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图溯上海图溯上海
区片地名是对一片地域的指称,一般不像行政区域有明确的四界,也不像道路指向性分明,起讫点、长宽度确切。它的形成是自然的,渐进的,由特定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条件所决定,受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区片地名不需要命名,不需要政府审定批准,而是逐渐产生,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其名称往往是由其他各类地名转化而成。现将黄浦区56个区片地名(包括现状和历史的)简析如下:
高空俯瞰十里南京路(年)
一、区片的形成和名称的来由
区片的形成与地域的发展有关。本区区片的形成大致有以下七类:
(一)因地理位置优越而形成区片。如外滩,南邻县城,北濒吴淞江,东靠黄浦江,内航可通太湖流域,外运远达世界各地,外国殖民者便将其辟为最早的租界地区。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境内已设有怡和、宝顺、仁记等一大批洋行,并且修筑了道路、码头,道路西侧布满了二层砖木结构洋房,其北端为英领事馆所在地,形成了洋行集中的地区。又如陆家嘴地处浦江东岸,与外滩隔江相望,水陆交通便利,形成居民点及市集也较早。上海开埠后,
外商便在此开厂设栈,先后有祥生、耶松、瑞瑢等造船厂。二十世纪初又开设了英美烟厂、日华纱厂、隆茂栈、永兴栈等,陆家嘴沿江发展成为浦东地区近代工业基地之一。
外滩鸟瞰(年代)
(二)同行业集中地形成区片。同行业集中在一地,逐步形成特定商品供应市场。如小花园(九江路、福州路之间的浙江中路和广西北路地区),初为居民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里开设了一家专营绣花女鞋的商店,由于附近会乐里一带的娼妓以及居住市区的姨太太、女伶需要购买大量女鞋,因此,营业兴盛,引起同行业的竞争。到三十年代末,小花园周围的鞋店达数十家之多,因制作精美而获得广大妇女的喜爱,从此名闻遐迩,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小花园便成了习称地名。又如昼锦里(今南京东路以南、福州路以北的山西南路两侧一带)本是早期里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开设了第一家香粉店妙香室粉局,到八十年代后,陆续开了几十家香粉、绣品、首饰等店,发展成为销售妇女用品的市场,昼锦里也成了有名的习称地名。
东新桥商业街旧貌
(三)因地处水陆交通要道而形成区片。十九世纪末,东新桥地区(今金陵东路以北、广东路以南的浙江中路两侧地区)并不怎么热闹。到了二十世纪,有法商2路、10路有轨电车行驶,在此设东新桥站。英商的3路、5路电车也由此开往山海关路和北站。电车四通八达,成为东西、南北交通枢纽。从而商业发展,日久成为皮革、纸扎业聚集成市的地方。陆家渡(今谢家浜以西,黄浦江以东,陆家渡路两侧地带)地处高巷浜下游,濒临黄浦江,水上交通便利,各类农副产品在此中转。十九世纪末,外商在此建造了储油池及油码头,接着国人也在此设招商局堆栈、永泰祥栈。二十世纪初,太古华通栈及几家修船厂先后建成,以后又陆续开设了一批商店,使该地区日趋繁荣。又如泥城桥地区(今西藏路桥南堍至凤阳路的西藏中路两侧一带)交通发达,为六岔路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商店密集,为铁铺、缆绳、熟煤等业聚集地,现为上海交通枢纽之一。再如新开河(今新开河北路、新开河南路与人民路、中山东二路的交会处一带),过去连接护城河,对水上运输起过作用。年填河筑路,建造房屋。到抗战前,这里成为海味、北货行的集中地,檀香、水烟、报关等行号也为数不少。成为陆上交通要道。
(四)因附近有影响的设施和建筑使该地区出名而形成区片。如抛球场(今南京东路、河南中路交会处附近一带)是年英跑马总会辟筑的抛五柱球球房,同时建造了花园及跑马场。人们将球场、跑马场和花园统称为抛球场。抛球在当时是件新鲜事,给人的印象较深,后来该地区逐步繁荣,形成区片,尽管抛球场已拆除一百多年,建国前人们仍习称该地区为抛球场。又如法大马路(今金陵东路)大自鸣钟(今黄浦公安分局附近地区),建于年,是当时上海装置在建筑物上第一台大钟,钟楼高大,钟声洪亮,前来观光的人络绎不绝,曾列为申江胜景,后来周围开设了许多商店,大自鸣钟就成为习称地名。
