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浦老街老宅的天香庙 [复制链接]

1#

天香庙奉祀在海属之地是传统的祭祀习俗,为华夏礼典信仰的组成部分,祭祀意为敬神,祈求神灵保佑,消灾避祸降福安康。坐落于福利昌巷东首,民族路北有一中式宅院,为前楼后宅的院子,前楼上下各三间,以中式风格为主,山墙两侧各有西式壁炉烟囱,似有些中西合璧的味道。那后院是中式堂屋,前后菱角檐口,砖雕门牙,木质花窗,是典型的北方民居建筑。

堂屋虽为中式两面坡顶,硬山墙,屋面也换成大瓦,却内穿二层阁楼,东、西各置木质楼梯,扶梯拾级可上,有私密暖阁氛围。在堂屋正门上首(东面),发现建有天香庙,这在遗存的新浦老式民居中,实为罕见。天香庙因其制形小,也有叫天香阁的,它在海州、南城、板浦老民居中,多有发现。新浦成镇时间短,西风渐进华洋相揉,在老街背巷还遗存有天香庙,令人称奇。

旧时民间新盖堂屋时,会在正门旁上首,留一砖砌方洞,是为天香庙。洞口离地1·5米左右,洞高约2尺、宽约1尺,上端砖雕楼阁檐形,洞口砌条砖边沿。昔日大户人家盖屋,不论院落几进,只能在主屋正门上首,建一座天香庙用于祭祀。逢年过节家中主人,都要焚香敬拜,祈求家人避灾安康,财运如意。何为天香呢?传说有种豆蒄名曰:天香,三十年结果只结一颗,吃了它重症不会恶化,可食者沉睡不醒,直至找到第二颗服下方能复初。

何许天香就是种寄托吧?古人也有指月宫旁的桂花树为“天香”的,如宋之问《灵隐寺》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之句。而用于礼佛的有唐朝沈佺期诗《乐城白鹤寺》:“潮声迎法鼓,雨气湿天香。”宋有吴自牧《梦粱录·元旦大朝会》:“元旦侵晨,禁中景阳钟罢,主上精虔柱天香,为苍生祈百谷于上穹。”可见天香与祭神祈拜有关,那院中天井焚香是为天香,天香庙置于室外,主院正屋上首,私家祭祀方便简捷,天香庙就是缩小版的私家庙宇。

天香庙供奉的是三元大帝,也即三官老爷。每逢过年,各家各户都要把天香庙装饰一新,门旁贴上对联,上联:一门清泰蒙神佑,四序安康托圣扶;下联:无物可酬两大德,虔诚惟进一炉香;檐口贴有:天官赐福;天香庙洞里贴有红纸,上书:三元大帝之位。也有人家对联为:三元赐福,殄九厄以消三灾;九府留玄,赦八难而降九祥。三官乃天官、地官、水官总称,上元一品九气赐福天官,中元二品七气赦罪地官,下元三品五气解厄水官。

三官是道教中掌握着天堂、地府、水面三界的神,南方有称三界公、三界爷,北方则称为三元大帝,是民间尊崇的神祇。道教认为天官为尧,地官是舜,水官即禹。张道陵创立天师道,就祭祀天、地、水三官。海州为道教发源地,有传说三官起源于云台山,早年云台山置于海中,是为神仙之地,那青峰顶上的三元宫就是三官老爷的府邸。因而有套近乎者说,“亲为亲,邻为邻,三官还是海州人”,意指三官祖籍是海州。

清代海州有三座三官庙,东、西、北三座城门内各一座。赣榆县有六处,沭阳县有十六处,可见三官祭拜在海属地区之兴盛。每年正月十五日上元节是天官生日,七月十五日是地官生日,十月十五日是水官生日。各地三官庙都要举办祭祀活动,各三官庙热闹异常,香火鼎盛。新浦的商会、保甲、行业及大的宗族都有烧香会,各有会号。

烧香会有会长、副会长及执事若干,会有大小人员不等,烧香会多时达十八家。各烧香会活动,搭棚锣鼓宣演,多时达13班锣鼓棚,还有高跷、舞龙、耍狮、旱船、花挑等一系列表演。各烧香会信奉神灵不同,但正月十五日上元节,朝山进香祭拜天官,却是无约定而俗成的。(原创:马鉴尧,转载请署作者名。)

