺目的人生追求,后者代表了空谷幽兰的生命状态,缺一不可。

如何让生命留白,无非两个方面,一个是要有时间保障。二是要有精神需求。人生规划安排上的留白同绘画等艺术领域的留白一样,说到底涉及的都是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再安排问题。当时空没有按照既定的逻辑和序列对应时,灵感和创造的历史逻辑起点也就开始了。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提出过一个“五小时原则”:即周一至周五,每天给自己留一个小时,以“制造空白时间给自己”。大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一生创作的哲学巨著数不胜数,但无论多忙,他每天下午四点都强制留出1个小时的时间去哥尼斯堡城郊散步,这条小路被称为“哲学家小道”。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是每天空出1-2个小时的空白时间,不刻意安排任何事情。著名设计师斯特凡在《休假的力量》演讲中提到,他创作灵感的秘诀是每隔7年便会关闭在纽约的工作室,花一整年到世界各地度假。他们都懂得一个道理:只有空荡的地方,才能听见灵*的呐喊。

爱因斯坦曾经将创造性思维称为“组合游戏”,认为这是“建设性思维的本质特点”,而产生“组合游戏”的重要前提是要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保障。对此,心理学家给出的解释是:大脑的工作原理决定了创造力的产生需要一个重要条件:有足够的时间让大脑中的神经元自由连接。大脑在不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就会处于一个相对放松、随意游荡的状态,很多平时不会相互连接的神经元,会在这种自由状态下偶然碰撞在一起,于是灵感和创新就产生了。相反,如果一个人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状态下,大脑就会因受到压抑而失去创造力。《反脆弱》的作者塔勒布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随机的自由探索。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一直忙碌的人很难很难有大作为,也很难成为一个思考者或创作者的重要原因。

一个人有没有留白的时间,并不取决于他的工作内容或外在压力,而取决于有没有以留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一些人一直忙碌而停不下来,并非身不由己,而是一种内在需要,因为一旦有留白的时间就会陷入一种无名的恐慌。一个缺乏留白需要的人,一生难免为人、为事、为情等世事所累,所累者也就成了禁锢思想和灵*的枷锁。只是,我们活着不是为了寻一个锁链套在自己的脖子上,而是有展开双翼的自由和自觉。

石稼先生说,当你以留白之心看世界时,你就站在了灵*的最高处。留白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准则,体现的是智慧,节制的是欲望,打破的是枷锁。太拥挤的人生,往往看不到前进的方向。只有懂得留白的人,才会体悟到人生“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的美妙。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北京哪里皮肤病医院好 https://m-mip.39.net/pf/mipso_6084108.html

一年一年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你记忆中的年是什么样子的呢?喝腊八粥、辞灶、吃年夜饭……一整个腊月仿佛都在为过年做着铺垫和准备,中国人过节总是和美食密不可分,“美食”对孩子们来说是口欲上的满足,对成年人来说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的仪式。莫言回忆起他儿时的新年还是满满的欢喜和激动,仿佛过年的喜庆会将一年的贫乏与苦难全部都吹散。莫言在这篇文章中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过往的留恋,也感慨了时光的易逝。品一品莫言的《故乡过年》,让温暖的回忆陪伴我们砥砺前行,一起奔向美好新生活!

故乡过年莫言

我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往往是一跨进腊月,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好像春节是一个遥远的、很难到达的目的地。对于我们这种焦急的心态,大人们总是发出深沉的感叹,好像他们不但不喜欢过年,而且还惧怕过年。他们的态度,令当时的孩子感到失望和困惑,当然,现在我完全能够理解了。我想,长辈们之所以对过年感慨良多,一是因为过年意味着一笔巨大的开支,而拮据的生活预算里,往往还没有备足这笔钱,二是飞速流逝的时间对他们构成的巨大压力。小孩子可以兴奋地喊:“过了年,我又长大了一岁!”老人则无可奈何地叹息:“唉,又老了一岁。”过年意味着小孩子正在向自己生命过程中的辉煌时期进步,而对于大人,则意味着自己正向衰朽的残年滑落。

熬到腊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这天的早晨要熬一锅粥,粥里要有八种粮食——其实只需七种,不可缺少的大枣算是配料。据说,解放前腊月初八凌晨,富裕的寺庙,或者慈善的大户人家,都会在街上支起大锅施粥,叫花子和穷人们都可以免费果腹。

过了腊八再熬半月,就到了“辞灶日”。我们那里也把辞灶日叫做“小年”,过得比较认真。早饭和午饭还是平日里的糙食,晚饭就是一顿饺子。为了等待这顿饺子,我早饭和午饭吃得很少。那时候,我的饭量大得实在是惊人,能吃多少个饺子就不说出来吓人了。

辞灶是有仪式的,那就是在饺子出锅时,先盛出两碗供在灶台上,然后烧半刀*表纸,把那张灶马也一起焚烧。焚烧完毕,将饺子汤淋一点在纸灰上,然后磕一个头,就算祭灶完毕。这是最简单的。比较富庶的人家,则要买来些关东糖供在灶前,上供的意思大概是让即将上天汇报工作的灶王爷尝点甜头儿,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也有人说,关东糖可以粘住灶王爷的嘴。这种说法不近情理,你粘住了他的嘴,坏话固然是不能说了,但好话不也说不成了吗?

