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玄奘法师传11 [复制链接]

1#

录音、演播:江晖

总监制:李罕

----------

奘师又沿着恒河南岸,东行三百余里,至中印度境之瞻波国(今巴迦尔普尔附近)。国中有寺院十所,僧徒二百余人,均习小乘教。城垒砖高数丈,基隍深阔,极为牢固。传说在劫初之时,人多穴居,后来有天女下降人间,于恒河中戏水,因水灵触身,而生四子。统领南赡部洲,各各分别疆界,组织居民自建国都,现在的王城,就是其中一子的宫廷所在。

国境南部有一个大山林,幽茂连绵二百多里。林中有许多野象,数百头为一群。所以伊烂拏钵伐多国、瞻波二国,象*最多,他们常常在此林中令捕象师调捕以充国事乘用。林中还有丰豺、兕、黑豹,因此无人敢行。

据说在佛陀降生以前,曾有一位牧牛人,每天放牧数百头牛于此林中,任它们自由吃草。其中一头牛时常离开牛群,直到日落时才归队。牧牛人觉得很奇怪,因为每次它回来时,毛色总显得特别光润,吼声也分外宏亮。于是便暗中跟随,随牛来到一个石洞口。他跟进后,大约走了四五里,忽然眼前一亮,只见洞内别有天地,犹如仙境。此时牛在一处树下吃草,草色柔润,也是人间所没有的。牧牛人见树上果实赤*如金,又香又大,便乘牛吃草时,偷偷摘下一颗。虽然很喜欢,但因为害怕,也不敢吃,就把它放在怀里。不久牛吃饱了,他就跟着它准备离开。但谁知走到洞口时,忽然窜出一个恶*,将他怀中的果实夺回。

牧牛人回家后,将这奇遇告诉一位名医,名医嘱咐他最好先别吃,应该设法拿一颗出来研究。第二天,牧牛人又随牛入洞,摘了一颗藏在怀中准备回去,在洞口又遇恶*抢夺,他就把果子藏在口中,谁知守洞的恶*竟扼住他的咽喉,令他不慎将果子吞进肚子里。牧牛人吞了果子以后,身体开始变大,最后整个身体都陷在洞里出不去,只剩头能伸出洞外。

后来家人前来找他,见到他变形的身体,大家都很惊惧。当时他还能说话,说出事情的缘由后,家人就回去请来了很多大力士,但是依旧无法动弹。国王知道这个消息以后,也派人来挖掘,但也没有结果。随着日子久了,牧牛人渐渐变成石头,但仍保有人的形状。

后来又有一国王,知道他是食仙果所变,就对侍臣说:“他既然是因药身变,那么他的身即是药。虽然表面上看是石头,其实身体终究有神灵,应该派人凿取少许来。”于是臣子奉王命,带着工匠前往,尽力镌凿,但凿了十几天,却不得一片。所以该人头形石至今仍然完好。

恒河

自此东行四百余里,到了羯末嗢祇罗国(今拉吉马哈尔以南附近),寻礼圣迹,寺院六七所,僧徒三百余人。再从这里向东渡过恒河,行六百余里就到了奔那伐弹那国(今孟加拉国境内),寻礼圣迹,寺院二十余所,僧徒三千余人,大小乘兼学。城西二十余里有跋姞婆寺院,台阁非常壮观,有僧徒七百人。旁边有一塔,无忧王所建,是昔日世尊在此三月说法的地方,多次放出光明。不远又有过去四佛经行之迹。旁边还有一座精舍,里面供奉着观自在菩萨像,据说只要至诚祈请,无愿不遂。

自此东南行九百余里,到了羯罗拏苏伐剌那国(今孟加拉国恒河西岸附近),有寺院十余所,僧徒三百余人,学小乘正量部法。另有三所寺院,不食奶酪,信奉提婆达多遗教。大城旁边有络多末知僧寺院(唐言赤泥)。据说往昔此国未有佛法时,南印度僧人客游此国,破斥鍱腹外道邪论后,国王为他建立的。其侧又有一塔,无忧王所建,昔日世尊在此说法七日。

