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横县壮语地名村史 [复制链接]

1#
中科公益爱心 http://www.zherpaint.com/bzlf/kkjs/m/1271.html

序言

横县位于广西东南部,有“中国茉莉花之乡”,距离首府南宁公里。是以壮汉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大县,少数民族人口占43.2%,占全县人口总数的38.1%(年数据)。壮族和汉族是两大世居民族。下文从《广西壮语地名选集》中摘录了关于横县部分的地名村史。如有失误之处请见谅。

鹿鸣

在太平村公所驻地西南。“鹿”指山谷;“鸣”是壮语mieng的谐音,指小溪。因村处几个山谷间的开阔地,有小溪流过,故名。建村时间不详。黎德钧烈士(-)是该屯人,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5月任中共横县县委副书记,9月参加领导六秀起义,年1月遭隐伏于平马乡甘乐村的国民党军扫荡队袭击,突围中牺牲。鹿鸣村附近有广西西津水力发电厂,年建。年广西考古队在西津附近发现“西竹坑”贝丘遗址,是研究新石器时期的珍品。六味校椅乡驻地西北。系六味村村公所驻地。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年)建村。“六”指山谷;“味”指山谷名,意为很多。因村处一个六味的山谷中,故名。村人均为壮族。

六味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游击村庄。农朝武烈士,壮族,年生于该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9月1日该屯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在突围中牺牲。年10月26日,横县游击队十九团主力进驻该屯,被敌人袭击,十九团与保安团激战于黄直顶,从上午10点一直打到傍晚,击退敌人四次冲锋,入夜,十九团突围转移,史称“六味村战斗”。

榃桥

在校椅乡驻地西北。系榃桥村公所所在地。清顺治十三年(公元的)建村。“榃”是壮语daemz的谐音,意指池塘;“桥”是壮语giux的谐音,意指荞头。因村前有池塘,塘边长满荞头,故名。

那罗

在榃桥村村公所驻地西南。明万历九年(公元年)建村。“那”是壮语naz的谐音,意指田;“罗”是壮语loz的谐音,指螺。“那罗”意为田螺。因村址形似田螺,故名。村人均为壮族。

榃白

在榃文村村公所驻地北。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年)建村。“榃”意指池塘;“白”是壮语beg的谐音,意指白色。“榃白”意为白色的池塘。因村前大池塘看上去一片白茫茫,故名。村人均为汉族。

榃僧

在青桐村村公所驻地西南。清嘉庆五年(公元年)建村。“榃”指池塘,“僧”是壮语saeng的谐音,意指四方形的鱼网。“榃僧”意为似鱼网的池塘。因村前有池塘似四方形的鱼网而得名。“榃僧”系片村,包括内、外榃僧两屯。村人均为壮族。

那州在横县驻地北,系镇龙乡驻地。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年)建村。“那”指田;“州”指州府衙门。因村民耕种的田均是州府衙门直接管,故名。村附近有镇龙山,主峰海拔.4米,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桂中南地区工作委员会驻地,也是该委培训革命骨干的场所。

榃敲

在三榃村村公所驻地东北。清光绪六年(公元年)建村。“榃”指池塘;“敲”是壮语hau的谐音,意指白。“榃敲”意为白色的池塘。因村前的大池塘白茫茫一片,故名。村人均为汉族。

巴耿

在广龙村村公所驻地南。明万历九年(公元年)建村。“巴”是壮语bya的谐音,指鱼;“耿”是壮语gyaengj的谐音,指斑点。因村前水田里有许多斑星鱼(又名七星鱼),故名。村人均为汉族。

那浪

碑塘村村公所驻地东。明崇祯十四年(公元年)建村。“那浪”原为岭名,“那”指田;“浪”指旱,是壮语rengx的近音。因村处那浪大岭脚下,故名。村人均为汉族。是有名的“南乡荔枝”产地。南乡荔枝是历代皇室指名进贡的水果珍品。榃庄在彭岭村村公所驻地西南。清康熙十九年(公元年)建村。“榃”指池塘;“庄”是壮语cueng的谐音,指樟木。因村旁有5亩地的樟树,又有池塘,故名。村人均壮族。

那芦

在平恩村村公所驻地西。清康熙四十年(公元年)建村。“那”指田;“芦”是壮语ruz的谐音,指船。因村中间有一块地形似船,村周围是田,故名。村人均为壮族。

榃留

在莲塘乡驻地北。系六香村村公所驻地。清雍正十年(公元年)建村。“榃”指池塘;“留”是壮语raeuz的谐音,意指我们。“榃留”意为我们的池塘。因村建在三面池塘环绕的坡岭上,故名。村人均为壮族。

那平

在苏安村村公所驻地西。元至顺元年(公元年)建村。“那”指田;“平”同汉义。因村处田垌边较平的地方,故名。村人均壮族。年9月22日,在该屯宣布成立“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团”。同年秋,十九团决定过河“南征”,至宾阳地区开展工作,组织宾阳县特别党支部。

石楠

在五权村村公所驻地西。清雍正九年(公元年)建村。“石楠”指蜈蚣。因村地形似蜈蚣,故名。榃造在平朗乡驻地西南,系榃造村村公所驻地。明天启五年(公元年)建村。“榃”指池塘;“造”同汉义。因村附近是池塘,村民在塘边开荒造田,故名。村人均为汉族。

榃杠

在黄强村村公所驻地北。明弘治二年(公元年)建村。“榃”指池塘;“杠”指一个地片名,意指易干旱的差的土地。因村建在榃杠垌(地片名),故名。村人均为壮族。

清咸丰二的(公元年)8月12日,李文彩,壮族,带领农民起义军攻打该屯富户黄家,没收财产救济贫苦农民,后支援永淳县十三屯壮族农民抗租联合反清,率部参加陈开、李茂领导的大成军,被封为“定国公”,授“陆路兵马大元帅”职。

那渡

在良圻乡驻地西北,系佛渡村村公所驻地。明成化十七年(公元年)建村。“那”指田;“渡”是壮语doh的谐音,指渡槽引水。“那渡”意为渡槽引水灌田。因村处山坡地,旱田较多,靠用竹槽引水灌溉,故名。村人均为壮族。

那宽

在佛渡村村公所驻地西北。明成化十七年(公元年)建村。“那”指田;“宽”同汉义。“那宽”意指宽广的田。因村前田地宽广而得名。村人均为壮族。

那檀

在峦城镇驻地西,系那檀村村公所驻地。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年)建村。“那”指田;“檀”是壮语dana的谐音,指檀香树(壮语叫danzyang)。因村处长有檀香树的小岭坡上,坡下有田,故名。村人均为汉族。

巴冒

在八联村村公所驻地东。清顺治七年(公元年)建村。“巴”是壮语bya的谐音,指石山。“冒”是壮语muh的谐音,指帽。因村前有一小山坡,形似帽,故名巴帽村。年为便于书写,把“帽”字改用“冒“。村人均为壮族。

六秀

在六秀村村公所驻地北。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年)建村。初名旺龙村。公元年因避嫌而改为?(左边一个口,右边一个六)哨。后来汉译谐音为现名。(口六)指山谷。村人均为壮族。年中共广西省工委在此村召开会议,决定发动武装起义。现立有纪念碑,高1.76米,刻有“解放战争时期六秀会议会址”。列为横县文物保护单位。

那利

在旺塘村村公所驻地东。“那”指田;“利”是壮语reih的谐音,指畲地。因村前有田和畲地,故名。村人均为壮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