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编者按:
秋冬季是橄榄丰收季,这种南国珍果是许多潮汕人的家乡味,也是古代文人推崇的文化味。文祠镇是潮州市潮安区橄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潮州橄榄文化周将于本月中旬在文祠镇开幕。近期,我们梳理挖掘了橄榄的诸多内涵,包括品种特征、药效功能、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以“橄榄十问”的方式向您一一解密,带您重新认识这枚“宝藏水果”。敬请垂注。
“橄榄十问”之六:橄榄树那么高,怎么采摘?
冬天来临,在潮州文祠一带,檀香橄榄的香吸引了很多老食客,他们指定要那些入嘴苦涩,却回甘韵味悠长、满嘴生香的橄榄。
橄榄树长得比较高大,高可达二三十米。
橄榄树长得很高大,如果没有刻意矮化它,任由它生长,一棵橄榄树能长到二三十米高。但其枝干较脆,略用点力,手腕粗的枝丫就能被折断。
橄榄果成熟时,稍有外力,果实就可能脱离枝条,掉落地上。如不想爬树,用竹竿敲、用石头或树枝丢,都能带来一阵“橄榄雨”。
潮语里有句俗话,“乘风叩橄榄”,嘲讽贪小便宜的人趁火打劫。因为摘橄榄怕风,果农会挑没风的日子上树采摘,而贪小便宜的则会在大风刮落橄榄时趁机捡走。
东汉杨孚所著的《异物志》最早记录了橄榄的生长习性,其中记载一种特殊的采摘方法,“木高大难采,以盐擦木身,则其实自落。”后来的不少古文献中都有类似的记载,清代陈恢吾《农学纂要》中记载:“将熟以竹钉之或纳盐少许于皮内,子自落。”嘉庆年间的《雷州府志》也有,“候其熟时,刻树根深广寸许,入盐于中,则其子自落。”不过这样的采摘方法,现在在橄榄产区都不曾有人实践过。
橄榄果看起来很坚硬,事实上它很“娇气”。从高空落下的橄榄果,看起来完好,其实已受内伤,不易保存,容易腐烂。而且,橄榄果枝顶芽抽生的是次年的结果母枝,如不慎打断果枝,嫩梢受损,第二年的产量将受到很大影响。
手摘橄榄则可保持内外完好。
相比之下,手摘橄榄则可保持内外完好,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保存数月,价格则比用竹竿敲下的高出许多。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文祠檀香橄榄热卖,一斤能卖得四五十元的高价,这橄榄树好似“摇钱树”,不,应是“摘钱数”。那些年,每年都有果农上树摘橄榄而摔伤、摔残,甚至死亡。
文祠那些百年橄榄树树围大到要几人合抱。要爬上又高又脆的橄榄树,还要小心不跌下,辅助工具必不可少。
采摘橄榄的长梯最长可达16米。
橄榄的风光带动了另一个不起眼的行业——制作摘橄榄的高梯。这不是一般的竹梯,长十余米,在当年供不应求。现年56岁的翁伟州是如今潮安区文祠镇唯一还在制作高梯的师傅。
翁伟州要专门到江西选购制梯的桂竹,这种竹头尾直径相差不大,薄而有弹性,火烧后出油,防水性强,不容易干裂,更耐用更安全。用来绑紧两根竹竿的藤条则需要从国外进口。在文祠,梯子高度以“步”论,步即两格之间的跨度,一步大约54厘米。翁伟州制作的梯子最高可达30步约16米。
采果人沿着高梯而上,可至树顶。
采果人将梯子绑缚在树上,甚至两架梯子接替,采果人沿着高梯而上,可至树顶。
如今,能爬梯摘橄榄的人也少了。好在,有现代农业的引入。
文祠是潮安区橄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建成农业公司是产业园的牵头实施企业。建成农业公司的橄榄园就在镇政府斜对面的山上,漫山遍野的橄榄树多已矮化,五六米高是常态,这有助于防治病虫害,采摘起来也更方便。
今年10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肖维强和建成农业公司倪晓榕等人领衔起草制定的《橄榄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规程》《橄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橄榄低位高接技术规程》三个标准,均成为广东省农业标准化协会团体标准,正式对外发布。
肖维强、倪晓榕、李祝成三人还发明了一种橄榄采摘修剪分级装置,在今年10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的专利权。这种采摘工具,可以让采摘和分级同时进行,人更安全,效率更高。
采果人踩着竹梯在高高的枝叶间探出头,颇有点“卧虎藏龙”的感觉。
如今拿起一颗橄榄放进嘴里时,总不免想起那些踩高梯摘橄榄的人。远远望去,他们踩着竹梯在高高的枝叶间探出头,颇有点“卧虎藏龙”的感觉。
“潮安区融媒体中心”编辑部
编审:洪灿阳
执行编辑:王晓丹
本期编辑:王钥圻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