从此东南出,到了三摩怛吒国(今孟加拉国恒河三角洲地区),滨近大海,气序和畅。国有寺院三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修习上座部教义。这里天祠外道之徒也很多。离城不远处有一塔,无忧王所建,是昔日世尊为诸人天说法七日的地方。离此不远有一所寺院,里面有青玉佛像,高八尺,相貌端严,常有自然妙香,飘满院中。还有五色光瑞,常常照亮天空。凡是见闻者都能发起很强的道心。

从此东北海滨山谷间,有室利差怛罗国;次东南海隅,有迦摩浪迦国;次东有堕罗钵底国;次东有伊赏那补罗国;次东有摩诃瞻波国;次西有阎摩那洲国。这六国山海深远,虽然没有进入其境,但风俗可知。

奘师离开三摩怛吒国,向西行九百余里,到了耽摩栗底国(今坦路克)。此国临海,有寺院十余所,僧徒千余人。城侧有一塔,高二百余尺,无忧王所建。旁边有过去四佛经行遗迹。

这时,奘师听说海中有僧伽罗国(今斯里兰卡),国中有位精通上座部三藏以及深解《瑜伽师地论》的高僧,但是必须涉海路七百由旬,才能到达那里。奘师正犹豫间,碰巧遇到一位南印度来的僧徒,他劝道:“去狮子国无须从这里走这么长的水路,可从南印度的东南角出海,约三天水路就可以到达。虽然多经一段山川跋涉,但比较安全,不但可以免去海上狂风巨浪的危险,又可以顺道朝礼乌荼等国的圣迹。”

于是奘师即向西南行,到了乌荼国(今刻塔克),国内有寺院百余所,僧徒一万多人,学大乘法。也有天祠外道,邪正杂居。佛塔有十几座,都是无忧王所建,有很多的感应事迹。国东南境临大海,有折利怛罗城(唐言发行),是入海商人以及远方客旅,往来停宿的地方。从这里南去僧伽罗国有二万余里,每当夜静无云之时,可遥望见那边佛牙塔上宝珠放出光明,状似空中星烛。

自此西南大林中,行一千二百余里,到了恭御陀国(今干詹)。从此西南行,经过大荒林一千四五百里,到了羯陵伽国(南印度境),有寺院十余所,僧徒五百余人,学上座部法。据说过去这里人口稠密,因为扰触了一位五通仙人,仙人一气之下以恶咒残害国人,无论年少还是年长者都不断死去。后来剩下的人也都渐渐迁往别处居住。

自此西北行一千八百余里,到了南憍萨罗国(中印度境)。国王是刹帝利种,崇敬佛法,爱尚学艺。国中有寺院百所,僧徒万人。天祠外道,也很庞杂。

城南不远处有一所旧寺院,旁边有一塔,无忧王所建,昔日世尊曾经在此现大神变降挫外道。后来龙猛(龙树)菩萨住在这所寺院时,此国王号娑多婆诃(唐言引正),珍敬龙猛菩萨,供养甚厚。当时提婆菩萨从执狮子国来求论难,来到龙猛菩萨门口请见,门人进去报信,龙猛菩萨早就知道他的名字,于是就盛满一钵水让弟子拿出去给他看。提婆见了水,二话没说,往水里丢了一根针。弟子满腹狐疑地又把水端了回去,龙猛菩萨见了,非常喜欢,说:“满钵之水,好比我的智慧圆满无缺;他一根针就探到我的底,是个非常之人,可以与他谈论圣道,并收为弟子以传承教法。”于是马上让人请他进来。坐下后,两人交谈得十分欢喜,犹如鱼水相得。龙猛说:“我已经年老体衰了,朗耀慧日,弘扬佛法,就靠你了。”提婆听后赶紧离席,礼龙猛菩萨足说:“我虽不敏,敢承慈诲。”

