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楞严经卷七结界建立道场,百日可入无为圣 [复制链接]

1#
末法修行者要以清净僧为第一沙门,成就清净禁戒后,就要结界,以保护戒体的清净。那么,如何结界建立道场呢?继续边读边聊《楞严经》。阿难对佛陀说:“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慈悲教诲,心已开悟了,自己已经知道如何修证,才能成就无学道。末法修行者建立道场,如何结界才能合乎佛世尊的清净轨则呢?”对于阿难而言,他毕竟已经证入了罗汉果位,此时又已经明白了如何耳根圆通法门,自然就不会被世间五欲六尘沾染,故而这里“结界”的问题,是他为末法时期的修行者问的。这些修行者尚未入无为圣性之流,在有形有相的境境界中,难免会遭遇魔障。佛陀告诉阿难说:“若末世人愿立道场,首先取雪山的大力白牛,让其食用其山中的肥腻香草,这种牛只饮用雪山的清净水,其粪很微细。可取其粪和合上旃檀香,以此泥涂其地。如果不是雪山大力白牛,其余的牛臭秽,不堪用于涂地。”这段话字面意思很清楚,但似乎很难做到。地球上倒是有雪山,但雪山中是否有这样的大力白牛呢?既然是雪山,应当很寒冷,又如何能生长出肥腻香草呢?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或许此段话中有隐喻。“雪山”洁白,比喻真心本性。“大力白牛”,是比喻大乘法门,具体在这里,应该是指耳根圆通法门,文殊菩萨说它是娑婆世界的真教体。佛陀在《法华经》中,曾以牛车、鹿车、羊车来比喻大、中、小三乘教法。故而这里的“牛”是指大乘教法,“白”是指明心见性,“大力”是指耳根圆通法门。在反闻闻自性的无作熏习中,自然就出离了尘染。“肥腻香草”和“雪山清水”皆是食用之物。“肥腻香草”比喻大乘佛法,“雪山清水”比喻不以攀缘心听法。缘心听法法也缘,不以攀缘心听法,就是“此牛唯饮雪山清水”;以攀缘心听法,则水就污染了。“雪山大力白牛”食用“肥腻香草”,饮用“雪山清水”,如此就得到了“其粪微细”。“粪”是比喻念头,“其粪微细”比喻念头微细。一般凡夫,是非分别重,往往心念很粗浊。比如说,他知道自己高兴了,却不知道为什么高兴的。他知道自己生气了,却不知道为什么会生气。他观察不到细微处。“其粪微细”的微细念想,来源于对大乘佛法的分别法执。佛说:“可取其粪和合栴檀,以泥其地。”意思就是,将这微细的大乘法执,和合上自性的“旃檀”真香,这就是“反闻闻自性”的修学。大乘佛法就如同过河的船筏,过完河,对大乘佛法的法执也是要舍弃的。不过,世间不少修行人,他学了大乘佛法,不是向内觉观,和合自性旃檀真香,而是向外攀缘,和合五欲六尘,这种背离真性的染相浊修,是不能出离三界的。“另外在平原上,穿去地皮五尺以下,取其黄土,混和上栴檀、沉水、苏合、薰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将此十种磨细为粉,合上黄土为泥来涂场地。方圆一丈六尺,建立八角坛场。在八角坛中心安置一个金、银、铜、木所造的莲华。莲华中心安置一个钵,钵中事先盛满八月的露水。水中随意安放所有的华叶。取八面圆镜各安八方,皆围绕着中心的华钵。在八面圆镜之外建立十六朵莲华,十六座香炉与十六朵莲华间错铺设,以庄严香炉。”这是讲八角坛场的建设。这个建设在事相上是能够做到的。如果说前段的“大力白牛”是隐喻空如来藏(根),那么,这里的“八角坛场”是不是隐喻不空如来藏(尘)呢?若隐喻解读,则此处的“平原”,是隐喻事物的表面。就好比绿叶红花是我们看到的表象,在这个表象之下,植物又是由植物细胞构成的,而在植物细胞之下,又可以继续细分。如此“穿去地皮五尺以下”,深入到一定境界,大约山河大地等种种世间万相,皆已经碎为微尘。“取其黄土”又和上旃檀等十种细香粉,这里是不是隐喻十法界,是一个妄念结合不同的业力尘相,而形成的十法界。这样隐喻观照,似乎有点儿道理。后文类似之处,就不继续参详赘述了。“纯烧沉水香,不要令见到火。