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乾隆皇帝一生共用过二十五方印玺,但为何这个数字是二十五,恐怕很多人就不大了解了。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寓意。其实,清初时期,即顺治、康熙、雍正三代帝王,在发布诏书、敕命的时候所用的印玺多达三十九方,乾隆继位后,经过精心筛选,钦定其中二十五方为御用之玺,存放交泰殿,剩下的十四方送到盛京故宫,藏于凤凰楼上。
玉玺作为最高权力的象征,由来已久。最初,印、玺之称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即便是普通百姓的印章,也可以叫玺。但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才规定只有皇帝、皇后的印才能叫玺,其余的一律叫印。
不久后,秦始皇又诏令篆刻“皇帝之玺”、“皇帝信玺”、“皇帝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天子行玺”六方玉玺,作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时使用的印章,其中的“皇帝之玺”最为尊贵。这种制度后来一直被历朝历代沿袭,一直到武则天时代才有所变化,皇帝御用之玺改为“御用之宝”,掌管御系的“符玺郎”更名为“符宝郎”。
武则天之所以将“玺”改为“宝”,是她认为“玺”字与“死”字音近。此后,大多数朝代都以“宝”为御玺之称。因此,乾隆皇帝御用的二十五方玺印也就被称为“二十五宝”了。
乾隆帝的二十五方玺的大小、形质、质地、用途各异,根据《清史稿》的记载,这二十五宝分别是:
大清受命之宝,白玉质;皇帝奉天之宝,碧玉质;大清嗣天子宝,金质;皇帝之宝(颁布诏书),青玉质;皇帝之宝(以肃法驾),檀香木质;天子之宝,白玉质;皇帝尊亲之宝,白玉质;皇帝亲亲之宝,白玉质;皇帝行宝,碧玉质;皇帝信宝;白玉质;天子行宝,碧玉质;天子信宝,青玉质;敬天勤民之宝,白玉质;制诰之宝;青玉质;敕命之宝,碧玉质;垂训之宝,碧玉质;命德之宝,青玉质;钦文之玺,墨玉质;表章经史之宝,碧玉质;巡狩天下之宝,青玉质;讨罪安民之宝;青玉质;制驭六师之宝,墨玉质;敕正万邦之宝,青玉质;敕正万民之宝,青玉质;广运之宝,墨玉质。
这二十五方宝,或用于发布诏书,或祀天地神灵,或谕臣僚,或崇古训,或张征伐。但其中用得最多还是檀香木的“皇帝之宝”。这方宝为方形,盘龙纽,边长15.2厘米,通高15.6厘米。满、汉文均为篆书,是皇帝签发诏书的专用御玺,皇帝即位、大婚、册封皇后、发布进士金榜时所钤盖的均为此玺。
用檀香木作为御宝材质,为历代独有。乾隆皇帝为什么一改秦以后用上好玉材为国玺原料的惯例,用木料刻制用玺嫩?他在御制《国朝传宝记》中给出了答案,说:“君人者在德不在宝,宝虽重,一器耳。明等威、徵信守,与车骑章服何异?德之不足,则山河之险,土宇之富,拱手而授之他人,未有徒恃此区区尺壁,足以自固者。故宝器非宝,宝于有德。”
二十五宝是乾隆皇帝于乾隆十一年()年选定的。自秦始皇定”六玺“,各朝基本沿袭其规制。南宋时,御玺数量开始增多,但在御玺最多的明代,也只有二十四方。为什么乾隆帝却是二十五方呢?
选用二十五这个数字,是乾隆帝根据《周易》典故中有“天数二十有五”之说,二十五是个吉祥数,选二十五方国玺,是预示大清能传至二十五世。
对汉文化和历史极为熟悉的乾隆帝甚至,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个王朝可以长久不衰,他鉴于历史上最长久的东周也不过二十五代,于是就以东周世袭代数选二十五为国宝定数,寓意大清也能像东周那样延续到二十五代。可惜,乾隆帝的希望还是过高了,从顺治帝入关到溥仪退位,清朝总共不过十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