龙猛菩萨

南憍萨罗国有位婆罗门,善解因明。奘师就在这里停留了一个多月,读《集量论》。

从此南大林中,东南行九百余里,到了案达罗国(南印度境)。王城旁边有一座大寺院,结构宏伟壮观。前面有一石塔,高数百尺,是阿折罗(唐言所行)阿罗汉所建。阿罗汉寺院西南二十余里处有座孤山,山上也有一石塔,是陈那菩萨作《因明正理门论》的地方。

从此南行一千余里,到了驮那羯磔迦国(今阿马拉瓦提)。城东据山,有弗婆势罗(唐言东山)寺院。城西据山,有阿伐罗势罗(唐言西山)寺院。是此国先王为佛建造的,此寺院穷大厦之规式,尽林泉之秀丽,有天神保护,是贤圣游居之处。佛涅槃千年之内,常常有千凡夫僧同来安居,安居后都证阿罗汉,凌虚而去。千年之后,凡圣同居。自从一百多年来,山神变质,常常扰恼行人,因此行人都感到害怕,无人敢往。所以如今寺院多已荒芜,无僧侣居住。城南不远有一大石山,是婆毗吠迦(唐言清辩)论师住阿素洛(又译阿修罗)宫,待慈氏菩萨成佛拟决疑的地方。奘师在此国遇到两位高僧:一名苏部底,另一名苏利耶,他们善解大众部三藏。于是奘师就在此停留数月,学大众部《根本阿毗达摩》等论。他们也向法师学大乘诸论,后来就和法师一起结志同行,巡礼圣迹。

从此西行一千余里,到了珠利耶国(今内罗尔)。城东南有一塔,无忧王所建,是世尊昔日现大神通摧伏外道、说法度人天的地方。城西有一座旧寺院,是提婆菩萨与此寺嗢怛罗(唐言上)阿罗汉论议的地方。当初,提婆菩萨听说此寺嗢怛罗阿罗汉得六神通,具八解脱,于是前来陈疑请决,第七转后,阿罗汉仍然闭口答不上来,于是偷偷运用神通力前往睹史多宫请问慈氏菩萨。菩萨为他解释后,告诉他说:“这个提婆,已久修菩萨道,当于贤劫中成等正觉,你可不要轻视他。”阿罗汉回来后解答了提婆菩萨提出的疑难问题。提婆菩萨听后说:“这是慈氏菩萨的解释,不是仁者靠自己的智慧能想出来的。”阿罗汉赶紧避席礼谢,并对提婆菩萨深加敬叹。

提婆菩萨

从此向南经过大林,行一千五六百里,到了达罗毗荼国(今泰米尔)。此国的大都城号建志补罗。建志城是达磨波罗菩萨(唐言护法)出生的地方,菩萨是此国大臣的儿子,小时候就非常聪慧,等他成年之后,国王爱其才能,想把公主嫁给他。但菩萨久修离欲,无心爱染,将要成婚之夕,菩萨忧心惨凄,在佛像面前殷勤祈请,希望能解脱此难。他至诚祈求有所感应,有个大神王携带着他出城,把他送到离城几百里处的一座山寺佛堂中。僧徒来,见到他以为是盗贼,菩萨自陈缘由,僧徒们听后,都大为惊叹,无不敬重他高远的志向,于是达磨波罗菩萨正式出家。从此他专精正法,能究通诸部,闲暇时就专心著述,造《声明杂论》二万五千颂,又释《广百论》、《唯识论》及因明等数十部。

建志城,是南印度的海口,从这里去僧伽罗国,只须水路三日即到。但奘师未去之时,忽然听说僧伽罗国的国王死了,国内饥乱,有大德名菩提迷祇湿伐罗(唐言觉自在云)、阿跋耶邓瑟哳罗(唐言无畏牙)等三百多位僧徒正从僧伽罗国投奔到印度建志城来。法师与他们相见后,问道:“我听说彼国大德等,善解上座部三藏以及《瑜伽师地论》,本想前往彼国参学,可诸位法师为何却来这里呢?”他们回答道:“我国国王已死,国内闹饥荒,无可依仗。听说这里丰乐安隐,又是佛出生的地方,诸多圣迹,所以就来了。另外国内知法之辈,没有超越我们的,长老有什么疑难,请随便发问。”于是法师就引《瑜伽师地论》要文大节问之,他们所讲也不能超出戒贤法师的解释。

