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真正情感的质量rdquo [复制链接]

1#
(本文首发于KEY-可以文化。)提起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我们总是第一时间想到那些精彩的小说: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改编为著名电影的《红高粱》、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蛙》、“献给天下母亲”的《丰乳肥臀》……

不过,你知道吗?除世界级的小说家之外,莫言也是剧作家、演讲家、散文家。在刚刚过去的年,我们推出了莫言的中篇小说精品系列、莫言剧作集、莫言演讲全编;现在,莫言散文全编也上市啦!

“莫言散文全编”收录了莫言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新世纪以来的散文创作近篇,这也是莫言散文作品首次如此大规模的集结编选哦。

这次出版的《莫言散文全编》根据莫言散文写作时间和内容的梳理、编排,分成三册:《会唱歌的墙》《月光如水,马身如漆》《感谢那条秋田狗》,既收录了莫言早期创作的散文代表作《马蹄》《会唱歌的墙》等,也有新近创作的风趣幽默的《马的眼镜》等。读完这些散文之后,你也许可以感受到莫言散文风格的变化过程。

从散文的内容来说,“莫言散文全编”也十分丰富!既有莫言的童年趣闻、故乡轶事、旅途游记,也有对社会问题与现象进行思考与探讨;另外还有莫言的阅读随笔、创作谈、为自己作品的各种中外版本撰写的前言后记,以及他为友人作品撰写的序文,等等。

1

向生活记忆要散文,

是莫言散文创作的重要方法

散文创作,可以说是作家心灵秘密的自由、本色而朴素的显现。作家王安忆曾在《情感的生命》一文中提到“散文的心”在于“情感”,“真实所想、真实所感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散文的质量。散文是什么呢?情感的试金石。任何事情都可以拿来做题目,但资源有限。它是真正的天意。”

莫言的散文创作其实正是延续了一种经典写作模式,他的散文仍能看到王安忆所言的“情感的质量”。在文学精神普遍缺失、泛娱乐化的当下,许多散文虚伪得像造梦,泛滥抒情,甚至不惜“鸡汤”,而莫言散文却带着乡土气息、历史的沧桑、生命的真实进入读者视野,这其实展现了一个作家强大的精神定力、自觉的人文追求和审慎的文学态度。

在莫言的散文中,有一部分内容主要书写自己关于童年、故乡、旅行等方面的人生经历,这也是很多散文作品会涉及的内容,而莫言往往截取自己最熟悉的生活记忆下笔,将那些已经模糊的经历又一次擦亮,将那些已不再被人关心的物什重提,将那些已经丧失感动的往事变得富有温度。

▲《会唱歌的墙》(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在《草木虫鱼》一篇里,莫言说道:“好多文章把三年困难时期写得一团漆黑、毫无乐趣,我认为是不对的。在那个特殊的时期里,也还是有欢乐,尽管几乎所有的欢乐都与得到食物有关。”莫言写到那时如何抓蚂蚱、泥鳅、螃蟹,吃树皮,每种“食材”又有不同的烹食方法,真实的苦涩里便有了苦中作乐的幽默境界。

这些富有生活趣味、生动鲜活的内容,正是莫言散文里非常打动人的部分。在莫言的散文里,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文学家如何破除自我光环,将那些甚至略显笨拙的个人经历坦诚地呈现给读者,莫言绝对是当代作家中最敢拿自己“开涮”的一位。

莫言写“我”幼时“亲密的朋友”小羊谢廖沙,在“我”不知情的时候被家人宰杀,变成了肉在汤锅里翻滚,“母亲将一碗羊杂递给我时,我心里虽然不是滋味,但还是狼吐虎咽了下去”。莫言写“酒后絮语”,回想自己幼年偷酒喝,往酒中掺凉水,母亲发现后,却没在父亲面前揭露“我”。莫言写在部队里洗滚烫的热水澡,洗完后如脱胎换骨,神清气爽,“自觉美丽无比”。莫言还写童年读书,一头钻到草垛后,再出来已是红日西沉,“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

其实不难发现,莫言的散文中很少出现特别雅致和贵重的东西,多的是生活日常,甚至俗物,他往往将一件平常小事讲得风生水起,八面开花,看似写得随心所欲,信马由缰,但情感饱满真诚,个体生命的质地在其中显出宝贵的光芒。

2

着眼时代与世界,

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作家

很显然,莫言不是一个学者型的作家,但他绝对是一个思考型的写作者。莫言散文写作中的真诚的情感的力量,不仅体现在他个人生活素材的加工处理方式上,也体现在对当下时代问题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