老上海抛球场一带的地标建筑——丽华公司
(五)因开设有名的娱乐场所或商店,使附近地区热闹起来,成为区片。如大世界创建于年,是当时远东最大的游乐场。剧场多,娱乐活动门类多,从早到晚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它的开设,促使附近一带舞厅、书场、小型剧场,旅馆和饮食、糖果、百货、绸布等店竞相开设,地区日益热闹,大世界便成为习称地名。又如日升楼(今南京东路、浙江中路、湖北路交会处一带)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设的一家著名茶馆,地处闹市中心,交通繁忙,熙来攘往,生意兴隆。后附近一带新开了大商店和游乐场所,如南边对面为新新舞台及上海第一家游乐场“楼外楼”。因其影响大,该地区习称为日升楼。
(六)房地产商的大片房地产,在当地居民中影响较大,日久成为区片地名。如马立斯区片(今武胜路威海路以南、黄陂北路和重庆北路附近的大沽路两侧一带)是因十九世纪后期的一个名叫马立斯的外国房地产商得名的。他在今黄陂北路、威海路、大沽路一带占有大批房地产,并以“马”字命名。如新、老马德里、马乐里、老马安里、马吉里、西马德里、马立斯新村等,他本人也居住在这里,在该地区很有影响,这一带就习称马立斯。
马立斯一带的“马”字里弄地名(年地图)
(七)有影响的宗教场所周围形成闹市区,成为区片地名。如新城隍庙(今连云路两侧一带)是浦西地区最后出现的一个区片。年“八一三”事变后,租界成为孤岛,住在租界的善男信女们不能到南市城隍庙去烧香还愿,新城隍庙和商场应运而生。年农历元旦城隍“开光”,商场开张,香客、游客络绎不绝。从此,比较冷落的连云路一带成为行人如织的热闹地区。以后人们便称这一带为新城隍庙。
黄浦区区片的形成,浦西是由东向西逐步增多,浦东则相反,由西向东,先沿江,后腹地。形成年代,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一)开埠初(约~年)开始出现区片名。在此期间,租界地区刚开始发展,人口不多,区片形成较少,近黄浦江的外滩、抛球场、麦家圈等区片在此时形成。
(二)十九世纪后期形成区片27个。年太平军进攻上海,上海城内及江浙富豪纷纷迁入租界,洋人造了大批房屋出租牟利。后中外资本家开店铺设行庄,银行兴起,钱庄北移,租界地区日趋繁荣。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外商进入浦东地区,浦东沿江一带也逐渐兴旺起来。本区区片47%于此时期形成,如昼锦里、日升楼、满庭芳等。
大世界一带俯瞰(年)
(三)二十世纪后形成区片26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民族工商业兴起,各行各业蓬勃发展,人口日增,各类建筑不断涌现,浦东沿江地区亦有发展,这时期又形成一批区片,如大世界、虹庙弄、泥城桥、烂泥渡等。
由于区片地名主要是沿用其他地名,故其名称不变。如与河流地名有关的区片有新开河、张家浜、浦东、外滩等;与交通地名有关的区片有后马路、棋盘街、盆汤弄等;以居民点名称为名的区片,有昼锦里、朱家宅、凌家弄等。
本区区片地名按其含义分析,大致可分为四类:
1.以居民姓氏为名。如张家浜、吴家厅、俞家庙等。
2.指示地理位置,即通名前后加一个表示方位的修饰语。如外滩、浦东、北泥墙圈、东新桥等。
3.反映地形地貌。如棋盘街、烂泥渡、垃圾塘等。
4.记载历史事实或民间传说。如复兴镇、梅园宅、八仙桥、偷鸡桥等。
年地图中的电车站名“偷鸡桥”
二、区片的发展和变化
区片地名是长期约定俗成的习称地名,稳定性较强,因而建国前的区片地名大多数长期沿用不变。但有些区片的功能、范围等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本区区片的发展和变化大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区片内的行业种类,社会作用等发生变化。如外滩,开埠初为洋行集中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英、美、法、日、德、比、荷等国银行相继设立,本国银行接着兴起,使该区片变为全市的金融中心。旗昌、太古、怡和、招商局等轮船公司也陆续出现,外滩又成为航运事业的重要地区。年后,该地区仍集中金融、外贸、航运等重要机构,而且既是市级主要机关集中地,又是著名游览地。又如老闸桥区片(福建路桥南堍至北京东路的福建中路两侧附近一带)历来是竹木器材、农副产品集散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除了集中了二十多家柴行外,还出现了茶楼、菜馆、土布店、地货行、菜场及戏院等多种行业。再如满庭芳区片(山东中路以西,福建中路以东,延安东路与广东路之间这一地区)本是由一家戏院带动一些行业而兴起的。先开戏院,后来一批饮食店摊、赌台、燕子窠、妓院、小客栈相继开设。但在抗战期间,因日本人对五金产品控制很紧,进口货又断绝,于是该地出现了多家五金旧货店摊,仅月桂里小街两面,就有旧五金店36家,摊头20多户,因而该地区变为闻名全市的旧机械五金聚集点。