取白牛乳放置在十六个器皿中。以白牛乳做成煎饼,并加一些砂糖、油饼、乳糜、苏合、蜜姜、纯酥、纯蜜,分别盛放于莲华外的十六个器皿中,围绕在莲华外,以供奉诸佛以及诸大菩萨。”这是说坛城供品的制作与摆放。“每天在饮食时,或者在半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在八角坛前另外安放一个小火炉,用兜楼婆香(即白茅香)煎烧后,取其香水沐浴其炭,然后令其猛烈炽燃。投这些酥蜜在炎烧的火炉内,烧至烟尽,供享佛菩萨。”这是每日食时或者在半夜做烟供的方法。这里的“每以食时”是指佛制当年的日中一食,而不是现代人习惯的一日三餐。“令八角坛的外围四处,遍悬各色幡华。在坛室中央的四壁上,敷设十方如来以及诸菩萨的所有形象。应在正当阳处张贴毗卢遮那佛、释迦佛、弥勒佛、阿閦毗佛、阿弥陀佛、诸大变化观音形像,兼有金刚藏菩萨形象,安置在左右两边。帝释、梵王、乌刍瑟摩(火头金刚)、并蓝地迦(青面金刚)、诸军茶利(解怨结金刚),和毗俱胝(三目金刚)、四大天王等,频那夜迦(人身象鼻)张于坛场正门两侧,分左右安置。”这是坛场内的布置。“又取八面圆镜悬覆在虚空中,与坛场中所安的镜,方方面面相对互照,使其形影重重相涉。”这种情形常见。两面镜子相对,镜中形影交互相照,重重相涉不尽。“在最初七日中,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阿罗汉圣号。于昼夜六时围绕坛场,诵持楞严咒。以至诚心行道,一时常行念咒一百零八遍。在第二个七日中,一直专心发菩萨愿,心中不要间断,我的戒律中曾经有发菩萨愿的教导。”常见的菩萨愿有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在第三个七日中,于十二时一直诵持佛般怛罗咒(大白伞盖咒、楞严神咒)。至第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在圆镜交光之处蒙佛摩顶。当即于道场中修三摩地,能令这些末世修学人,身心澄明清净犹如琉璃一样。”这是讲坛场的加持功德。“阿难,若是这比丘的根本受戒导师,以及同会中的十比丘等人,其中有一个不清净者,这样的道场多半不会成就。”不成就,就意味着三七日时,诸佛菩萨不会降临。不过,这里的“不成就”与“多不成就”还是有区别的。后者并不是绝对,说明还是有成就的可能。不过,在末法时期,也许弄一头雪山大力白牛,也比找到一个清净的根本戒师和十个清净的比丘要容易些。因为即使是有这样的清净比丘,由于我们自身福薄慧浅,当面见到亦不一定认得出来。“从第三个七日之后,保持身端坐、心安居的状态。经过一百日,有利根的人不用等到从座位上起身,就能证得须陀洹果。纵然其身心尚不能入无为圣果,也决定知道自己成佛之事真实不虚。”须陀洹是初果罗汉,译作入流,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流,而入无为圣性之法流。此时,他已经是见道位,断除了分别见惑,但是,其身心还有俱生细惑,还没有完全断除分别思惑。但无论如何,他已经决定知道,成佛之事真实不虚,自己早晚会成佛。“你问怎样建立道场,道场的建立就是这样的。”若能建立这样的道场,则成就非常快。三个七为二十一天,在加上一百日端坐安居,共计一百二十一天,也就是说,只要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能证得须陀洹果,入无为圣性之流,尝到无为法的妙处。可惜的是,要建成这样殊胜的道场,需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缘。在网上曾见到有启建楞严坛城的帖子,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有其事。若是真有,亦是此界众生之福。(当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