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复制链接]

1#

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获奖后的10年里,他曾躲在家乡高密,不看电视不上网。

在朋友的田地里,开着收割机单纯地体验丰收的喜悦。

当然,他依旧笔耕不辍、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

《警世通言》云: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小学没毕业便辍学回家放牛、29岁才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30岁时发表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57岁终获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坚信:没有永远的成功,但可以选择一直成长。晚熟的他,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不急不缓地过好自己的人生。“有的人小时胆小,后来胆越来越大,有的人,少时胆大,长大后胆越来越小,这就是早熟和晚熟的区别。”这是《晚熟的人》里莫言对早熟和晚熟的一种解读。莫言胆小,这是他自己承认的。他曾说过:“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懦夫、可怜虫。”小时候,他特别胆小敏感。夜晚不敢出门,白天也不敢一个人进庄稼地。他说不清自己究竟害怕什么,走路时总感到身后有东西如影随形。按他的话说,独自路过庄稼、大树、坟墓时,他害怕会有不知名的东西突然钻出来。对于童年的记忆,除了胆小害怕,还有就是关于饥饿。12岁那年,实在饿得受不了,他壮着胆子拔了生产队的一根萝卜充饥。父亲知道后,逮着他就是一顿揍。更辛酸的是,有年冬天,村里小学买来一车煤。孩子们饿极了,一拥而上,竟拿起煤块儿往嘴里塞。莫言也在其中,还向老师推荐说很好吃。后来,他被迫辍学。当起了放牛娃、农忙时还要下田种地。因他无力承担过重的农活,时常被父亲责备。作为家中并不讨喜的一员,莫言的乐趣是一个人去远处放牛羊。躺在草地上、百无聊赖时,他开始尝试和一切能看到的东西对话。有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他偷偷跑去听书,因此忘记干活。不过,这不影响他旺盛的表达欲,他特别爱向母亲转述从说书人那儿听来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他不断“添油加醋”,甚至篡改故事结局。听完故事后,母亲时常忧心忡忡地说:“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不受待见的,有时还会给自己和家里带来麻烦。母亲提醒他少说话,是希望他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有父母的谆谆教导,他并没改掉喜欢说话、胡思乱想的天性,这也是他笔名“莫言”的由来。于是,文学开始让他大胆。初学写作时,为获得灵感,他多次深夜出门,沿着河堤、迎着月光,一直往前走,有时到天亮才回家。能在黑夜外出,是热爱战胜了恐惧。他需要刺激自己,寻找别样的经历,捕捉别样的感受。苏东坡曾说:“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但晚熟的人,当等到一个合适的时代,出现适合他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就会突然焕发出光彩来。这也不失一种成长与财富。“晚熟的人,像冬日山间的松柏,虽腰身弯折,却蓄势待发。”在《晚熟的人》里,莫言这样比喻道。因为爱读书,晚熟的他还曾闹过不少笑话。那时,同学家里有本《封神演义》。知道莫言爱看书,同学便戏谑道:帮忙拉五圈磨,就能看一页书。为了看书,莫言真的就“当牛做马”地拉磨。为熬夜看《欧元海之歌》,他把油灯挂到门框上。灯火很小,越看他越往前凑,一不小心,灯火便把头发烧焦了。莫言曾说过:“我对阅读的渴望,一点都不亚于我对饺子的渴望。”特别是年,莫言到距家公里外的龙口当兵。部队有很多人热爱文学,刊物来了,大家抢着看。看得多了,他跃跃欲试,偷偷学着写。莫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春夜雨霏霏》,是在年第5期《莲池》刊物上。这也标志着“莫言”这个笔名正式启用。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的4年里,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哲学和历史书籍。特别是顺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后,除了读书与创作,他近乎什么都不去想、不去做。这些看过的书、写过的字,在他心里深深扎根,也激发出了莫言日后丰沛的创作灵感。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就是在此时创作完成的。看到这部作品后,著名作家张洁曾惊叹:“年中国文坛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出现了莫言。”不久后,《红高粱》的发表便再次印证了这一观点。“《红高粱》把战争小说换了一种写法。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时候,那个有很多旧有文学观念严重束缚作家头脑的时候,这样的小说出现,应该还是有一定的震动性。”之后,就是《生死疲劳》《丰乳肥臀》《檀香刑》《酒国》……这些作品在国内外获奖无数,也深受读者喜爱,成就了莫言文学路上一座座高峰。从小学辍学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他对“晚熟”的理解。在他看来,“晚熟”代表了求新求变的精神。他希望自己能够晚熟,使艺术生命和创造力保持得更长久一些。正如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说的那样:“由于莫言这本书的出现,晚熟也会成为一个流行词,这里面既有智慧,同时也代表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明明是前浪,在沙滩上打个滚站起来又变成后浪,这就是晚熟的精神。”晚熟代表了一切皆有可能。所以说,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有太早的放弃。“我不够成熟,不够圆滑,不够老练。没关系,我只不过是一个晚熟的人。”莫言承认自己是一个晚熟的人。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他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自己。渐渐地,他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他毫不相关的人。他如同一个看戏人,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莫言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正如他在《蛙》中所说:“这么多年来,我总结了一条经验,解决棘手问题的最上乘方法是:静观其变,顺水推舟。”关心则乱、等等看看,有些事慢慢就看淡了,有些人也慢慢就看清了。“莫言,你不要觉得你的文学水平很高,也不要以为咱们乡里只有你有能耐,你老实说,我的文学水平在你之下吗?”“给我块钱,不然把你的丑事传上网,让你身败名裂!让大家看看你是什么货色?”这两段话,来自莫言的的表弟和表妹。在《晚熟的人》中,莫言讲述了成名后的遭遇:突然冒出的一大群亲戚朋友,通过各种方式利用他的名号谋财。看他飞黄腾达,很多人便忍不住心生嫉妒。表弟、表妹开始对他明目张胆地敲诈!就这样,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来了,莫言躲在家乡不敢出门。为了寻求安宁,他换了手机号码,只允许极少数人能联系到他。这段经历也恰恰印证了他在《晚熟的人》中所说: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

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也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地寻找同类,最后却成了最孤独的一个。”

哪怕孤独,这类人就算成熟了,也会留有内心的单纯,依然热爱生活,愿意去积累和沉淀。莫言在《晚熟的人》中写到:

“当别人聪明伶俐,我们又傻又呆;

当别人心机用尽,渐入颓境,我们恰好灵魂开窍,昏眼变明。”

没有人的人生是白活的,只不过是觉醒的时机有早有晚。要明白跑得快并不代表跑得远,一开始被甩在后面的也可以厚积薄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