在正月十一、十二两天便开始准备,会友背插小彩旗,手敲铜锣,咣!咣!走街窜串巷催会,告知集会时间。天还没有亮,朝山进香队伍便出发了,号灯开路灯笼高挑,上书会号朝山进香。敲锣的伴着锣响,拉长声腔高喊“朝山进香啰!”,咣!咣!咣!“朝山进香啰!”。浩浩荡荡的队伍,门旗两路五颜六色,接着是打着龙凤旗、扛着万民伞的队伍。

队伍里有吹鼓手、念经队、击磬敲木鱼,边走边唱。队伍中心是灵官老爷,上罩黄罗伞,端坐香案上,由四个壮汉抬着,威风八面。沿街店铺、富家,在门前设案焚香恭迎接驾,每到一家队伍便会停下,灵官接受祭拜,商家献上礼金。队伍后面是庞大的烧香队伍,男女老少身背香袋,踩着锣声排成长队,踢踢踏踏朝山进香。穷人家为着企盼三官保佑,改变穷苦命运,又无钱置香祭拜,只得甘为富家挑担背香,是为“烧苦香”,也算是尽一份虔诚。

云台山青峰顶三元宫是苏北鲁南的祭拜中心,百里范围的人们朝山敬香,敬神的船队一艘接一艘,进山河流被称作“烧香河”。苏北盐阜、淮扬,苏南镇江的广大信众,大年初一发过五更纸,便不辞辛劳徒步往云台山,赶烧头炉香。正月十四日各路烧香队伍齐聚三元宫,山上殿前道旁尽是烧香的人,正月十五日子时,三元宫起第一炉香。

各地烧香队伍,各保号烧香会都想烧第一炉香,于是各队各会推出会头,循按贯例商量先后。有的早就给和尚送去香火钱,争取和尚方便自己,有的偷偷翻墙入庙,心想能抢烧头炷香。有的来得早,有的香火钱厚实,第一炉香总是会有人先烧的。正月十四是个不眠之夜,山中灯笼火红,锣鼓喧天,唱孝的诵经的,跳马匹娱神的,一片沸腾,说是为三官暖寿。

烧香是有讲究,也有说法,大香系上等檀香木,由整块香木劈成,叫“老贡”;柏木段算作中等,是为“冲贡”;普通的油松木,则叫“油贡”,称为高香。各香价位不同,何况敬香不问几许,虔诚不论价格,大家心照不宣。至于用松柏籽粉末做的柱形香,只能称为“线香”,16支或24支裹成一束,五束包成一封,供烧香者请香。看来庙宇烧大香、烧高香古来有之,演变成今天丈把长拳头粗也不足为奇。人们企盼更大的回报,花点钱便能如愿,何乐而不为呢?倒是原本清净的山中,烟火燎绕锣鼓喧天。

大香檀木架成井字形燃烧,长香线香插入炉内香灰中,香雾漂绕浮尘袅袅。庙里和尚是忙里忙外,院中支起大锅,煮了满满一锅饭,据说够上千人吃的。这是一年中的大事,马虎不得,何况晚上还要办灯会,给三官老爷暖寿哩。那些不能进山入庙的,在家立于院中天香庙前,焚香祭拜诵念三官经,再将线香插入庙阁香炉中。三官祭拜是那时人们的大事,这也是天香庙一年中接受香火最多的时候。

天香庙民间还另有故事,说是商朝末年,姜子牙助周武王打天下,凯旋后在封神台封神,每路神仙都己分封完毕,安排庙宇接受香火去了。此时东岳大帝黄飞虎突然跑来,说是神号封了,这庙宇在哪里呢?看来这黄飞虎也是够粗的,领了封号不问庙处,高兴之余方知没落蹲。

姜子牙先是一头雾水,细想是自己给忘了,可庙宇已经分完,无奈只得将自己的庙让给了黄飞虎。姜太公无处安身,只能栖于这墙上的小小天香庙了。至于那小说《红楼梦》中的天香楼,则是用了国色天香之雅意,演绎出公公贾珍逼奸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一段风流韵事。(原创:马鉴尧,转载请署作者名。)

参阅资料:

《海州民俗志》刘兆元,江苏文艺出版社。

《解放前新浦民间的烧香会》王退庵,新浦文史资料第五辑。

首张照片自拍,余选自网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