(二)区片范围发生变化。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八仙桥区片除现在的区域范围外,其东部还包括今大世界游乐中心周围及县城西北角的一部份(当时八仙桥街名称还在)。但自从开设大世界游乐场形成大世界区片后,八仙桥区片由大变小。现在的八仙桥区片仅指金陵中路、龙门路、永善路的五岔路口及其附近地区。早期的棋盘街区片仅指福州路至广东路的河南路(今河南中路)一段,是烟馆、茶馆、旅馆、妓院的聚集地。但本世纪以来,今九江路至汉口路一段开设了许多书画店,福州路至延安东路开设了许多文具店、新旧书店、仪器店和呢绒店。那时,人们把北起九江路,南至延安东路的河南中路两侧,统称棋盘街。最初的后马路仅指今天津路、宁波路、北京东路之间的河南中路两侧附近。在二十世纪后,这里银行、钱庄增多,东至四川中路,西讫山西南路,都开有银行钱庄,后马路区片范围扩大了不少。
八仙桥一带旧影
(三)区片的兴衰程度发生变化。有的由兴到衰,有的由衰到兴,有的几起几落。如新城隍庙开张时,香火旺盛,小商品营业甚佳,年至年为最兴旺时期。年后,原租界地区与县城往返畅通,香客多往南市城隍庙,新城隍庙市面随即衰落。建国初,该区片花、鸟、鱼、虫、小玩具、小百货等商品营业复兴,又热闹起来。但年公私合营,网点调整,店摊闭歇,地区便再度冷落。年起,连云路上沿街设摊,新辟了小商品综合商场,供应鸟食、鸣禽、肉鸽等,市面又趋繁荣。陆家渡也几经兴衰。该地兴起较早,水上运输便利,货运繁忙。十九世纪末,开厂设栈,商店成片开设,一度相当繁荣。抗战期间因毁于炮火而衰落。建国后改成居民住宅区及工厂区,并设有小学,又逐渐繁荣。
黄浦区有一部分区片由于各种社会条件的变化,已逐步湮没。大体有四种情况:(1)商业改造,网点调整,原来在市场上的特定作用消失。如昼锦里、后马路、虹庙弄(南京东路至台湾路的石潭弄两侧)等。(2)由于时过境迁,原来有影响的设施和建筑不复存在。如抛球场、法大马路大自鸣钟、偷鸡桥(北京东路以南的浙江中路、芝罘路交会处一带)、炮台湾(浦东大道、陆家嘴路、浦东南路交会处一带)等。(3)有影响的企事业关闭已久,人们对它的印象日益淡薄。如日升楼、满庭芳、龙泉园(浙江中路以东、龙泉园路以西的香粉弄西段两侧)等。(4)因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对旧地区的改造,原来有影响的建筑已移作他用或业经改建,旧区片名已不再使用。如梅园宅(福山路以西,文登路以东,乳山路以北,浦东大道以南一带)、马立斯等。
法大马路大自鸣钟
过去,对区片地名有一种误解,认为区片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实行地名规范化后,地名的作用将减少,或被其他地名所替代。诚然,除了部分年代确实久远、使用率确实较低的区片外,大多数区片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至今影响着我们每天的生活。必须认识到一点,这些历史上自然产生的区片本身就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积淀,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并通过一定的手段保留这些区片,使之继续为我们服务,使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不致消失。
1、本文选自《上海市黄浦区地名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年出版)附录,收录时略有改动。
2、当时黄浦区地跨浦西浦东两地,区域面积21.07平方公里,文中的区片也涉及浦东地区的区片。
↘点“在看”,把好看分享给更多的人
上海市测绘院
地图文化品牌
新品发布|叙说地图|上海故事
编辑丨张渊源
审核丨忻?静叶?草
原标题:《黄浦区区片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