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街串巷初步研学下来,市面上“香道”极其丰富、却各自迷住了不同缘分的闻香人。[香思记]系列
前情回顾:
在《香思记》提到了“清、通、调、补、养”香道演绎版,老普洱同学依然在沉淀,也在梳理,白天致敬经典,晚间伏案跟老司机交流,洞见不敢说,觉醒谈不到,杂七杂八的感悟,再过一阵子或许拿出来,凑一篇班门弄斧、隔山打牛、绵里藏针之非主流香文案吧。
中医“脾胃学说”创始人李东桓,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其著作《脾胃论》更是详细拆解了“脾胃”之精微,脾胃论核心理念就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这与《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强调胃气的作用。
《黄帝内经》曰:“五气各有所属,唯香气奏脾”,“芳香行气养脾”。《神农本草经》又云:“口鼻为阳明窍,阳明虚则恶气易入。得芬芳清阳之气,则恶气除而脾胃安。”
比如,“百味香”六良药有:“肉蔻”、“丁香”,通过“药食同源”食用入口“味觉”,或者借助“融药入香”的“嗅觉”,“肉蔻”、“丁香”二者功效是否发挥一样?还有,同样是肉蔻或丁香,藏医和中医是不是又有不同的解读呢?很多有趣的话题,值得有心人去寻味问道。以后再跟探讨交流。
十年前,我和太太发起传统文化家庭化、社群化的“养正学堂”,开始涉足“闻香入药”、“香药同源”,那时期有一位香业界创业人挺有名的。李时亮老师,男,回族,年出生,北京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我和太太曾去“乾恒香堂”一个店里参观探香,产品线很丰富,民间感传承感文化感十足,就是价位比较突出。其实,我俩的嗅觉触角,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汉地香”和“雪域香”来回游走。而有一些朋友,习惯这么区分:服务修身、养性、安宅的香;服务修行功课、上供下施的香。
曾听说过一个说法,大概意思是说,不能乱喝茶,你得喝跟你体质能适应的茶。但绝大多数人很难专业性地知道自己的“体质”,基本都随波逐流,喝“口碑茶”、“广告茶”和“身价茶”。其实,“五道会”里的“香道”,莫不如是焉。
市面上的香太多了,都有故事,都有文化,都有力量。最终还得让那股跟您有缘的香芬,沁人心脾。沁人心脾,这个成语太精准了,把香道的终极理念全讲到位了……
作为职场圈平民香客、修行界吃香人,“香道”和“茶道”一样,吾平素敬而远之或干脆束之高阁。谁又那闲工夫半真半假体验薰香喝茶有说道有掌故有规矩的“文化”呢。随便拣一捏茶,想想该用这味儿的香了,于是,开水泡之,打火机点之。
每一种味道的香,必有“上瘾”这个味儿的鼻孔。前面提到“沁人心脾”“沁入人心”等成语,精准的反应了闻香之境。古人闻香入心,今人薰香养鼻子……不过也对,能先让鼻子满意愉悦的香,更能心旷神怡、心胸宽广,心神恍惚、心态爆炸那是不可能发生的尴尬。
用文字分享香之后,遇到不少香界前辈、善知识,随着对产品开始深入了解,不仅熏陶了个人文化,也被更多元化的香品熏陶。
走访高人,参访香品,查阅文献,研究为乐。有时还真有新的发现。比如,一些老香客、老同参,好奇百味香配料里的“糌粑”元素。
那么,市面流通的其它香品,有没有同样含有“糌粑”等食品级配料的祈福上供线香呢?
带着好奇,我们踏上了见学研学之旅。一路下来,不是没有收获。开了“香界”,结识了“香师”,很有意思!比如,我们偶然发现源自藏地的一款香,配料里加入了“五谷”。五谷通俗就是粮食,藏地“五谷”包括哪些粮食呢?和汉族农耕文明的“五谷”,会有什么不同?
首先,先来追溯下汉族农业范畴的五谷。“五谷”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关于“五谷”古代有多种说法,最主要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据说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早在十四世纪时,巴卧·祖拉陈哇在其著作《智者喜宴》中关于藏族起源中写道:“须弥山间取五谷,撒向雪域成佳品。”、“菩提神猴携带众子孙,寻到五谷俱欢喜。食用五谷子孙皆变人,享用谷粒身上遮叶片。”这里所说的“五谷”,就是青稞、麦子、大豆、荞麦和铃铛麦。
由于藏地独特的气候更适合种植各种青稞作物,使青稞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来源。藏族谚语中说“佛法六字真言,食当青稞六穗。”以说明青稞在藏族人心中的地位。
故此,老普洱推断,这款融入了“五谷”的藏香,从文化层面和风俗层面,或许含有青稞“糌粑”。那么,顺着这个话题,咱们再从学术上简单探讨“当药香遇到糌粑”一二吧。
纪录片或电影,我们很容易看到在藏族地区,几乎每家每户都备有桑炉。煨桑是藏民族最普遍的一种祈愿礼俗,燃起桑烟有清香舒适之感。藏语“桑”,本意为“清洗、消除、驱除”等净化之意。但以其薰燃过程、人们煨桑时的心态以及所用物品来看,则是一个很明显的供奉仪式。
所以,煨桑有两层含义,一是净化,二是上供,因为煨桑时除点燃有香味的脱水的柏技和香草外,还有糌粑、炒青稞、茶叶、糖、苹果、清水等众多食品,确有奉供之意。
从这个视角切入分析复盘,对“百味香”这款师兄圈追捧小二十年的“老牌子”,我又学习到一些历史文化层面的东西。不止一位师兄(修行圈老香客)分享,他他们认为很多藏香里确实有一种特殊的香味,目前还没解密,不太明确是否是藏地的一种什么香料,也不确定具体来源。
香,人类共通的精神体验,和香,熏香,听香。香料不同,气味不同,药性不同,用法不同,带给人的精神体验也随之不同。在一间折扣书店,竟然发现一套三本的《香乘》!《香乘》之乘,应读sheng胜,是香的历史的意思。
明末,淮海(江苏扬州)著名学者、香学家周嘉胄,穷二十年之力搜集整理的香学著作,是中国香文化集大成的经典之作,囊括了各种香材的辨析、产地、特性等香学知识;搜集整理了大量与香文化有关的典故趣事,可谓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备,是了解中国香文化的首选之作。
新书打折,还没开封。作为吃香廿年老香客,老普洱恭敬《香乘》放回书阁。
现在,纯天然的香,太少!很多都说是天然,但还是调配了精油或植物香精类,燃烧以后“香”味很快就散发出来,但如果是纯天然木本植物“药材”或沉檀香这类,燃后应该是慢慢弥漫。
有香,有茶,有人缘。香道,茶道,往浅了说,朝深了去,其实离不开心道。
:
文章内容均为作者原创个人体验与观点,与任何机构、群体、个人无关。发现本文笔误或不妥之处,读者在留言区点评,深表感谢。对“香道”“藏药香”有研究的朋友老师,欢迎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