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ywbb_0912/131570.html石稼先生自画像
人生,不妨多一点留白
南宋著名画家马远曾以柳宗元的《江雪》为背景画过一幅《寒江独钓图》,整幅画中,只有一叶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这幅画虽然构图简单,但却给人以无限的意境和想象空间,成为中国水墨画中留白运用的经典之作。留白,又称“余玉”,是中国画一个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大致可理解为预留空白。真正的国画大师,都非常善于运用留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如现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所言:“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然此境不易到也,必画家人格高尚,秉性坚贞,不以世俗利害营于胸中,不以时代好尚惑其心志:乃能沉潜深入万物核心,得其理趣,胸怀洒落,庄子所谓能与天地精神往来者,乃能随手拈来都成妙谛”。这应是对绘画艺术中留白最极致的点评。
与中国画的留白意境一样,人生的最好意境以及要达到更高意境的奥秘也多在留白。生命中的“空”其实就是留白,留白是一种舍弃,只有部分舍,才能得。其中的道理是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天地之间,不出其右,只有保持一定的空,才能感悟有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个人修身养性、处理生活中的细微小事还是成就事业、提升生命境界层次,都非常强调留白的意义和价值。古人说:话不可说尽,事不可做尽,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利不可占尽。讲的就是留白的生命智慧。晚清大儒曾国藩说:最好的人生是“小满”,可谓一语道破人生真谛。小满的境界,即是“留白”。那些把自己时间、空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强调一切都要完美的人,最后往往以悲剧收场。莫言在《檀香刑》里写道:“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莫言解读的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世间万物生发变化的规律,感悟的是包括缺憾在内的留白的意义。
心理学涉及有关行为处事时有一个“空白效应”,指人在感知事物时,如果感知对象不完整,便会自然地运用联想,在头脑中对不完整的感知对象进行自我补充,并且在进行这种联想和补充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加强烈的心理效应,出现印象变得更加深刻的现象。“空白效应”最早在艺术领域得到应用,最典型的例证是中西方古代绘画作品中的留白手法。其他比如书法中的虚实相生,音乐中的弦外之音,戏曲中的虚拟动作,诗文中的言外之意,建筑中的小隙大功,佛教中的娑婆世界,等等,都是留白的具体运用。而将“空白效应”用于工作、生活、学习、思考等人生的方方面面,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空白之所以有这样的效应,奥妙就在于留白能让人在行为驱动或事物感知中,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对空白进行主动的填补,产生灵感并激发创造性。
人生留白,包含了两层意思,一个是人生要有白可留。就是有限的生命不能被名利、欲望以及理想、情怀和由此带来的繁华、忙碌填满,懂得放慢脚步,给自己留一点自由,给心灵留一点空间。如林语堂所说:“看到秋天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庄子说的“无用之用”,其实就是“留白”的生命境界。
另一层意思是人生不能只剩下留白。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无论是名利欲望驱使还是理想情怀激励,都是应该有所追求的,用力工作、用力生活、用力逐梦、用力去追求好的结果,等代表了人生正向的坐标和方向,惟如此,人类社会发展才能结出今天如此灿烂的文明硕果。我们不能打着人生留白的旗号,放弃对人生理想价值的追求、对工作事业的热爱、对精神生活的提升。放弃了这些,你的人生不是留白而是空白,是对生命的浪费和辜负。因此,无白可留和只剩下留白,都是人生的败笔!前者代表了绚烂夺目的人生追求,后者代表了空谷幽兰的生命状态,缺一不可。
如何让生命留白,无非两个方面,一个是要有时间保障。二是要有精神需求。人生规划安排上的留白同绘画等艺术领域的留白一样,说到底涉及的都是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再安排问题。当时空没有按照既定的逻辑和序列对应时,灵感和创造的历史逻辑起点也就开始了。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提出过一个“五小时原则”:即周一至周五,每天给自己留一个小时,以“制造空白时间给自己”。大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一生创作的哲学巨著数不胜数,但无论多忙,他每天下午四点都强制留出1个小时的时间去哥尼斯堡城郊散步,这条小路被称为“哲学家小道”。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是每天空出1-2个小时的空白时间,不刻意安排任何事情。著名设计师斯特凡在《休假的力量》演讲中提到,他创作灵感的秘诀是每隔7年便会关闭在纽约的工作室,花一整年到世界各地度假。他们都懂得一个道理:只有空荡的地方,才能听见灵*的呐喊。
爱因斯坦曾经将创造性思维称为“组合游戏”,认为这是“建设性思维的本质特点”,而产生“组合游戏”的重要前提是要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保障。对此,心理学家给出的解释是:大脑的工作原理决定了创造力的产生需要一个重要条件:有足够的时间让大脑中的神经元自由连接。大脑在不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就会处于一个相对放松、随意游荡的状态,很多平时不会相互连接的神经元,会在这种自由状态下偶然碰撞在一起,于是灵感和创新就产生了。相反,如果一个人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状态下,大脑就会因受到压抑而失去创造力。《反脆弱》的作者塔勒布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随机的自由探索。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一直忙碌的人很难很难有大作为,也很难成为一个思考者或创作者的重要原因。
一个人有没有留白的时间,并不取决于他的工作内容或外在压力,而取决于有没有以留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一些人一直忙碌而停不下来,并非身不由己,而是一种内在需要,因为一旦有留白的时间就会陷入一种无名的恐慌。一个缺乏留白需要的人,一生难免为人、为事、为情等世事所累,所累者也就成了禁锢思想和灵*的枷锁。只是,我们活着不是为了寻一个锁链套在自己的脖子上,而是有展开双翼的自由和自觉。
石稼先生说,当你以留白之心看世界时,你就站在了灵*的最高处。留白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准则,体现的是智慧,节制的是欲望,打破的是枷锁。太拥挤的人生,往往看不到前进的方向。只有懂得留白的人,才会体悟到人生“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的美妙。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