自此国界三千余里,听说有秣罗矩吒国(今马杜拉),由于靠海,奇珍异宝非常丰富。城东有一塔,无忧王所建,是昔日世尊说法现大神变度无量众的地方。国南滨海有秣剌耶山,崇崖峻岭,洞谷深涧,其中有白檀香树、栴檀你婆树(蛇卫栴檀)。树类似白杨,难以辨别,但其木性凉冷,夏日蛇多附之,据此可辨。射箭为记,等到蛇冬蛰之后,方可采伐。还有羯布罗香树(樟脑树),松身异叶,花果也很特别。湿时无香,木干之后,循理而析,其中有香,状若云母,色如冰雪,这就是所谓的龙脑香。

为方便读者阅读,《玄奘法师传》一书中随文链接与传记相关的知识,此处转载一则:

龙树菩萨

音译那伽阏剌树那、那伽阿周陀那。为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之创始人。又称龙猛、龙胜菩萨。二、三世纪顷,为南印度婆罗门种姓出身。自幼颖悟,学四吠陀、天文、地理、图纬秘藏及诸道术等,无不通晓。曾与契友三人修得隐身之术,遂隐身至王宫侵凌女眷。其事败露,三友人为王所斩,仅师一人身免。以此事缘,师感悟爱欲乃众苦之本,即入山诣佛塔,并出家受戒。

出家后,广习三藏,然未能餍足。复至雪山(喜马拉雅山),遇一老比丘授以大乘经典,唯以虽知实义,末能通利。又以曾摧破外道论师之义,故生起邪慢之心,而自立新戒、着新衣,静处于一水晶房中。其时,有大龙菩萨,见而愍之,遂引入龙宫,授以无量之大乘经典,师遂体得教理。其时南天竺王信奉婆罗门教,攻击佛法。师遂前往教化,使放弃婆罗门教信仰。此后大力弘法,又广造大乘经典之注释书,树立大乘教学之体系,使大乘般若性空学说广为传布全印度。晚年住于南印度之黑峰山,门弟子有提婆菩萨等。

有关师出世之时代,诸说有异。如:(一)僧睿法师之《大智度论》序、庐山慧远法师之《大智度论》抄序等载,师生于佛陀入灭后九百年顷;(二)《百论疏》卷上载,师生于佛陀入灭后五百三十年顷;(三)依《三论游意义》、道安法师之《二教论》、《龙树菩萨传》等所说,师生于佛陀入灭后八百八十年顷,即公元四世纪末。

关于师之入寂,据《龙树菩萨传》载,有一小乘法师,以嫉恨之故,不愿师久住于世,师知晓后,即入静室,行蝉蜕而去。另据《大唐西域记》卷十憍萨罗国条载,该国国王娑多婆诃归皈师,师以妙药赠之,二人俱长寿不衰。王子欲早登王位,故乞请师自尽,师即以干茅叶刎颈,王因哀愁之故,不久亦命终。至于师之年寿,依《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卷上、《法苑珠林》卷五十三等所说,皆谓师之年寿达于数百,然若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朝嚼齿木”条及其他诸书所说师擅长药术之言,推测其年寿亦应在百岁以上。

师之著作极丰,如:《中论颂》、《十二门论》、《空七十论》、《回诤论》、《六十颂如理论》、《大乘破有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大乘二十颂论》、《菩提资粮论》等。造论之多,世所罕见,遂有“千部论主”之美称。

▽点击进入往期

高僧玄奘

那段真实的历史

1上1下

点击进入

?

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