过了辞灶日,春节就迫在眉睫了。在孩子的感觉里,这段时间还是很漫长。终于熬到了年除夕,这天下午,女人们带着女孩子在家包饺子,男人们带着男孩子去给祖先上坟。而这上坟,其实就是去邀请祖先回家过年。上坟回来,家里的堂屋墙上,已经挂起了家堂轴子,轴子上画着一些冠冕堂皇的古人,还有几个像“忆苦戏”里常见的小孩子,和那些财主家戴着瓜皮小帽的小崽子一模一样,在那里放鞭炮。轴子上还用墨线起好了许多的格子,里边填写着祖宗的名讳。轴子前摆着香炉和蜡烛,还有几样供品。无非是几颗糖果,几块饼干。讲究的人家还做几个碗,碗底是白菜,白菜上面摆着几片油炸的焦*的豆腐之类。不可缺少的是要供上一把斧头,取其谐音“福”字。这时候,如果有人来借斧头,那是要遭极大的反感。院子里已经撒满了干草,大门口放一根棍子,据说是拦门棍,拦住祖宗的骡马不要跑出去。

那时候,不但没有电视,连电都没有,吃过晚饭就睡觉。睡到三星正晌时,被母亲悄悄地叫起来。起来穿上新衣,感觉到特别神秘,特别寒冷,牙齿得得地颤抖。家堂轴子前的蜡烛已经点燃,火苗颤抖不止,照耀得轴子上的古人面孔闪闪发光,好像活了一样。院子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仿佛有许多的高头大马在黑暗中咀嚼谷草。如此黑暗的夜再也见不到了,现在的夜不如过去黑了——这是真正地开始过年了。

这时候绝对不许高声说话,即便是平日里脾气不好的家长,此时也是柔声细语。至于孩子,头天晚上母亲已经反复地叮嘱过了,过年时最好不说话,非得说时,也得斟酌词语,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词,因为过年的这一刻,关系到一家人来年的运道。做年夜饭不能拉风箱——“呱嗒呱嗒”的风箱声会破坏神秘感——因此要烧最好的草,棉花柴或者豆秸。我母亲说,年夜里烧花柴,出刀才。烧豆秸,出秀才。秀才嘛,就是知识分子,有学问的人,但“刀才”是什么,母亲也解说不清。大概也是个很好的职业,譬如武将什么的,反正不会是屠户或者是刽子手。

因为草好,灶膛里火光熊熊,把半个院子都照亮了。锅里的蒸汽从门里汹涌地扑出来。白白胖胖的饺子下到锅里去了。每逢此时,我就油然地想起那个并不贴切的谜语:从南来了一群鹅,扑棱扑棱下了河。饺子熟了,父亲端起盘子,盘子上盛了两碗饺子,往大门外走去。男孩子举着早就绑好了鞭炮的杆子,紧紧地跟随着。父亲在大门外的空地上放下盘子,点燃了烧纸后,就跪下向四面八方磕头。男孩子把鞭炮点燃,高高地举起来。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父亲完成了他的祭祀天地神灵的工作。

回到屋子里,母亲、祖母们已经欢声笑语了。神秘的仪式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活人的庆典了。吃饺子之前,晚辈们要给长辈磕头,而长辈们早已坐在炕上等待着了。我们在家堂轴子前一边磕头一边大声地报告长辈:给爷爷磕头,给奶奶磕头,给爹磕头,给娘磕头……长辈们在炕上响亮地说着:不用磕了,上炕吃饺子吧!晚辈们磕了头,长辈们照例要给一点儿磕头钱,一毛或是两毛,这已经让孩子们兴奋雀跃了。

年夜里的饺子是包进了钱的,我家原来一直包清朝时的铜钱,但包了铜钱的饺子有一股浓烈的铜锈气,无法下咽,等于浪费了一个珍贵的饺子,后来就改用硬币了。现在想起来,那硬币也脏得厉害,当时,我们根本想不到这样奢侈的问题。我们盼望着能从饺子里吃出一个硬币,这是归自己所有的财产啊,至于吃到带钱饺子的吉利,孩子们并不在意。有一些孝顺儿媳白天包饺子时就在饺子皮上做了记号,夜里盛饺子时,就给公公婆婆的碗里盛上带钱的,借以博得老人家的欢喜。有一年,我为了吃到带钱的饺子,一口气吃了三碗,钱没吃到,结果把胃撑坏了,差点儿要了小命。

现在,如果愿意,饺子可以天天吃,没有了吃的吸引,过年的兴趣就去了大半,人到中年,更感到时光的难留,每过一次年,就好像敲响了一次警钟。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但这年还是得过下去,为了孩子。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欢乐的年。

时光实在是令人感到恐慌,日子像流水一样一天天滑了过去。

莫言本名管谟业,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强”。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6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电子书(可下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